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前庭那件小事 - 疾病篇

最近有位病人,說她不明原因頭暈已經好幾年了,這期間她去看過各家醫院的神經內科、神經醫學科,都找不到一個確切的原因,各種腦部影像檢查也都沒有發現什麼明顯問題,當病人已經希望茫茫的時候,醫師卻建議他去看 耳鼻喉科?!  她滿滿的問號... 「老師,為什麼醫師要我去看 耳鼻喉科 ? 我是頭暈耶...」 這時候就要開始講述我們「前庭」這件小事了。 說前庭是小事,是因為它在解剖結構上看來真的很小,只是耳朵內部的結構,但它能影響的範圍卻不得了的大啊!甚至很多人可能想都想不到,原來自己的疾病是源自於前庭系統,現在就讓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甚麼是前庭系統?前庭出事了又會有甚麼反應呢? 前庭那件小事,那個小結構長甚麼樣子? 前庭系統是一個神經組織,由 周邊神經 與 中樞神經 相連而成,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會引發反射來調整視線及姿勢。 周身前庭神經         主要由前庭耳蝸神經、三個半規管與耳石組成。功能主要探測頭部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與動作。 半規管           共有 三個半規管 ,分別如圖所示有上、下、水平三種平面,就好像X、Y、Z軸一樣,每個半規管彼此 相互垂直,呈 三度空間方位 。 上(前)半規管 主要被 矢狀面 動作活化,例如點頭, 下(後)半規管 則是被 額狀面 動作活化,例如頭左右偏,最後的 水平(側)半規管 則是被 水平面 動作活化,像是頭左轉右轉。           每個半規管內部都有淋巴液,末端膨大的地方稱為 壺腹 ,壺腹內部有個頂帽,上面有很多 毛細胞 , 毛細胞就是產生神經衝動的來源 ,一旦頭部有轉動,半規管內的 淋巴液就會流動 並帶來一個加速度去 刺激毛細胞 ,引發神經的反應。 圖片來源: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utricle 耳石           橢圓囊及球狀囊的底部是耳石膜,類似果凍的東西(上方耳石放大圖淺藍色處),果凍上方有一些像石頭的結晶,當頭部受到一個垂直方向的線性加速度時,會刺激石頭移動,連帶影響果凍跟著一 起動,果凍內部的毛細胞此時會受到刺激產生神經衝動,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頭部不動,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靜止狀態下,人體相對空間位置的前庭感覺訊息,就像做自由落體時明明頭都沒

不用休息也可以走得長遠- 一窺筋膜的世界

筋膜是甚麼?可以吃嗎? 假如你是位肉食主義者,想必有注意過肉中的「筋」,不像單純脂肪的肥肉軟軟一塊,而是 點綴穿梭在肌肉之中 ,有時一整塊筋就像口香糖一樣非常耐嚼,而筋膜主要組成為 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結締組織細胞 與 水分基質 ,這些成分賦予了筋膜多樣性的功能,我們在肉上看到的筋,就是其中的一種筋膜。 牽一髮而動全身-無所不在的筋膜 廣泛來說, 身體內的結締組織就是筋膜 ,像是 肌腱、韌帶、臟器 與 肌肉的外膜 等等。 筋膜就像是一個 3D立體的網子, 覆蓋體內的各個器官與組織,佈滿我們全身上下,身體中的許多功能都跟筋膜有關: 物質交換、感覺受器、支撐組織、傳遞張力 ... 筋膜也讓我們跳脫傳統解剖學上的一條一條肌肉、韌帶,讓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整個人體的動作是如何運作。在更了解筋膜與動作的關係之前,就讓我們來稍微介紹筋膜的四大基本功能。 筋膜四大基本功能 根據筋膜的組成元素,以及分佈的位置,我們可以大致分為四種功能: 型塑 :包覆、填充、保護、支撐、賦予結構形狀 動作 :傳遞並儲存肌肉力量、抗衡阻力、伸展 傳遞 :外界刺激與訊息的接收、並將之傳遞出去 供應 :新陳代謝、液體運送、供應組織養分 哇!如此包山包海的筋膜組織看似甚麼都會,究竟在我們身體裡是如何跟其他組織互動,並且產生我們治療師最關心的動作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肌肉與筋膜-合作無間的好兄弟 過去談到人體產生動作,只知道身體裡這一塊肌肉收縮產生這些動作,像是 股四頭肌用力可以讓膝蓋伸直。 但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單單幾條肌肉出力就可以完成的動作幾乎不存在,而筋膜正是幫助我們完成各種動作的小幫手之一,由 包覆肌肉的它來告訴肌肉要如何收縮 ,再把 肌肉收縮的力量傳遞出去 。當然我們大腦也可以主動控制肌肉出力來完成動作,視你當下的動作需求而決定,所以 肌肉可以主動收縮影響筋膜張力 ,而 筋膜的張力也會影響肌肉收縮 ,兩者的關係密不可分。 你可以試試 原地向上作跳躍動作 ,第一下慢慢蹲下來到半蹲的位置,稍微停留後用最大力氣向上跳,接著在你一落地時用最快的速度再接著往上跳第二次。 是不是感覺第一下跟第二下雖然 跳躍高度沒差很多 ,自己出力的感覺卻大不相同呢?原因就在於第一下筋膜沒有幫助太多,主要都是大腿、臀部、小腿

透過競賽自我實現—地板滾球

地板滾球(BOCCIA)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聽過馬斯洛金字塔?   不管哪裡的治療師都是以金字塔的頂端為目標,大多在醫院或診所穿著白袍的治療師著手執行著第一層的生理需求,解決身體不適的問題,這是很重要的一塊,因為只有滿足了才有機會慢慢往上爬。   要真正走到最頂端的自我實現的過程,所需的時間、個案的動力、其他專業的介入、社會的制度帶來的變數,許多時候不是那麼順利。   但也是在經過各個專業人員的努力,脫下白袍的物理治療今天才能帶大家走出醫療院所,進到 失能者的競技—地板滾球  的世界 ,並了解治療師在參與個案的自我實現中 所扮演的角色。 簡介   地板滾球起源是古希臘的一種投擲石頭的遊戲,經過修正後,成為一種使用極少的肢體動作,卻需要運用策略和技巧的活動。1984年列入 殘障奧運的比賽項目之一 。 (截錄自 台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官方網站) 對象及分級重點 比賽的選手們必須是 腦性麻痺、外傷性腦傷、中風或非進行性腦傷及肌肉萎縮等醫學診斷 ,並且同時為重度運動功能障礙的輪椅使用者。 正式參賽選手需依據 BISFed體位分級團隊 ,經由專業的體位分級師分級 BC1~5 。(詳情可參閱Boccia Classification Rules) 其中 BC1、BC3、BC4(以腳出球者) 可由一名運動助理員(簡稱助理員或助手)陪同上場協助搓球、傳球或調整穩定輪椅。 在其中 BC3 投擲方式是以軌道及身體所延伸的輔具,如頭杖、嘴杖或手杖出球。 推廣組或休閒組則適合一般身心障礙者、年長者、兒童參與。 BC3助理員不能回頭觀看比賽局勢,只能協助選手搓球、傳球、調整位置 規則 比賽分為紅隊及藍隊,每隊可能是一、二或三位選手,進行個人賽、雙人賽或團體賽。 一隊各六顆色球,發球隊多一顆白球。 擲銅板,由贏的一方選擇色球。 由紅隊先投擲白色目標球,白色目標球必須超越 "V" 線才為發球成功。 由紅隊投擲第一顆紅色球。 藍隊投擲第一顆藍色球。 由距離白色目標球較遠的那一隊繼續投擲。 所有色球投擲完畢,則一局結束。 計分: 由最接近白色目標球的那一隊獲勝,每一個比對方更接近目標球的色球都算一分 。(例如:紅隊獲勝,則比最接近目標球的藍球近的紅球皆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