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0的文章

胸廓出口症候群 - 意想不到的手麻、肩頸疼痛?(下)

    還記得上篇提到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簡介及症狀等等,今天繼續為各位帶來如何診斷胸廓出口症候群以及有哪些治療方式。(複習: 胸廓出口症候群 - 意想不到的手麻、肩頸疼痛?(上) ) 診斷方式   上篇有提到過,由於胸廓出口症候群根據不同的受損組織又有不同的症狀,所以在診斷上除了確定症狀以及病史外,通常還會 搭配一些診斷測試以及影像來輔助判斷 。但大多數的診斷測試並無法直接地確定就是胸廓出口症候群,因此影像的判斷就格外重要→ 可以先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例如頸椎問題或顱內的問題) 。接下來簡單的讓大家知道有哪些診斷測試以及影像拍攝。 1.電診斷測試 :主要針對懷疑是 神經性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患者。此測試的精確性仍有爭議! 2.斜角肌注射測試 :有助於診斷出 神經性 胸廓出口症候群。測試方式為將局部的麻醉劑注射至前斜角肌, 若神經性的症狀因此減緩,就表示可能為神經性的胸廓出口症候群 。 3.生理性血管數據分析 :針對懷疑是 動脈性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患者。利用非侵入性的檢測方式, 將上肢分段量測血壓或脈搏 ,找到動脈栓塞的位置。 4.影像學判讀 :  a. 胸腔X光 :可先確認是否有骨頭上的異常或骨折。像是頸肋就容易造成動脈性的胸廓出口症候群。(忘記頸肋是甚麼記得複習上一篇喔~)  b. 超音波 :由於超音波便宜又非侵入性的特點,使它成為 首要的檢測工具 。而超音波主要可發現動脈或靜脈的阻塞情況,因此可 用來判斷動脈或靜脈性胸廓出口症候群 。  c. 電腦斷層 :能得到更細節的血管、骨頭與肌肉的相對關係。可更詳細的了解血管阻塞情況。  d. 核磁共振 :同樣可清楚地看到血管壓迫的情形,是個好用的診斷工具。  e. 常規動脈造影/靜脈造影 :雖然常規動脈造影已被電腦斷層的血管造影取代,但患者若 處於較緊急的壯況 還是需要依賴常規動脈造影。(P.S.此影像檢測的好處在於 可呈現動態的畫面 ,也就是當患者做動作時,也能繼續呈現影像,有助於判別動靜脈的壓迫情形。) 如何處理胸廓出口症候群?   對於不同的壓迫組織會對應到不同的症狀,而處理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主要也是根據症狀去做改善,若保守的方式都無效時,才會採取手術的方式。 1.物理治療 :大多數的患者屬於 神經性 的胸廓出口症候群,而這類患者通常因重複性的動作或是不良姿勢等等導致神經遭到壓迫,此時物理治療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啦!而

肢體不協調也是一種病?小腦與協調障礙- 治療篇

         為了怕大家已經忘記甚麼是不協調,我們這邊附上連結來大家溫習一下: 肢體不協調也是一種病?小腦與協調障礙- 症狀篇 。由於不協調所包含的範圍太廣且包羅萬象,許多不協調的原因也牽扯到動作控制及動作學習的部分 (延伸閱讀: 動作控制無所不在-你是身手矯健還是笨手笨腳? ),因此目前針對肢體不協調的治療方式,並沒有「最有效的療法」,應依病人之狀況與需求不同,去設定適切的治療,但這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動作控制、動作學習這些名詞這麼抽象,所以我到底要怎麼訓練或治療? 那些針對不協調病人的治療原則... 這邊指的病人不單是神經損傷造成的不協調,也包含一般肢體不協調的骨科病人亦可適用。 治療原則建議參考來源: Carr and Shepherd, 2000; Umphred 2007 1. 口令清楚 並觀察病人的動作,口令速度要病人跟的上,如果做得很好可以再加上把眼睛閉起來 2. 要先練習 軀幹及近端肢體的穩定性 才能促進遠端肢體的控制 3. 在訓練直立姿勢的動作前,可以先在墊上運動的訓練中,將 關節承重能力訓練好 4. 需要一直 不停的反覆練習 ,因此建議治療師要重複較多次的訓練次數,而且要很有耐心的讓病人練習 5. 等到動作有一定的水準之後,要開始 增加動作控制的精準度及協調度 ,可以利用不同學派的誘發技巧來讓病人練習再,慢慢地增強難度並同時 維持動作品質 。 從評估方式尋找治療計畫的靈感 還記得評估篇的討論中,提到了幾個常見的不協調症狀及其評估方式,前半段所提到的機能損傷一般適用於測試神經科病人的測試,是屬於比較基礎的協調能力,而後半段較貼近日常生活的「 非平衡測試 (Non-equilibrium coordination test) 」、「 平衡測試 (Equilibrium coordination test) 」則比較偏向進階、功能性測試,因此治療上也可以參考上述兩個測試的內容。 這兩張列表中的評估動作,雖說是屬於較為進階的協調能力測試,但由於是針對神經性協調障礙的病人所制定的評估,因此針對像是骨科方面損傷的病人,可能就會建議採用更貼近他們生活型態的方式進行訓練,或針對病人較容易產生疼痛不適的動作進行調整及訓練。舉例來說就像先前的 投擲運動的熱身處方 ,在文章中提到的熱身運動,可能對於一位因投擲運動而受傷的病人而言就可以作

穿鞋就像現代裹小腳?鞋子挑選知多少

近年來各種類型鞋子的選擇除了外型款式以外,也越來越重視 足部健康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我們腳掌的功能到底是什麼,以及鞋子應該要如何做選擇才能穿的好看舒適又健康。 與世界接觸的一腳- 藏在腳底的秘密 我們是世界上少數 雙足站立與行走的動物 ,唯一與地面接觸的腳掌顯然意義非凡,除非某一天地球重力消失,或是對於許多整日與輪椅或床為伍的患者,那麼雙腳對你的意義可能才會大幅下降。 或許你的腳掌不如你手掌靈活,但也千萬別小看它,當我們站著不動時,腳掌像是 地基一樣支撐穩固著整個身體 ,並且給了你與地面互動的第一手資訊;而當我們走跑跳動起來時,每一步踩地都像是 避震器給予身體緩衝與支撐 ,每次向前跨步都要給予 推進的動力 ,要完成這些任務並不簡單,就可以想像我們的雙腳多麼厲害了。 鞋子是在保護你的雙腳,還是害了它? 現代的鞋子五花八門,不同的外型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功能,如何選擇也成了一門學問,大家都想穿得漂亮又有功能,但現在好像都只注重外型,只要穿著走路腳不會痛就好,但大家一定看過許多路上人們的鞋子好像跟身體顯得格格不入,不用說幫助了—— 就好像在殘害主人的雙腳 ,無法穩健的踏出每一步、內側足弓塌陷的更嚴重、搖搖晃晃的高跟鞋…… 鞋子穿在腳上,就像手戴上手套, 腳掌的感覺或是動作一定會受到影響 ,差異之大遠遠超出你的想像,可以看看小狗第一次穿鞋的時候: 鞋子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要保護我們的 雙腳避免受傷 ,那要如何不讓鞋子成為我們行動的障礙而是助力,就讓我們來看看挑選鞋子的技巧吧! 選鞋大原則:我們身體所需要的鞋子 寬楦頭 :楦頭是我們鞋子前半段最寬的位置,對應到你的腳掌的部位就是拇趾與小趾的根部兩側,假如楦頭過窄(常見於尖頭皮鞋、高跟鞋等)即會限制腳底的結構活動,進一步產生拇趾外翻、腳掌兩側壓迫等等。 基本的鞋底 :大家之前挑鞋的時候是否都喜歡又軟又厚的鞋底?更喜歡看到商品標榜「 緩衝氣墊 」、「 避免足底筋膜炎 」之類的感覺穿起來就很舒服,但其實太軟太厚的鞋墊會 取代你本來腳掌就有吸震緩衝能力 ,並且 干擾下肢的力量傳遞 ,短時間或許覺得很舒服,但長時間下來不但會讓腳掌變得虛弱,身體也更容易發生傷害或有疼痛問題。鞋底的存在讓你接觸到較硬的路面時有個基本的緩衝即可。 現在鞋墊商品也是五花八門,但我們真的需要嗎? 不限制活動範圍的結構 :如前述所說,腳掌擁有許多的功能,其中當然有 不

輔具評估人員角度 - 淺談坐到站

這次想來跟大家討論下「坐到站」這個動作。 坐到站這個動作為什麼在許多體操,或是復健計劃當中那麼被重視呢? 從大眾的角度來看, 可能就覺得是運動、訓練、強化肌力或放鬆,但 以物理治療的角度切入 ,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不同學者對復健的過程及訓練方式,其實抱持著不同理念, 先來了解一下大致有分為哪幾種類型吧 。 從古至今的神經物理治療學派,不同觀點的治療手法 許多治療方式會 將訓練分期或分解 , 也有治療方式是支持功能導向 。 就舉今天的主題,Bobath 學派在「坐到站」 的訓練過程, 會特別強調要 以好的動作品質進行活動 , 因此可能會先用一些手法排除病人的神經性張力, 接著 訓練重心轉移,再訓練站起需要的下肢肌力,最終達到站起這項任務。 相對的,功能導向 的學派 則 支持患者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可以站起來就好 ,即便用比較特別的姿勢 達成任務也在所不惜 。 另外還有許多 的學派,像是 本體感覺神經誘發技術(PNF) 、 布朗斯壯(Brunnstrom) 、 侷限─誘發動作技巧(CIMT) 等等。運用的時機、運用的習慣,都會因治療師不同的判斷與考量而有所不同, 但重點是!為了讓病人能夠完成坐到站的動作,每個學派都是絞盡腦汁在思考一個對病人最好的辦法, 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會把坐到站訓練獨立拉出來討論的原因! 原來「坐到站」是個那麼困難的活動嗎? 日常生活的大動作不外乎 躺姿、翻身、側躺、躺到坐、坐姿、坐到站、站、走路、快走 ...一般人眼中看似簡單 的動作 ,其實 對於神經肌肉系統退化或損傷的人而言,上述大部分活動都相當困難,包括坐到站的動作也是, 在生活中常見的功能性動作中,它算是很難的了!你沒發覺只是因為你的神經肌肉系統完好如初。 到底是多困難?我們一步步來分析看看,坐到站可以細分成哪些步驟。 從穩穩坐著開始: → 腳向後收 (腳尖不超過膝蓋) → 坐姿下軀幹重心向前移  → 下肢多關節同時出力 →  站起,過程中保持軀幹穩定 → 維持站姿 以路德 學派(Rood)所 提出關於動作控制步驟的論述, 來分析坐到站的活動,如下所示: 活動度(Mobility)→下肢多關節同時出力(訓練下肢的力氣及控制) ↓ 穩定度(Stability)→坐得穩、站得穩 ↓ 靜態的活動度(Controlled mobility)→坐姿下軀幹重心前移 ↓ 動態的穩定度(Stability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