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9的文章

牽絆一生的疾病 - 巴金森氏症篇 (上)

牽絆一生? 所謂進行性疾病            進行性疾病 指的是 退化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產生的症狀會逐漸影響全身,通常不會致死,但狀況將會越來越差 ,進行性疾病包括舞蹈症、多發性硬化症、失智症、漸凍人等等,而巴金森氏症(原名:Parkinson's disease; PD)其實也是進行性疾病的一種,今天我們先針對大家常常有疑問的巴金森氏症做討論。 「老師~我家媽媽現在走路常常容易跌倒,特別是轉彎的時候......」 「我爸爸最近身體常常痠痛、僵硬,有時甚至有無力、動作做不出來,他有可能是拉傷嗎?」             在臨床上很常聽到家屬或患者,焦慮地問我們物理治療師關於這樣的問題,有些人認為身體痠痛無力應該只是肌肉拉傷的問題,但若合併有動作緩慢無法控制的問題就要特別留意,巴金森氏症的其中一個症狀就是如此,一般大眾對於巴金森氏症的理解都是會顫抖,但不一定每位巴金森氏症患者都有明顯的顫抖症狀,相對地,也並不是會顫抖就一定是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包含許多典型症狀,下面會一一與大家介紹。 不是只會抖呀抖 ~ 帶你認識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為常見的進行性疾病,因症狀明顯通常較早被發現,且發生率也僅次於慢性進行性阿茲海默症。在1817年英國醫師詹姆斯 ‧ 巴金森 (James Parkinson)發布了一篇名為《震顫麻痺論文》(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的文章,內容詳細描述6個在病人身上發現到的共同症狀,包括四肢不隨意震顫、肌肉無力、彎腰駝背、動作緩慢、走路速度越來越快等等,當時對於它的病理變化並不清楚,但後續慢慢發現其他相似類型的患者,後來將此症狀疾病稱為「巴金森氏症」或「帕金森氏症」。         原發性巴金森氏症 指的是 基底核的黑質色素組織異常,導致多巴胺缺乏 造成一些動作異常,另外也有被稱為 巴金森氏症候群 (parkinsonism, or Parkinsonian syndrome)的個案,通常是症狀與巴金森氏症相近,但致病原因不明,且發病的大腦部位也不同,針對症狀上的處理原則會相近。 巴金森氏症只會發生在老年人? 不只不只!         確實在老年人上較常見,好發年齡多介於50-79歲,隨著年齡增加,罹病率也會提高,55歲以上發生率為1%,85歲以上

保命防跌-預防跌倒你我有責

  跌倒不管對身障者或是老年人都是一個致命性的傷害 。隨著年紀增長經肌肉功能的退化,感官漸漸地遲鈍,神經傳導及反應也變得遲緩,「人」脫離不了老化,但老化與跌倒會就此劃上等號嗎?   社區中 65 歲以上的老人,每年跌倒的發生率大約是 30~40% , 80 歲以上的老人,跌倒的發生率可以高達 50% 。幸運的話,可能只有皮肉傷,但我們永遠不知道他們內心需要再鼓起多少勇氣起來走路,許多長輩因此減少自身活動。若不幸產生骨折等較嚴重的傷害,很容易導致長期臥床。 長期臥床 是失能的第一步 : →  骨骼沒有承重造成骨質慢慢流失 → 姿勢不利排便造成腸胃道不適,進而影響營養的攝取  → 免疫力下降 → 壓瘡風險提升,肺炎、尿道炎繼而產生 → 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就此展開。 預防跌倒 一直是長照領域很常倡導的主題,小編近期看到一篇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書叫做  " Healthy ageing, practical pointers on keeping well" 。 其中有一段針對有行走能力的老人,介紹如何預防跌倒。雖然是 2005 年出版,至今看還是覺得非常完整。台灣還沒翻譯此書,因此小編花了一些時間把它翻譯起來,更知如何降低跌倒的風險,並且做些補充及經驗的分享。 透過以下方式可以降低跌倒風險 ➤定期做眼睛及耳朵的檢查 ➤ 坐到站時要慢,突然地站起會導致血壓快速下降,而引發頭暈 ➤ 仔細檢查服用的 藥物 對平衡帶來的影響 ➥ 藥物的議題不斷地在失智症領域被提起,忘記服藥或是忘記以服藥導致藥物過量是不容忽略的問題。簡單的偷過分要和即可解決,請各位讀者務必協助宣導阿! ➤ 不要不吃飯,因為可能導致頭暈 ➤ 使用 枴杖或助行器 ,在不平或較滑的地面上維持平衡 ➥  當然若是下肢狀況已經無法安全獨立跨步時,就不只在這些地面才使用,詳細步行輔具介紹可參閱 柺杖好朋友-黑暗人生的光明支柱 ➤ 穿穩定的、矮跟的鞋,且鞋底需防滑 ➤ 規律運動維持 協調和肌力 ➥  平衡能力也是要訓練,但因為平衡訓練的許多動作本身就是在挑戰平衡,訓練起來也是有相當的風險,務必經過專業評估後確認目前的平衡能力再進行訓練! ➤ 重新擺設家

物理治療師修法修啥米?

最近不知道大家有沒注意到新聞? 「物理治療師要修法?」 此次提出修法主要是針對物理治療師法第十二條: 「 物理治療師執行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為之。」 希望能 增加物理治療在非醫囑能執行業務的範疇 。 一直以來所有物理治療的專業行為都應要有醫師診斷、照會或醫囑才能執行。 不論你是去健保體制下的醫院診所,還是自費物理治療所,都必須要經過醫師一關才能接受物理治療,這樣的情形其實在醫療環境內很合理, 分工合作本是各種不同醫事人員存在的目的 ,復健科醫師會利用各種評估與檢查方法來判斷病患問題大致上為何,確認疼痛為物理治療處理範疇而非內科或其他因素所引起。但在醫療環境外呢?是不是就沒有需要物理治療的地方? 先不論在國外大部分的物理治療師都已可以獨立執業,那 台灣目前物理治療的法規是否有跟上專業發展? 其實現在物理治療慢慢延伸到各個角落,像是到各地社區關懷老人家帶活動,或是給出門不方便的個案「物理治療到你家」的 居家物理治療 ;進到 一般企業舉辦講座 教導大家避免職業傷害和自我保健,以及在 競技運動隊伍 為選手調整身體狀態…其實物理治療種種發揮專長的範疇 已不是醫療行為 ,卻受限於現行法規沒有其正當性。 圖片來源:www.physioproperth.com.au 身體有問題就是病人? 常常我們只是肩頸痠痛,卻不知道要如何解決,通常大家就去按摩一下、貼個酸痛藥布, 殊不知沒有理會身體給你發出的警訊,等到身體真的受不了了來個 霹靂大爆炸 ,才會求助復健科。而更多人通常都會等到 症狀嚴重影響到生活 ,才會選擇就醫,而做治療時再跟治療師 抱怨療效不夠明顯 , 為何復原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 別讓昨天的痠痛留到今天?還是只是讓你的身體閉嘴一天? 圖片來源:https://www.epochtimes.com.tw/n208697 預防勝於治療,而不總是在亡羊補牢 物理治療藉由三大方法 「儀器治療」 、 「徒手治療」 、 「運動治療」 ,給予 健康、亞健康、病患 適合的介入,讓身體裡的肌肉、關節、神經、筋膜等組織正常運作,達到預防、增益、改善身體狀況,讓你可以好好面對每一天的活動、工作與挑戰。 物理治療師是身體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