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半側癱瘓」標籤的文章

電動輪椅你要知道的五件事

人活著,跟活得有品質是兩回事。 許多輪椅操作者活得都比你我更有品質。   今天想跟各位介紹 電動輪椅 !適用對象在這邊就不給各位太多限制,因為只要你覺得你的腳不夠方便都可以使用。   大家不要把電動輪椅想的太有距離感,把它想像成一雙腳,甚至比我們的腳還厲害…一雙不會累的腳。雖說如此,馬達、機械、零件還是沒有所謂的感覺神經系統,可以去適應不同的環境,也因此發展出很多不同特色的電動輪椅。 一、速度及里程   沒開過電動輪椅也看過他們在路上狂飆吧?!   其實也不能說狂飆,在道路交通法中, 電動輪椅的所有規範都跟行人一樣 ,因此 最高速度會被規範在 10km/hr ,大概是人搶黃燈過馬路的速度吧。至於里程則需考慮電池的容量,電池容量大一次可以跑更久,但相對比較重也比較貴。最基本也都會有15公里以上。 二、控制系統   電動輪椅動力來自電池的電力,至於控制的部分很像人的骨骼神經系統。   上控制器(控制模組) : 控制訊號產生,可以是搖桿、按鍵、紅外線…(類似大腦動作設計) ↓傳送訊號至下控 下控制器(動力模組) : 處理器,將搖桿及所有按鍵整合並做出定義(ex: 紅色按鈕要讓輪子順時針轉,類似大腦動作處理) ↓傳送至動力裝置 動力裝置 : (類似骨骼肌肉)接受處理後的資訊做出轉動或伸縮。因此電動輪椅轉彎與一般摩托車不一樣,並不是靠龍頭手動轉向,而是 靠左右輪的轉動速度差來決定方向 的。 *電動輪椅與電動代步車定義上的差別也是在手動轉向或是輪差轉向。 三、環境與目的 馬達馬力及安全坡度 :電動輪椅均會接受測試,必須根據環境做出適當的選擇,若經常需通行斜坡或是住於半山腰的, 馬達的品質 及 最大安全坡度是 很重要的參數,未注意可能造成馬達損耗上升、爬坡困難甚至容易翻車噢。 跨階與避震能力 :馬路上有許多不友善的環境,小小的門檻或是高低差其實難不倒電動輪椅的, 依不同種類可跨越大概3~6公分的檻 ,主要取決於 前輪的大小 ,越大,跨階能力越強,但轉向越不靈活。 驅動輪的差異 :電動輪椅分類主要分為前輪、中輪、後輪驅動。差別如下表。 前輪驅動 中輪驅動 後輪驅動 驅動輪位置 前...

中風後的人森 -那些缺乏平衡感的日子

         先前文章提到( 中風後的人森-需要重新學習的功能性動作 ):「 當我們的某側肢體無法使用時,很多平常簡單的動作都會變得異常困難,像是翻身、從躺到坐、維持坐姿或維持站立...」 ,因此需要物理治療師協助訓練功能性動作,像是如何躺到坐起來,但問題來了!會自己站起來,然後呢?          人就算再怎麼懶惰,每天至少也需要走個幾百步。 但中風患者卻不如正常人一樣,想走就隨時能走,很多中風患者可能一站起來,不到5秒就又跌坐下來,更不用提跨出第一步了 ,什麼原因可能導致這樣的情況? 平衡能力缺失 就是其中一個需要考慮的部分。 什麼是平衡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是否能 「感覺」 自己身體的位置,或身體相對於空間中的位置在哪,再者就是 「動作控制」 ,如何控制自己的肢體在可以達到穩定的狀況,詳細請參考文章: 動作控制無所不在-你是身手矯健還是笨手笨腳? 什麼因素會影響平衡能力?          影響平衡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包含肌肉骨骼系統、神經肌肉系統,感覺系統 肌肉骨骼系統 :關節處、骨頭等是否曾受過傷造成腳可以活動的範圍減少,或者肌肉筋膜等等軟組織是否有柔軟度不夠的問題。 神經肌肉系統 :中風後患者容易因腦部損傷,導致 神經肌肉連結異常造成肌肉無力 ,或 神經異常興奮造成肌張力過強 的問題,與柔軟度不夠不同,肌張力可能在患者出力時也隨著強化,影響患者活動時,時常感覺好像有條橡皮筋拉著,動起來特別不自在,或是看起來會像機器人一樣不協調。 感覺系統 : 分為 視覺 、 前庭覺 、 本體感覺 ,其中又以本體覺為重,比例多達70%左右。中風患者在視覺上容易有複視、視野缺損或半側忽略等問題,前庭覺受損症狀包含暈眩、眼球震顫等影響,而本體覺則是像觸覺、冷熱覺、重量覺等等,有些患者會說走路感覺腳都麻麻的,感覺不到自己踩在甚麼樣的地面上,這樣的症狀就可能與本體覺缺失有相關。           當患者有以上這些機能的其中幾項...

柺杖好朋友-黑暗人生的光明支柱

柺杖,曾經又稱作「扶老」 漢朝的《王杖詔書令》中記載著,年滿 70 歲的老人,朝廷都會「賜之以王杖」,王杖上面刻著班鳩的圖案,所以又稱鳩杖。老年人們拿著鳩杖,可以自由進出官府做小本生意,不用納稅,並且享有一些特權,像是侮辱拿著鳩杖的老人視同藐視皇上 … 在歐洲柺杖是權力的象徵,前身就是由權杖發展而來, 17 世紀開始漸漸的變成流行、時尚、紳士的必備配件 … 時間跳到 21 世紀,柺杖是隨處可見的步行輔具,主要 功能不外乎 協助承重 與 協助平衡 , 意義上少了一點權力,但增加很多生活的安全性。今天就來介紹常見的步行輔具! 甚麼狀況,在甚麼時間,適合甚麼樣的步行輔具呢? 步行輔具的適用對象 1.   站姿平衡不佳 2.   下肢穩定度較差 3.   下肢肌耐力不足,無法承受全部體重,步行效率不佳者 4.   須分擔體重來減少疼痛或疾病惡化 我常常在路上看到有人拿著各式各樣的拐杖,是有什麼差逆? 每種不同拐杖都有優劣以及其特色,應要依照個案的能力與需求不同給予不同的步行輔具哦!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各種不同的柺杖吧! 單柺     又稱單點柺,單點與地面接觸,主要功能為 協助平衡 ,協助承重能力較弱    ( 體重的 25% 以下 ) ,所以適用對象 大多可以放手走,只是需要稍微扶一下協助平衡。 若是為了特定需求,像是爬山的登山杖、滑雪的雪杖,這些設計上就會與一般老人家用的不一樣,像是底部不一定有防滑膠頭、手握高度不同,且可能是單側或雙側的單點柺,同樣也是以維持平衡為主要目的。 四腳柺     俗稱中風柺,適合單側偏癱患者使用,握於健側,與單柺最大的差別就是一隻腳變四隻腳囉!想當然穩定度與承重能力也大幅提升,四隻腳距離 越寬 ( 支持底面積越大 ) 越穩, 會因為材質而影響堅固程度及輕巧度 。 不鏽鋼→較重但耐用              鋁合金→輕巧但不耐用 那柺杖的高度是不是我用起來順手就可以呢?     調整高度也是一門學問,以下提供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