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9949編」標籤的文章

性交障礙—物理治療幫的上忙

        說到性交相關問題,早期研究大都是針對男性研究因其特徵更好突顯及強調,但近年來研究對象慢慢轉向女性,醫學上對於女性生殖器官上的了解比起男性本來就慢很多,更別提在觀念相對保守的亞洲國家,甚至連性交困難相關的統計資料都不易搜尋,找到較早期的資料為2005年由許秀娟專科護理師發表的「女性性功能障礙問卷評估」,內容提到112位受測者中,就有75位性功能障礙者(約66.96%),在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調查出性交障礙結果的比例就已經高過六成,那這個問題,難道不該被重視嗎? 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性交障礙?         針對男性有勃起相關的問卷,而針對女性則有「 女性性功能量表 (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 FSFI) 」,此量表內容針對性欲、性興奮、陰道濕潤、性高潮、性滿意以及性交疼痛均有探討,內容如下,每個項目評分由0-5分,5分為「幾乎總是/總是」,0分則為「無性活動」,分數在26分以下則被認為有性功能障礙。 這些問題隱含的細節 不僅針對 生理結構 上,同時也包含了 心理、社會層面 的影響 ,傳統觀念、社會經驗及自身對性的記憶都可能是引發性功能障礙的因素之一,因此性功能障礙的介入絕不單單是婦產科醫師或治療師介入這麼單純,同時也需要心理諮商師等不同專業一併合作,必要時也可能需要身心科醫師介入,對於性功能障礙者的治療會更有幫助。         除了問卷調查, 理學評估 也很重要 ,包括 骨盆腔器官是否脫垂、陰道是否有外傷或感染、巴士腺體 (負責分泌陰道潤滑液) 是否有發炎囊腫等等,或者觸診陰部外層至深層肌肉是否有肌肉痙攣/鬆弛的問題,婦科相關的手術疤痕是否沾黏 ,這些的評估也都會影響後續治療的方向。 性交障礙的原因為何?該從哪尋求協助?         透過問卷了解到心理及生理是否有影響後,透過理學檢查可以得知,是否有上述提到的狀況導致陰道不夠濕潤造成性交障礙,談到就醫之前,我們先用下圖來解釋一下為何陰蒂高潮、陰道濕潤等對於是否能順利進入完美的性愛有很大的關係。         所謂前戲不見得都是刺激陰蒂,也可以透過刺激陰唇增加充血...

復健的漫漫長路一直走—亞急性篇

         當神經科病人出院後,復健的部分該怎麼延續?         出院後的復健有非常多種不同形式,有些人選擇與醫院配合做門診復健,同時方便在院追蹤狀況及拿藥,有些人則選擇到家裡附近的復健科診所,有些則會被轉送到急性後期照護中心,有些狀況真的無法出家門需要申請居家復能,接下來就讓我們更細的說明其中的不同吧 出院前,我們被告知要做出選擇… (圖片來源:Gaylord Specialty  Healthcare) 現在是個主張病人有自主選擇權的時代,任何醫療決策都需要與病人或其家屬討論過後才定案,復健方式也不例外,當醫療團隊評估過病人狀況後,會給予一些可行的選擇,但我想大多的病人及家屬對於其中的利弊其實也不甚清楚,以下就讓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與復健門診部配合進行復健 當 交通方便且移行能力至少可以靠輪椅代步 的病人,我們都會建議來住院時期的醫院進行復健,一方面是亞急性期還是有許多不穩定因素,若有 完整的醫療團隊配合較能應對緊急狀況 ,一方面是亞急性時還要常回門診進行追蹤及拿藥,對於移行能力較差需他人協助的病人而言,交通也會較為方便。 復健科診所或治療所 有些病人交通至大醫院不方便,但家裡附近就有診所或治療所可以配合復健的話,一般還是會建議 以交通方便為主 ,但診所或治療所在治療的內容、費用及時間上可能有些差異,建議若希望是由治療師本人 進行一對一長時間治療的民眾可尋求治療所協助 ,因一般診所還是會以健保治療為主,由於人數眾多較無法針對個人狀況進行太多的治療細部調整。 急性後期照護中心(PAC) 為與醫院相互配合的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復健時間會相較於上述提到的幾者都更長,是直接 以住院復健為主,可住長達12週不需轉院,一天最多可執行3-5次 復健,這是政府為 配合中風黃金恢復期所制定的計畫 ,但較適合體力佳可接受密集訓練且有潛力的病人。 居家復能 移行能力需靠他人完全協助或臥床的病人 ,但居家環境中無照顧者可協助帶去醫療院所進行復健,或 因居家環境限制無法離家復健 ,例如病人住公寓5樓沒電梯且病人無法下床或上下樓梯者,則較適合申請居家復能。 開啟漫漫長路的復健,腦部的創傷也會恢復嗎?         選擇完出院後的復健方式後,一...

復健的漫漫長路一直走—急性期篇

相信大家最近都有發摟到納豆復健的最新進展,整個復健的過程真的很鼓舞人心,也讓許多病友更有動力繼續下去,大家看到得大部分是依依分享的普通病房時期的復健治療,但事實上、從腦出血送到急診,再轉到神經加護病房後,復健就已經開始介入囉!那麼住院期間物理治療到底都做了什麼呢? 家人倒了!送到急診之後呢? (圖片來源:google) 當剛進急診時… 急診會先初步評估意識狀況,瞳孔反射、四肢活動等等,懷疑是腦部問題時會使用急診用腦部影像進行影像檢查 出血性腦中風若因出血量大導致腦壓過高,有需要緊急手術,那麼急診會接著照會神經外科醫師進行準備 若為缺血性腦中風,需要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也會在急診執行,若若不符合靜脈血栓溶解劑得注射條件,也會服用抗凝血劑等醫師開立之藥物,接著就會轉送到神經加護病房進行後續觀察。 補充—靜脈血栓溶解劑 :需於發病3小時內送到急診,經過專科醫師評估過病人狀況,篩選過條件確定吻合才能進行注射。 急診轉到加護病房時… 到了加護病房會先由護理師、醫師放置該放的管路,若無法自主呼吸的嚴重個案會由醫師執行插管治療(也有可能在急診就先執行),若無法進食也裝置鼻胃管進行管灌食 除此之外還有靜脈注射管等等大大小小的管路,若病人腦壓不穩定也可能看到引流管掛在旁邊。 由於病人初期血壓、心跳須嚴格控管,為了避免情緒激動影響偵測,或者意識混亂隨意拔管造成生命危險,病人可能會被施打鎮靜劑並予以四肢約束帶。 你以為加護病房的時候不能動?錯囉 (圖片來源:google) 加護病房中,病人情況穩定時 當病人的生命徵象(血壓、心跳、呼吸、血氧)趨於穩定時,物理治療師便會開始介入,此時的病人大多都還在昏迷或意識混亂的狀況,因此治療多在病床上執行 此時期的治療著重在 預防關節攣縮、減少臥床併發症如壓瘡 等等,因此物理治療主要會在加護病房,協助整理管路之後,在不扯到任何重要管路的情況下進行四肢關節活動 由於腦中風通常左右兩側會有一側為患側邊,因此病人於加護病房期間也可以針對患側開始 有肌肉張力的部分進行牽拉治療 ,透過特殊擺位降低其張力 因為昏迷,病人無法像正常人睡著時可以自己翻身變換姿勢,因此得到壓瘡的風險相對高,可以藉由枕頭、棉被或灌氣手套幫助病人擺位在不容易壓迫到骨突處*位置 補充—骨突處 :骨頭突起較明顯處,例如腳踝內外髁 透過 至少2小時變換一次姿勢達到減少壓瘡 的效果,透過調整床頭高...

產後是另一個開始(下)

        上篇提到了關於產後骨盆底肌可能產生的傷害,以及後續可能衍生的問題,其中包括會陰及肛門的控制不能引發的性交困難、大小便失禁、甚至是後續因骨盆張力不均勻,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例如攝護腺肥大的風險上升等等,這些亞洲人不敢公開討論,卻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就讓我們接著講下去吧~ *任意門給大家複習: 產後是另一個開始(上) 你/妳以為這些跟骨盆底肌沒關係?大錯特錯!         有鑒於亞洲人對於許多與泌尿生殖相關問題都很害羞,不敢公開拿出來討論,因此我們今天就是要來打破這樣舊有的框架,來告訴大家, 骨盆整體結構張力異常 ,到底對你/妳的人生影響多大!         先不論今天女孩妳是否經歷過生產這種重大事件,就算是還未成年沒有性經驗的少女,都可能因為骨盆張力不均勻而導致經期來時疼痛,雖然有可能不完全是骨盆結構上的影響,但 張力的異常將可能導致子宮活動空間限縮進而造成神經、韌帶的拉扯感上升 導致疼痛加劇!更遑論有些人是骨盆張力不均勻已經導致性交時無法接受生殖器進入陰道,甚至有些人是連手指突兀進入都覺得疼痛不已,這種性交困難可是雨骨盆底肌張力也息息相關唷!         其實不只有女性,男性有些早洩、遲射的問題也可能與骨盆底肌張力乃至整體骨盆張力都有密切相關唷!上述這些都是沒有經歷生產過程就可能遇到的狀況,那就更不用提辛苦得產婦們產後會陰撕裂,甚至在孕期骨盆嚴重歪斜所衍生的問題,因此下面我們將針對如何進行後續的訓練及修復探討。 怎麼搜尋解決方法,卻永遠只有凱格爾那一招?         相信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加上亞洲人害羞性格,遇到上述這些事件時,人們肯定都不會先尋求醫療協助,而是會選擇先上網搜尋可以用的資料,我猜10個人裡面大概有9個都會搜尋到凱格爾運動,凱格爾運動是神丹嗎?這麼好用?這邊還不知道什麼是凱格爾運動的讀者可以參考一下: 凱格爾運動─熟悉的陌生人 、 凱格爾運動─熟悉的陌生人(2) 。        凱格爾運動的創始人 Arnold H. Kegel 確實是個了不起的醫學研究者,秉持著想用非侵入式的治療方...

產後是另一個開始(上)

        繼上篇我們提到了剪會陰這件在婦產科是非常常見的生產方式後,少女們都嚇壞了,但為了使生產過程更順利且不容易有會陰嚴重撕裂的問題,產科還是大多會執行這種手法,為了避免這些人工協助的生產器械介入,維持好骨盆均勻的張力就變得格外重要!         若已到生產時刻但骨盆張力仍較不均勻而導致難產可能性增加呢?關於生產產程中的大小事及對應方式,請參考 產婦交戰手冊—上篇 、 產婦交戰手冊 — 下篇 ,這次來聊聊點不一樣的,大多人都以為生產就是最痛苦的部分,要苦盡甘來啦~但抱歉產後接踵而來的脹奶痛、會陰傷口導致大小號疼痛,一切都正要開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生產後遺症?!身心創傷好疲憊           許多人都以為生產就是成為父母親最難熬的步驟,但事實是生產只是個開始,生產過後許多婦女會先經歷一段骨盆底組織癒合的時期。由於寶寶出生需要產道不斷被撐開,過程中必然會造成 骨盆底肌肉筋膜的拉扯 ,並且 影響到 生殖泌尿功能及排便 功能 ,以上都僅侷限於生理部分的創傷,產婦更常見的是心理上的創傷,造成的原因有很多種,可參考下圖,為了避免身心創傷,在生產期間給予產婦相對支持就十分重要!         先前的文章有提到,生產過程中激素的分泌,會直接影響到產婦的情緒,在生產過後的喜悅之後可能隨之而來的是寂寞感,因此讓媽媽與小孩做第一時間的連結非常重要,若情緒上的細節沒有處理好,則可能導致像是 急性壓力症(ASD) 等心理創傷,若長時間未留意則可能衍生成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這兩者該怎麼區分呢?我們可以參考下圖。那生理創傷的部分又有哪些呢?接著讓我們來談談骨盆的肌肉系統吧! 到底剪會陰影響了什麼?淺談骨盆結構         上篇文章中有提到,為了避免寶寶出來時造成嚴重撕裂傷,有些產科醫師會選擇先在會陰右下方剪一小刀,使寶寶出來時不會讓撕裂傷嚴重到傷及肛門,但剪會陰的後續就比較少人提到,會陰部也是有許多 肌肉、筋膜以及神經 ,即使醫師們會盡可能避開重要組織,但對於筋膜或肌肉的影響還是不可避免,從後續的超音波的研究中也可以發現, 剪會陰處的組織張力分佈與他處相比是不均勻...

產婦交戰手冊 — 下篇

         產婦交戰手冊又來囉!上篇跟大家提到了跟生產相關的知識,孕產期間陪伴者的重要性、產程如何推進、生產中的激素如何影響人體以及遇到產痛時該如何調整,忘記的朋友們歡迎回顧: 產婦交戰手冊—上篇 ,說到生產,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溫柔生產?順勢生產而不靠任何藥物或工具是怎麼做的?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大家所熟悉的自然產真的自然嗎?         自然產顧名思義是指在無外物干擾的情況下進行生產,正常的產程進行時,產婦會經歷 規律且疼痛,不斷宮縮、子宮頸擴張 的過程,寶寶會隨著每次 子宮頸的擴張越來越大 而下墜,下墜時又會 引發催產素 釋放,讓擴張逐漸加大,進而使 寶寶產出 ,但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應人而異,通常初產婦會比起經產婦需要更多時間來演進。         一般而言, 第一產程的時間越長,第二產程寶寶出來時的速度越快 ,因為第一產程時已先將 許多組織的張力放鬆 了,寶寶比較不容易卡住,若寶寶卡住了呢?特殊情況會考慮用剖腹產取出胎兒,但絕大部醫療院所不會等產婦的組織張力慢慢均勻,而且會選擇用產鉗、真空吸引來取出胎兒,因擔心生產時間過長將導致胎兒或產婦有生命危險。         有些在醫療院所生產的婦女,會被告知在第二產程時,醫生可能會先告知會在會陰剪一小角,避免胎兒出來時撕裂會陰導致更嚴重的傷口,但這樣的方式真的是順其自然的生產嗎?         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為何近年台灣開始出現 「 溫柔生產 」這個詞,強調在專業醫療人員、助產士陪伴下,不靠剪會陰、真空吸引、產鉗等方式 來達到順利生產,但胎兒卡住、會陰嚴重撕裂的風險仍存在,我們該如何預防,或者遇到時該如何調整身體去面對嗎? 想自然產卻難產?什麼原因導致的?         為什麼胎兒會卡住?為什麼會難產?         研究統計一般 第一產程的時間約落在4小時38分加減80分鐘左右,而第二產程則是落在37.26分鐘加減14分鐘左右 ,但異常的產程在統計上比正常值多出了將近一倍的時間,特別是第二產程甚至可能...

產婦交戰手冊—上篇

關於生產,不管是已經有過經驗的新手媽媽、阿姨們,抑或是尚未擁有過任何經驗的男女們,相信對於生產的理解,除了疼痛難耐之外就是孩子出生的喜悅,但你知道嗎?在生產時對產婦的各種身心試煉,都將影響產婦身心狀態一輩子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關於生產這回事吧! 檢查這些擔心那些,準備生產好焦慮?         媽媽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不僅限於出生後的照顧,從還在肚子裡時,就嚴格禁止自己不能吃這個喝那個怕會影響胎兒,跑遍醫院診所做了各種不同檢查,只為了確保胎兒健康無虞,同時還要接受來自各方的情緒勒索,各位媽媽們,為了孩子奔波的同時,你有好好傾聽自己嗎?         懷孕時,母體會分泌各種不同的荷爾蒙保護著自己與胎兒,透過胎盤與胎兒聯繫著。 懷孕是一個母與子建立愛的過程,透過這樣相互的連結並存,媽媽可以更瞭解內心深處的自我,並找到與胎兒連動的管道 ,讓懷孕成為一個自我探索與建立親子連結的美好之旅!         「生產的疼痛不可避免,但是否被疼痛困住是自己的選擇」 ,在上圖中可以發現,催產素是引發宮縮的重要激素,許多產婦對於宮縮的疼痛害怕憂慮,但宮縮真的都有劇痛感嗎?其實不盡然, 催產素 分泌並產生宮縮的同時其實也會釋放 腦內啡 來緩解疼痛 ,研究指出身邊的人是否有給予適當的支持及自己心態上的調整將是止痛與否的關鍵,端看產婦們如何思考囉! 一關一關闖,關於產程三階段 產程有分為第一到第三產程: 第一產程: 在 病房等待開幾指的時候就是第一產程的時間。由剛開始潛伏期約開0-3公分,到主動期開4-7公分,再到最後準備生產時開8-10公分即進入第二產程。 第二產程: 子宮頸完全擴張後,寶寶開始往下靠近陰道,經過右旋後經產道誕生的過程即為第二產程。 第三產程: 胎兒出生後,等待胎盤排出時屬於第三產程。這個階段建議將寶寶留在媽媽身邊培養感情、使寶寶接受更多感覺刺激。         不同產程可以對應到胎兒的下降高低的不同及子宮頸厚度的不同。隨著 胎兒下降 使子宮頸產生一個下墜的壓力, 子宮頸會隨之變薄 ,從而刺激 腦下垂體釋放激素促進宮縮 ,使 胎兒更向下墜 ,以此循環直到胎兒誕生。       ...

運動也有處方籤?(下)

上次提到了運動處方籤是什麼,忘記的朋友歡迎回顧: 運動也有處方籤?(上) 。運動處方就跟吃藥一樣,有規定一天幾次,一次多久,並且建議一週執行幾次的運動,內容包含 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運動類型及運動時間 四大項,那我們在臨床實務上,除了使用6分鐘行走測試和200公尺行走測試來取得預測值之外,還有什麼方式呢?帶大家來聊聊醫院常用的運動測試! 醫院最常用—心肺功能運動測試         主要是在治療師或醫師全程監督下,請受測者穿戴特殊器具進行跑步機或腳踏車等活動,不同運動模式可能適合不同類個案(如上圖),運動的同時由電腦進行 血液動力學、氣體相關分析 ,分析結果除了血壓心跳之外還有許多與氣體相關的專業數據,這邊先來解釋一下為何需要進行氣體分析。         每次運動會隨著強度不同而有不同喘的程度,隨著活動強度的改變,每次運動時換氣排出的各種氣體比例可能有所不同,這也會反應了心血管當下的狀態, 畢竟肺循環與體循環最大的目的也是以 交換氣體 為主 。下面幾個數值也可以拿來當運動強度的建議範圍: 最大攝氧量(VO2peak) 每個人每公斤體重可以攝取的最大氧氣量 此數值為常用的預後指標,因為它與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換氣能力、慢肌纖維等都有直接關聯。 呼吸代償點(RCP) 身體的能量來源由有氧轉成無氧取得 。 此時 無氧呼吸比例提升,乳酸大量產生,肌肉開始疲乏 。 此階段除了呼吸速率快速提升之外, 乳酸堆積的速率已經開始大於身體排出速度 。 換氣閾值(VT) 此時 無氧呼吸開始出現,乳酸濃度開始上升但仍有部分來自有氧代謝 。 此階段 呼出的二氧化碳量開始快速增加,需要靠呼吸速率提升來排出 。 運動強度因人而異,中等強度建議在換氣閾值(VT)至呼吸代償點(RCP)之間,如下圖: 訓練到什麼程度,病人足以應付生活?         一般日常活動強度常以 代謝當量(METs) 來代表。每項家務事、辦公方式甚至娛樂模式都有不同的代謝當量對照,可參考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2011) 所提供之對照表預測每位個案的目標運動總量,什麼是運動總量呢? 運動總量 = 強度(METs)*時間(分鐘)*頻率(幾次...

運動也有處方籤?(上)

         處方籤,意即為醫師開立之藥單,在中醫叫做藥方,主要針對個人不同病症開立不同藥品來治療病人症狀,那今天這個運動處方又是什麼呢?         因為動作控制不足而受的傷,最終還是需靠運動來康復。就跟不同藥物針對不同問題一樣,給予運動的制定時,身為治療師的我們也必須針對不同問題及症狀的病人,給予不同強度、頻率的運動,即為「運動處方」。 有些不適不單只靠藥物康復?         部分的慢性疼痛是無法僅靠藥物治療就能痊癒的,甚至有些病症西醫會直接跟你說,吃藥沒什麼太大的作用,很多是 由於肌肉骨骼系統甚至是神經肌肉系統異常導致的問題 ,吃藥或許可以針對急性期有很好的改善,但針對慢性期的長期效益並不大。         有些人可能會說,那吃中藥調息身體總可以完全好起來吧?吃中藥或許可以解決一些由五臟六腑導致的問題,但若搭配運動介入調整姿位筋膜,那內外兼具的治療效果不是更好嗎?何況中醫的治療不僅僅只有吃中藥那麼簡單,針灸治療和解傷也都是中醫治療的一部分,其中的解傷與針灸就和姿位調整及筋膜治療有很大的關聯性, 調養身體不是只要補充足夠的營養素就好, 良好的運動習慣 也很重要 唷! 制定運動處方前,先了解什麼人可以做運動         關於運動處方,我們先前只有提到有氧運動該如何設計(延伸閱讀: 挑戰心臟的極限?運動處方篇(上) 、 挑戰心臟的極限?運動處方篇 (下) ),今天則來聊點不一樣的,設計運動處方前,我們該先做什麼?         首要任務應該是要先 篩檢病人 !病人現況是否適合做運動,有沒有任何 不穩定、未處理、未控制、有症狀的 ,只要屬於運動禁忌症,均需禁止運動 ,例如未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不穩定的心絞痛、未處理的三尖瓣閉鎖不全、有症狀的主動脈瓣狹窄。         篩檢出較嚴重的個案加以排除後,下一步就是 了解個案資訊 ,個案在找你運動前有沒有什麼病史,有沒有 骨折病史?手術史?是否有進行化療或放療?是否有慢性病在服藥? 藥物是否會影響運動進行或運動強度,這些...

帕運會鬥士 - 脊髓損傷後的人生(下)

對於脊髓損傷不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完全性的脊髓損傷是可能半身癱瘓一輩子的,既然都已經確定會半身不遂,為什麼還要物理治療介入?根據統計結果,脊髓損傷多好發於年輕族群,如果今天一位20多歲的女性脊髓損傷後下肢癱瘓,難道她剩下的路不該有人教她怎麼過嗎?這就是物理治療師做的事,指導動作策略、提供訓練原則並預防併發症發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物理治療與脊髓損傷擦出的火花吧! 脊髓損傷的預後,不同節數有所不同         不同節數造成的傷害程度各不相同,這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裡有提到(文章回顧: 帕運會鬥士 - 脊髓損傷後的人生(中) )這邊針對脊髓完全損傷中,受傷節數以下完全無功能的人進行討論,先了解預後大概能達到何種程度的恢復,才能了解後續訓練該如何制定。         首先以頸椎損傷來說,頸椎第四節以上的損傷,不僅會 影響四肢肌力造成四肢癱瘓,對於軀幹肌力及呼吸肌力也會影響 ,因此預後活動能力通常以 電動高背輪椅 代步(忘記輪椅?傳送門: 電動輪椅你要知道的五件事 與 輪椅解剖學-我說那個滾落去的輪子啊 ),且有些需結合呼吸器使用輔助氧氣才能達到外出的需求,頸椎第五、六節損傷的病人,在上肢的部分可以進行一些操作,但動作很有限,可能僅限於肩膀的外展或是手腕伸直動作,因此使用輪椅可能需要在輪子上做一些突起物協助病人推動(如圖)。 (圖中為模擬用手腕伸直方式操作輪子)        胸椎第一到六節損傷可能仍需輪椅代步,但不必用到電動輪椅,可改以 手動輪椅 為主,胸椎節段損傷的病人們,在行走功能上可能無法達到長距離的行走或行走在社區中,這類的癱瘓通常在行走上需要 膝-踝-足支架 (如圖)支撐下肢及部分軀幹力量才能站立行走,而腰椎損傷節段的損傷越下節的行走能力越好,反之第一、二節通常仍需支架輔助才能行走,三到五節的腰椎損傷則可以在 短腿支架 的輔助下即可行走囉! 膝踝足支架:圖片來源: https://m.iyp.com.tw/0222775716/ 物理治療的動作策略與原則         由於在脊髓損傷中有多數肌肉的功能是無法完全恢復,因為在訓練上的原則及策略參考O’Sullivan等學者所著《Physical Reh...

帕運會鬥士 - 脊髓損傷後的人生(中)

首先,恭喜帕運會圓滿落幕,不論鬥士們有沒有得獎,大家都很棒了! 前一篇跟大家簡述了關於「脊髓」的解剖構造及功能,並探討了可能造成脊髓損傷的原因及其症狀,忘記的朋友歡迎回顧: 帕運會鬥士 - 脊髓損傷後的人生(上) ,上篇提到了脊髓損傷分為完全損傷及不完全損傷,那他們的差異性在哪呢?為什麼受傷節數不同會導致症狀上有這麼大的差異?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受傷節數差一點,症狀差很多?         前篇有提到脊髓從腦向下延伸,如同髮束一般,會慢慢從每一節脊椎旁分出去,髮束也會越來越小束,因此在 頸椎損傷所影響到的部位通常比起胸椎、腰椎損傷都更廣泛 ,這邊若再說的更深入一點,損傷不只分頸椎、胸椎、腰椎,每一次分支出去的髮束我們稱為「 神經根(nerve root) 」,頸椎有8根分支、胸椎12根、腰椎5根、薦椎2根,每一個神經根都有掌控著不同部位的感覺及動作,專家學者將每一個神經根分支管的感覺區域及動作區域繪製成了 「Dermatome」與「Myotome」 兩張圖,以便臨床上來判斷,到底病人是 傷及到第幾節脊椎,感覺異常到哪個部份,力量又影響到多少? 以此來推測脊髓損傷到底傷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通常會以「O椎的第O節脊髓損傷」表示,例如:病人為頸椎第六節以下的脊髓損傷。 (圖片來源: Atlas of Human Anatomy ( Netter  Basic Science) )         透過測試出的結果,物理治療師可以評估病人的 神經機能部位(Neurological level)、運動機能部位(Motor level)與感覺機能部位(Sensory level) 。依神經損傷機能部位的節數高低不同,可能出現四肢癱瘓、下肢癱瘓等不同程度的損傷,有些雖是高位節數損傷(例如:頸椎)但仍保有四肢部分的感覺及動作,但也有些是腰椎損傷,但卻雙下肢完全癱瘓的也有。 損傷的差異性,完全損傷一定比較嚴重?         前面提到,影響範圍主要與傷及節數有關,那麼嚴重程度呢?臨床上也會看到同樣都是高位頸椎損傷,但這個人可以走路,那個卻不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圖片來源:https://www.physiotherapychelmsfor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