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腦性麻痺」標籤的文章

照顧者不該出現的職業傷害- 轉移位的秘技

        你知道嗎?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與照顧人員,往往都不是「健康的」在照顧病患,時常會因為工作需要,像是幫病患翻身、轉移位以及一些照護行為,對自己身體的肌肉、骨骼、關節都是不小的負擔。   民國95年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做了一份關於看護人員肌肉骨骼傷害研究,390位醫院看護人員, 79.6%有肌肉骨骼不適的反應 ,其中58.3%在擔任看護前無類似症狀。民國105年中山醫學職安系碩論,再次針對另外190位機構照顧服務員進行問卷調查,數字與95年差距不大。其中下背腰部、肩部、頸部比例最高。為什麼會這樣? A:轉移位! →顧名思義,就是 從一個姿勢轉到另一個姿勢,從一個位置轉到另一個位 置 。 聽起來很簡單,但兩篇問卷中主訴最費力的動作就是協助個案在 床與輪椅間的轉移位 。 首先,我們要先釐清,轉移位沒有一個絕對的方式,只要 過程安全 ,甚麼方式都好,所謂的安全, 不只是個案,同時也必須顧及照顧者 。   照顧者們最常見 下背痛 ,原因種種,很多都是椎間盤突出、施力不當肌肉拉傷,或是小韌帶發炎等等。回去看看之前介紹的椎間盤突出的風險因子,你會發現, 抬舉病人就是最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的族群之一 。(延伸閱讀: 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傻傻分不清楚  、  椎間盤突出 & 脊椎滑脫 --- 治療與保養篇 ) 零抬舉政策(No Lift policy)-簡介   零抬舉政策是一套 符合人體工學的照顧方式 ,透過 輔具 協助轉移位 , 避免因徒手抬舉 (垂直移動)、移動個案所造成風險,也減少照顧者的受傷風險。   所帶來的效益多多,除了 保障了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安全 ,國外的報告顯示 減少照顧者的傷害 ,對機構 長期的經濟效益 、 人力保留 、 員工工作滿意度 都有大大提升。   在國外已經發展快20年,甚至已經立法。在安養機構, 若抬舉個案是會被罰錢的! 而台灣在2011年自正式導入,目前許多機構也正熱血執行中。 333自我照顧預防的口訣 「3好」 好工具 :選擇最適合個案的輔具 好方法 :學習該項輔具的使用方法,並善用它 好空間 :搭配無障礙空間 「3對」 對的距離 :利用槓桿原理,讓施力點盡量靠近身體 對的姿勢 :用下肢...

電動輪椅你要知道的五件事

人活著,跟活得有品質是兩回事。 許多輪椅操作者活得都比你我更有品質。   今天想跟各位介紹 電動輪椅 !適用對象在這邊就不給各位太多限制,因為只要你覺得你的腳不夠方便都可以使用。   大家不要把電動輪椅想的太有距離感,把它想像成一雙腳,甚至比我們的腳還厲害…一雙不會累的腳。雖說如此,馬達、機械、零件還是沒有所謂的感覺神經系統,可以去適應不同的環境,也因此發展出很多不同特色的電動輪椅。 一、速度及里程   沒開過電動輪椅也看過他們在路上狂飆吧?!   其實也不能說狂飆,在道路交通法中, 電動輪椅的所有規範都跟行人一樣 ,因此 最高速度會被規範在 10km/hr ,大概是人搶黃燈過馬路的速度吧。至於里程則需考慮電池的容量,電池容量大一次可以跑更久,但相對比較重也比較貴。最基本也都會有15公里以上。 二、控制系統   電動輪椅動力來自電池的電力,至於控制的部分很像人的骨骼神經系統。   上控制器(控制模組) : 控制訊號產生,可以是搖桿、按鍵、紅外線…(類似大腦動作設計) ↓傳送訊號至下控 下控制器(動力模組) : 處理器,將搖桿及所有按鍵整合並做出定義(ex: 紅色按鈕要讓輪子順時針轉,類似大腦動作處理) ↓傳送至動力裝置 動力裝置 : (類似骨骼肌肉)接受處理後的資訊做出轉動或伸縮。因此電動輪椅轉彎與一般摩托車不一樣,並不是靠龍頭手動轉向,而是 靠左右輪的轉動速度差來決定方向 的。 *電動輪椅與電動代步車定義上的差別也是在手動轉向或是輪差轉向。 三、環境與目的 馬達馬力及安全坡度 :電動輪椅均會接受測試,必須根據環境做出適當的選擇,若經常需通行斜坡或是住於半山腰的, 馬達的品質 及 最大安全坡度是 很重要的參數,未注意可能造成馬達損耗上升、爬坡困難甚至容易翻車噢。 跨階與避震能力 :馬路上有許多不友善的環境,小小的門檻或是高低差其實難不倒電動輪椅的, 依不同種類可跨越大概3~6公分的檻 ,主要取決於 前輪的大小 ,越大,跨階能力越強,但轉向越不靈活。 驅動輪的差異 :電動輪椅分類主要分為前輪、中輪、後輪驅動。差別如下表。 前輪驅動 中輪驅動 後輪驅動 驅動輪位置 前...

治療室有嬰兒在哭,小孩也要做復健?

      我想,這個問題是大部分治療室的「大人」心裡的 OS ,「 奇怪,怎麼會有小孩在哭? 」、「 欸欸 老師,小孩也要做復健喔? 」、「 那個小孩有問題嗎? 」,我們在一開始的文章 ( 延伸閱讀: 你何時需要物理治療 ) 就有跟大家提到小兒物理治療也是復健的一部分,所以復健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對象也絕對不是只有大人,那麼,這些小孩,究竟是什麼原因前來接受復健治療呢?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 遲緩兒 」這個名詞,這個遲緩指的是什麼?正常來說, 小孩隨著年齡的成長,會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包含: 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人際和自我照顧 ,而依據不同的年齡,有所謂的發展里程碑,若發現小孩的能力沒有依循著里程碑,明顯落後於同年齡的小朋友,那麼極有可能是發展遲緩。舉例來說,我們常說七坐八爬九發牙,指的就是小孩大約七個月大的時候會自己坐,八個月大的時候會爬行,若是小孩一歲了還不會爬,那麼家長應該要有所警覺,小孩的發展可能有遲緩現象。 (圖片來源:google) 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無論是先天的疾病、神經生理問題、肌肉損傷,或是後天的心理、社會、環境,都有可能導致發展遲緩,甚至有些是原因不明的,比較常見的就是早產兒、腦部發育異常(例如:腦性麻痺)、染色體異常(例如:唐氏症),以及心理社會環境因素(虐待)…等等因素。 發展遲緩會怎麼樣?        一般來說,若是特殊疾病的小孩,例如上述提到的腦性麻痺或唐氏症,會因為疾病本身而造成肢體障礙,進而在動作、認知等等方面都有遲緩,這樣的小孩在接受復健或特教老師訓練之後,還是可以自己完成一些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顧功能,當然同樣特殊疾病的小孩,還是有之間的差異, 需要透過專業團隊的詳細評估及 長期的復健 介入 ,才能確定未來小孩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    若是一般的孩童,有些可能在早期介入後就可以追上同年齡的小孩,或者稍微多一些環境的刺激、家庭教養方式改變等等就可以看到小孩的進步。舉例來說,若父母較疼愛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