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創傷」標籤的文章

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傻傻分不清楚

       一般生活中,我們常無可避免的需要彎腰撿東西、搬重物。最常聽見的診斷就是 椎間盤突出 ;而椎間盤突出也不是老年人才有的疾病,甚至在運動員身上、上班族、長期姿勢不良都有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但你知道還有一種疾病叫做 脊椎滑脫 嗎?有很多人在說明自己的問題或是想上網搜尋資訊時,常常將''突出''跟''滑脫''搞混在一起。但這兩者一弄錯,治療方式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呢!就讓我們來好好了解這兩者的差異吧! 基本構造介紹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脊椎裡包含了哪些基本結構。 1. 椎體 : 骨頭的部分,一節節堆疊成脊椎。 2. 椎間盤 : 夾在兩個椎體中間做為 吸震 跟 緩衝 的功能;由 環狀纖維 及 中央核 所組成 (類似好幾層的牆壁包覆住果凍性質的核心)。 3. 除了上述兩者外包覆在脊椎外的還有韌帶、神經、血管、肌肉等。 圖片來源: Google 突出跟滑脫有什麼不一樣?   要注意這兩個問題的發生位置完全不同,一個是發生在'' 椎間盤 ''上的受損;而滑脫則是在'' 椎體 ''上的問題。以下分別說明如何定義這兩種疾病~ 椎間盤 突出 (大多發生在頸椎&腰椎)   由於椎間盤裡頭含有高比例的水分及黏多醣體,因此類似果凍般的性質,是壓不扁的液體。同時,環狀纖維是由一層層不同方向性的纖維軟骨組成,可應付扭轉的動作。   但如果今天椎間盤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時 -->椎間盤被上下椎體的壓迫下 -->裡面的果凍物質就會被擠出來壓迫到脊椎旁的神經。 圖片來源: Google 再來我們會根據椎間盤的受傷程度分為四期。 1. 膨 出 : 椎間盤承受壓力下,裡頭的水分被輕微外擠。 2. 脫出 : 中央核已擠破內層的環狀纖維,但還保留最外層的環狀纖維包覆中央核。 3. 穿透 : 中央核完全貫穿了環狀纖維。 4. 分離 : 中央核形成的碎片跑到了椎間盤外面。 圖片來源: Google 脊椎 滑脫 (主要發生在腰椎)   所謂滑脫就是指椎體與椎體之間發生了相對位移-->脊椎的位置偏離了原始軌道。 根據形成的原因我們...

照顧者不該出現的職業傷害- 轉移位的秘技

        你知道嗎?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與照顧人員,往往都不是「健康的」在照顧病患,時常會因為工作需要,像是幫病患翻身、轉移位以及一些照護行為,對自己身體的肌肉、骨骼、關節都是不小的負擔。   民國95年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做了一份關於看護人員肌肉骨骼傷害研究,390位醫院看護人員, 79.6%有肌肉骨骼不適的反應 ,其中58.3%在擔任看護前無類似症狀。民國105年中山醫學職安系碩論,再次針對另外190位機構照顧服務員進行問卷調查,數字與95年差距不大。其中下背腰部、肩部、頸部比例最高。為什麼會這樣? A:轉移位! →顧名思義,就是 從一個姿勢轉到另一個姿勢,從一個位置轉到另一個位 置 。 聽起來很簡單,但兩篇問卷中主訴最費力的動作就是協助個案在 床與輪椅間的轉移位 。 首先,我們要先釐清,轉移位沒有一個絕對的方式,只要 過程安全 ,甚麼方式都好,所謂的安全, 不只是個案,同時也必須顧及照顧者 。   照顧者們最常見 下背痛 ,原因種種,很多都是椎間盤突出、施力不當肌肉拉傷,或是小韌帶發炎等等。回去看看之前介紹的椎間盤突出的風險因子,你會發現, 抬舉病人就是最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的族群之一 。(延伸閱讀: 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傻傻分不清楚  、  椎間盤突出 & 脊椎滑脫 --- 治療與保養篇 ) 零抬舉政策(No Lift policy)-簡介   零抬舉政策是一套 符合人體工學的照顧方式 ,透過 輔具 協助轉移位 , 避免因徒手抬舉 (垂直移動)、移動個案所造成風險,也減少照顧者的受傷風險。   所帶來的效益多多,除了 保障了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安全 ,國外的報告顯示 減少照顧者的傷害 ,對機構 長期的經濟效益 、 人力保留 、 員工工作滿意度 都有大大提升。   在國外已經發展快20年,甚至已經立法。在安養機構, 若抬舉個案是會被罰錢的! 而台灣在2011年自正式導入,目前許多機構也正熱血執行中。 333自我照顧預防的口訣 「3好」 好工具 :選擇最適合個案的輔具 好方法 :學習該項輔具的使用方法,並善用它 好空間 :搭配無障礙空間 「3對」 對的距離 :利用槓桿原理,讓施力點盡量靠近身體 對的姿勢 :用下肢...

腦傷大解密 - 物理治療介入與處置

              哈囉大家好~又到了腦傷大解密的時間了。         上個月,我們提到了腦傷評估的部分,和極可能遇見的症狀,大家可以回頭看看之前的文章,回顧一下腦傷的相關資訊( 腦傷大解密-物理治療的評估在幹嘛? ),那麼今天的文章,則是延續前面提到的,針對這樣多重變化的腦傷患者,在訂定治療的計畫到底該注意些甚麼呢?有甚麼事項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嗎? 關於腦傷,治療的大方向是?          腦傷的物理治療,首先應考慮的是 患者認知 與 行為功能程度 。 前一篇文章中有介紹關於腦創傷後分期,由「 瑞秋洛斯阿米哥斯認知 功能 程度量表 ( Rancho Los Amigos) 」分為八期,每一時期在認知其行為能力的表現上都各有不同,因此針對不同時期所應給予的治療計畫也有所不同。         腦傷患者的復健治療通則應考慮「 積極治療、長期管理 」,腦傷患者的復原程度,受到腦傷的種類、嚴重度、心理性及可能的併發症等等因素影響而有所不同,想要幫助腦傷病人回歸學校或工作岡位,整個醫療團隊須制訂短期及長期目標,尤其是長期目標!         長期目標的制定關乎到病人的家庭經濟、親情關係的發展,甚至病人期望自己所能達到的社會角色,這些都是屬於 長期管理 的一部分,且這個過程所需消耗的時間,也並不是短短幾天或幾周可以計算的,因此對於復健過程有耐心不僅是醫事人員應做的,更是許多腦傷患者及其家屬必須了解的。         至於上述提到的 積極治療 ,指的是醫療團隊提供密集且有效率的治療,多應用在急性或有恢復潛能的失能個案。而針對長期慢性失能的患者,例如 意識持續處於不清楚 的狀態,則可已考慮 維持性管理 ,例如維持目前日常生活功能、預防併發症或預防體能衰退等,因此臨床上,針對腦傷患者的處置應同時考量積極治療、維持性管理兩者唷! 針對不同時期的腦傷,介入原則有何不同? 瑞秋洛斯阿米哥斯認知 功能 程度量表 - 第一期~第三期 第一期 No R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