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放電放不完還是怎麼催都不動?—孩子到底需要多少活動量

「天哪!我家瑋瑋體力也太好了吧!玩了一整天都不累」、「老師,您說我們家萱萱需要多活動,那麼她究竟要動多久呢?」,各位親愛的家長是否也有類似的疑問呢?我們都知道孩子們需要一定的活動量,而適當的活動、適當的放電,不僅可以讓孩子好好睡覺,當然對於家長來說,能讓孩子健康長大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活動、運動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孩子們因處於發育的階段,不論肌肉、骨骼,運動對發育都相當有幫助,不只是提升肌力、肌耐力或心肺耐力,適度的運動同時還可避免肥胖,更可以提高小朋友平衡的能力、反應速度、靈敏度、進階運動技巧。 看到這邊,聰明的家長應該就可以瞭解到,鼓勵兒童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喔!那我們的心肝寶貝到底要如何運動呢?事實上,孩子的運動內容應該要包含中高強度的活動,還有具衝擊性之運動喔!比如跳躍等等。 圖片來源: freepik.com 那麼,知道了運動的重要,我們要讓孩子動多久才是足夠的呢? 孩子需要多少活動量? 帶著孩子趴趴走一整天,沒想到到了傍晚,孩子還是活力滿點,媽媽反倒先沒電了,究竟孩子需要多少活動量咧? 根據文獻的建議,不同年齡孩子所需活動量如下— 若是1歲以下的孩子,主要以日常活動即可,例如: 4個月前趴姿活動為主 4-5個月開始學會翻身,可以練習翻身、翻滾練習 6-9個月學會爬行,不論貼地爬或離地爬,多鼓勵孩子爬爬可是好處多多喔!(延伸閱讀: 你的寶寶越級了嗎?爬爬很重要? ) 9個月以上則可以開始練習扶物走 總之,可以以依據寶寶的發展歷程(延伸閱讀: 真的是大隻雞慢啼嗎? - 認識孩子的發展里程碑 ),瞭解寶寶目前的動作程度喔! 那麼1-3歲、學會放手走的孩子們呢?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每天計畫性的身體活動量>30分鐘 每天非計畫性身體活動量>60分鐘 也就是 除了睡眠時間外,不應安靜不動超過60分鐘 至於學齡前兒童則是會逐漸增加活動量: 每天計畫性的身體活動量>60分鐘 每天非計畫性身體活動量1小時至數小時以上 除了睡眠時間外,不應安靜不動超過60分鐘 那麼什麼是計畫性的身體活動呢?舉例來說,玩動態的遊戲、與同儕追逐、球類活動等,都可以算是計畫性活動,而非計畫性身體活動則像是一般行走、上下樓梯,又或是轉換姿勢等。 燃起小小運動魂 咦?大家是否很驚訝,上段文章中提到「除了睡眠時間外,不應安靜不動超過60分鐘」,覺得孩子怎麼可能有安靜不動的時候,但隨著

產婦交戰手冊—上篇

關於生產,不管是已經有過經驗的新手媽媽、阿姨們,抑或是尚未擁有過任何經驗的男女們,相信對於生產的理解,除了疼痛難耐之外就是孩子出生的喜悅,但你知道嗎?在生產時對產婦的各種身心試煉,都將影響產婦身心狀態一輩子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關於生產這回事吧! 檢查這些擔心那些,準備生產好焦慮?         媽媽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不僅限於出生後的照顧,從還在肚子裡時,就嚴格禁止自己不能吃這個喝那個怕會影響胎兒,跑遍醫院診所做了各種不同檢查,只為了確保胎兒健康無虞,同時還要接受來自各方的情緒勒索,各位媽媽們,為了孩子奔波的同時,你有好好傾聽自己嗎?         懷孕時,母體會分泌各種不同的荷爾蒙保護著自己與胎兒,透過胎盤與胎兒聯繫著。 懷孕是一個母與子建立愛的過程,透過這樣相互的連結並存,媽媽可以更瞭解內心深處的自我,並找到與胎兒連動的管道 ,讓懷孕成為一個自我探索與建立親子連結的美好之旅!         「生產的疼痛不可避免,但是否被疼痛困住是自己的選擇」 ,在上圖中可以發現,催產素是引發宮縮的重要激素,許多產婦對於宮縮的疼痛害怕憂慮,但宮縮真的都有劇痛感嗎?其實不盡然, 催產素 分泌並產生宮縮的同時其實也會釋放 腦內啡 來緩解疼痛 ,研究指出身邊的人是否有給予適當的支持及自己心態上的調整將是止痛與否的關鍵,端看產婦們如何思考囉! 一關一關闖,關於產程三階段 產程有分為第一到第三產程: 第一產程: 在 病房等待開幾指的時候就是第一產程的時間。由剛開始潛伏期約開0-3公分,到主動期開4-7公分,再到最後準備生產時開8-10公分即進入第二產程。 第二產程: 子宮頸完全擴張後,寶寶開始往下靠近陰道,經過右旋後經產道誕生的過程即為第二產程。 第三產程: 胎兒出生後,等待胎盤排出時屬於第三產程。這個階段建議將寶寶留在媽媽身邊培養感情、使寶寶接受更多感覺刺激。         不同產程可以對應到胎兒的下降高低的不同及子宮頸厚度的不同。隨著 胎兒下降 使子宮頸產生一個下墜的壓力, 子宮頸會隨之變薄 ,從而刺激 腦下垂體釋放激素促進宮縮 ,使 胎兒更向下墜 ,以此循環直到胎兒誕生。         由於骨盆構造並非單純是個漏斗狀,還是有些稜角的部分,你可能會想,這樣寶寶出來的過程中不會被卡住嗎?生命是會找到出路的,在配合影像檢查下,我們發現胎兒出生時被非直直下墜,而是會有個 向右不斷

自我放鬆實戰演練- 上肢篇

  上篇我們示範了如何自我放鬆下肢的位置和方式(延伸閱讀: 自我放鬆實戰演練- 下肢篇 )今天就要再往上到上半身啦!別忘了要先了解關於筋膜放鬆的原則哦!(延伸閱讀: 滾筒放鬆- 每個人都需要的自我放鬆之旅-原則篇 ) 肋骨側邊 肋骨側邊是我們上肢很重要的肌肉前距肌與附近其他肌肉的交會處,有很多上半身活動不順暢、肩頸痠痛、肩膀卡卡都可以試試。靠牆用球壓著後可以稍微用軀幹的側彎去帶出一點活動。 肩膀後側 從肋骨側邊再往上走,就會到我們的腋下背側、肩膀後側,這裡也是交會了許多不同組織,從對肩膀很重要的旋轉肌群、到後三角肌,許多喜歡過肩運動的人(棒球、排球、羽球...)都會有這部位較為緊繃的問題。靠牆壓著後可以用一點手臂的動作去帶動這部位的活動。 肩胛骨內側 肩胛骨活動的是否順暢,跟我們的肩膀健康會有很大的關係,而肩胛骨內側,也是大家比較熟知「膏肓」的位置,常有緊繃的狀況影響我們肩胛骨的活動。與肩膀後側一樣靠牆壓著後用手臂活動去帶動。 棘下肌 旋轉肌群是從肩胛骨延伸到上臂的小肌肉群,肩膀大量使用者或容易感到疲勞的,通常旋轉肌群也都是相對會有些狀況,那假如日常保健要挑一個部位去做自我放鬆的話,那就可以試試棘下肌在肩胛骨的連接點啦~ 可以試著將一手往對側肩膀後上方去摸,會摸到一條微微隆起水平的骨頭,那就是我們肩胛骨上的肩胛棘,該骨突的下方就是我們棘下肌的位置囉!用球靠牆壓住後,可以試著稍微轉動手臂來放鬆。 肩膀前側  肩膀前側也是許多人朝思暮想大胸肌與上臂的交界處啦!許多大動作、爆發力的動作都得靠它。但肩膀的前側結構也是相對較為脆弱的部位,假如你發現你需要一直放鬆才會比較舒服的話,就要趕快找相關專業人員來評估看看囉! 由於肩膀前側靠牆時會壓到臉,可以如示範墊一塊或是找根柱子都是不錯的選擇哦! 希望藉由這幾次的文章,能幫助大家都能執行正確、有效率的日常保健,再三提醒日常保健不一定能解決身體原本的問題,假如發現身體疼痛或緊繃一直都無有效改善,還是趕快找專業人員評估與處理才能避免問題的惡化哦! 我是 #動次動編 一名在體育圈打滾的運動物理治療師,喜歡運動更喜歡用運動當作治療介入的手段。相信動作的問題需要靠動作來解決。努力讓這社會更認識物理治療,更了解運動的好,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動次動起來!

淋巴按摩可以排毒、消水腫、養顏美容?-淋巴的秘密

  在坊間,常常聽到許多人透過淋巴按摩養身或是讓大腿瘦一圈等等。甚至當你每天晚上邊塗抹保養品邊按摩臉時,或許可以發現臉似乎比按摩前來得小。 這些都與你的淋巴系統息息相關呢! 淋巴淋巴,有甚麼含義?   淋巴是來自拉丁文的‘ lympha ’代表‘connected to water’。   淋巴系統類似於血液循環系統,也是循環系統中的一部分,維持液體的平衡與蛋白質的濃度。它是我們身體裡非常重要的 免疫防禦盾牌 。從圖上可以看到整個淋巴系統包含 淋巴管 、 淋巴液 (走在淋巴管裡頭) 與 淋巴結 。透過淋巴系統能帶走組織間過多的水分,同時淋巴結就像過濾站,裡面有許多 白血球大軍會除掉病原體或細菌 。所以我們才有辦法抵抗來自外面的各種威脅! 那淋巴按摩與養身美容有甚麼相關呢?   如上述所說淋巴系統能帶走組織間多餘的水分以及廢物。而且淋巴的流速相較靜脈更為緩慢。當你 工作一整天 、 久坐 、 久站 、 姿勢不良 、 生活作息不良 或是 飲食 都可能讓你的淋巴系統 效率降低 🡪產生 水腫 、 免疫力下降 及淋巴的相關病變🡪甚至產生其他病痛。   所以說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水腫的問題,透過按摩的方式幫助這些組織液回流,就不難發現大腿好像瘦了一圈、臉又尖一點啦~   至於排毒呢,淋巴系統只是身體裡的 其中一種 排毒方式喔!且毒素排不排得出體外 不是 單靠‘按摩’就能夠達成的!還是要依據每個人的 體質 及 身體狀況 。 把握原則,你也可以擁有一雙有魔力的手!   小編要分享的重點是對於一些處在急性期的腫脹,真的非常好用阿!尤其是扭到腳或是剛開完刀腫得像米辜一樣的四肢。(要知道腫脹不趕快處理,這些液體會像膠水一樣把你的關節給黏住甚至硬掉就麻煩了!)        以下分享 腳踝扭傷 的部分(其他部位一樣可以follow這個原則喔) 1. 先輕輕按摩靠近心臟的凹窩處(淋巴結) 🡪 膝窩 (因為液體要回到心臟,所以要先清空通道,遠端的水才回得去~)重複 1-2分鐘 。 2. 按摩靠近腳踝的淋巴結 🡪 疏通遠端的水閘,重複 1-2分鐘 。 3. 從遠端向心臟的方向輕推 🡪 “ 輕輕 ”的推動皮下水分的感覺,從腫脹的部分推到膝窩 (太重會把淋巴管給壓扁就沒用囉),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