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動作學習」標籤的文章

肢體不協調也是一種病?小腦與協調障礙- 症狀篇

「欸 你家小孩是不是手腳不協調呀?走路怎麼同手同腳?」 「你跳舞的動作怎麼怎樣都學不來,很不協調餒!」         大家仔細想想會發現,我們在日常生活對談中,常常講到「協調」這個名詞,甚麼是協調? 為什麼有些人會被說不協調?是甚麼樣的行為舉動讓大家覺得這個人不協調?我想很多人是覺得動作看起來怪怪的,說不上哪裡怪,但就是跟其他人不一樣,今日的文章就要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何謂不協調的動作?甚麼原因會造成這樣的協調障礙呢? 甚麼是協調? 帶大家重新定義所謂協調         協調動作,指的是人類可以在 身體相對穩定 的情況下,透過 整合各種肌肉動作 ,做出平順、精確並且有目的性的動作,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需要控制非常多因素,例如 速度、距離、方向、節律甚至是肌肉張力 ,非常多的因素被控制好才有可能產生一個協調的動作。         如上圖所示,整合所有的肌肉意味著需要將 主動肌、協同肌、拮抗肌 收縮至一個最洽當的狀態,除此之外,相對 近端的肢體 也需要 維持住一定的穩定性 才能讓遠端肢體達到最佳的動作控制!簡單來說就像在蓋房子一樣,地基沒有打穩,那房子蓋得多華麗都還是很容易會倒下,近端穩定度不夠,那麼你手臂小腿練得再強壯還是很容易會動作不協調甚至受傷。 甚麼原因會造成協調障礙?只有小腦損傷會嗎?                我們可以把協調動作在腦中神經傳遞的路徑簡單繪製成上圖,可以從圖中發現,不只有我們最常聽到的 小腦 (中樞神經系統) 受損可能影響協調能力, 前庭系統 甚至 本體感覺受損 都有可能影響協調,甚至 肌肉無力、疼痛、痙攣 都可能導致協調障礙,前庭系統的部分我們在上周有提過了,那麼這次就針對大家最不熟悉的小腦功能及損傷來簡單介紹一下。 神經科病人最常見的不協調兇手 ─ 小腦           小腦在動作控制及動作學習上扮演的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小腦的連結受損容易導致動作的過程中,速度及距離的控制會產生障礙進而造成一些不協調的狀況。 小腦主要是位於大腦枕葉的下方,近年來主要是分成三個功能區, 大腦小腦區 ...

前庭那件小事 - 評估篇

  繼先前提到的,大家應該開始慢慢了解到前庭系統的功能及重要性,那現在問題來了!知道頭暈、眼球震顫可能是由於前庭所導致,但還無法確定是否完全跟前庭有關呀!這時候就要透過一些理學上的評估來確認 囉 ~ 頭暈都是前庭惹的禍?不對不對!   在進行周邊前庭功能的評估之前,應該要先 排除除前庭系統以外的嚴重疾病 ,例如中風、癌症等等,建議先做一些簡單的理學評估,例如觀察肌肉力量、認知功能等,當然, 除了前庭覺是否異常,也需要考量視覺、本體感覺 這些來排除問題,如果有懷疑是前庭以外的病變,會建議先轉介他科做更進一步的相關檢查。 做評估的目的是什麼?單純為了確定前庭有問題?不對不對! 做前庭評估的目的是甚麼?我了解自己有前庭問題?然後呢? 其實評估的目的除了了解是否為周邊前庭系統的問題之外,主要在於了解患者的症狀,因為前庭目前的治療模式,主要是以 症狀治療 為主,因此在評估時了解 症狀的 強度、時間及發作頻率 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都是我們未來制定前庭治療的依據。 評估切記注意以下幾件事! 針對前庭系統的評估,大多都是移動頭部並觀察眼球動作,因此再做測試前要先確定患者 頭部轉動不會引發不適感 ,若在測試期間出現 嚴重自主神經系統方面的症狀 ,例如口吐白沫、臉色蒼白、皮膚不正常出汗等都須立即停止,待減輕後再看情況施以測試,另外,在給予快速轉動頭部的動作時 (Head thrust) 也應小心勿造成頭部扭傷拉傷等問題。 前庭系統的評估,開始! 眩暈病史 1. 造成眩暈的活動或動作有哪些? 2. 眩暈的強度為何? 這個部分可以透過以下兩個量表加以評估。 ※Visual analog scale(VAS): 給一條數線圖,並請患者評估自己暈的程度大約在數線的哪個位置。 ※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給予數字0-10,0分不暈、10分最暈,讓患者自行評估暈的程度大概介於哪裡。 3. 眩暈持續的時間長短? 4. 眩暈相關測試 - 「姿勢與動作測...

人生必修課-動作學習的實戰指南

上次我們討論過關於動作學習的一些觀念,這次我們將延續上次所提,實際討論如何好好學習一個動作。還沒看過上集的趕快動動手指: 延伸閱讀: 人生的必修課- 關於動作學習的基礎觀念 過往我們提到學習時,都認為除了先天資質的差異,「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負苦心人」、「滴水能穿石」等等都在告訴我們最主要還是要不斷的努力,但其實你要 努力的方向與方法更為重要 , 練習不能讓你有好表現,好的練習才會成就好的表現 。 學習與表現 在開始練習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到,我們 無法真正測試一個人是否學習完成某一件事 ,而只能藉由 當事人當下的「表現」來推測他的「能力」 ,來看個案的學習狀況。 怎麼練也是門學問?有效率學習的注意事項 練習時間越長越好? 傳統學習的觀念,時常建立在「多練多好」、「表現不好一定是練不夠多」等概念上,但慢慢的我們了解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尤其在動作學習這一部分非常要求練習時的專注力以及動作的品質。 所以在比較耗費體力的練習,像是 高強度運動 、 中風患者爬樓梯 等等,練習時要有適當休息,保持體力才能讓練習效果事半功倍。而相對的,在一些體力消耗較低的動作學習裡,像是 平衡訓練 、一些 動作技巧 的練習,只要學習者能保持專注,那較長的時間地反覆練習可以幫助動作模式的建立,學習效果會比較好哦! 複雜動作分開練- 分解動作練習 有在學音樂的朋友就了解,一定會遇到一首曲子總有 一些段落特別難 ,這時候一定會反覆練習那一小段,熟了之後再串聯起整首曲子。而我們遇到很複雜的動作時也可以比照辦理,像是中風後的患者要重新練習從躺在床上到站起來,而這動作包含了翻身、側躺到坐、坐到站,這時我們針對 個案動作執行較差的部分挑出來加強練習 ,最後再合起來練習一個完整的躺到站,就可以達到最好的動作學習效果。 延伸閱讀: 中風後的人森-需要重新學習的功能性動作 適時轉換練習項目、調整目標參數 在學習全新的動作時,可能會因為 反覆練習 或 挫折感爆棚 ,而大大降低學習的效果。例如一個籃球新手剛開始練習投籃時,一定都投不太進,這時我們可以先 換個練習動作 像是上籃,或是 調整練習目標的參數 ,像站近一點或是不同角度的練習,可以在大腦中建立更好的動作模式哦! 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心像練習 有時候想要...

人生的必修課- 關於動作學習的基礎觀念

    大部分國高中生念書時總是覺得書本的知識很無聊,想說反正長大脫離學生後感覺也用不到?(但也不全然是事實啦~)那動作呢?你不學習的話就永遠都只能 像嬰兒一樣躺在床上了 …     在之前我們討論過 動作是如何產生的 ,以及 動作控制的重要性 和它 出問題時會發生甚麼事 ~ 快來複習一下: 動作控制無所不在-你是身手矯健還是笨手笨腳?     那要如何去改善我們的動作控制呢?很簡單,不會的就是「 學習 」嘛!     從小到大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學習動作,完美詮釋「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我們知道學運動要有人教、學跳舞要有人帶你跳,但好像從來沒有人在 教怎樣做動作 ,別以為基本就可以直接跳過到下一章,這次我們就來稍微了解一下關於動作學習的核心元素吧! 動作學習很難嗎?阿就跟著做一樣動作就好了齁     一個簡單的動作,背後身體運作的機制都是非常複雜,舉例來說 手抬起來打開櫃子 的動作,身為正常人的你一定輕鬆隨意,但在這之中,每個 關節活動的角度 、 大腦要徵召的肌肉 、每條肌 肉間協調出力的次序和出力大小 …其實背後工程浩大呢!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騎單車的時候嗎?是不是東倒西歪滿滿挫折感?學習像是 跳舞 、 打球 、 極限運動 等這些都是由 無數動作連貫而成的動作 ,假如沒有經過 刻意地反覆練習 ,是很難直接模仿而做出來的。 動作目標參數的改變,就是另外一個動作     同樣是打開櫃子的動作, 櫃子高矮 、 櫃子門的重量 、 側開的還是抽屜型 、 人站立的位置 … 只要一點點不一樣,對你的大腦和身體來說就是 很大的變化 ,上述所提組合成一個動作的元素(肌肉出力大小、順序、關節角度…)可能就全部都會改變。 那我們一生中要做這麼多動作,怎麼可能學得完?     假如一個微小的改變對你來說都是一個需要重新學習的動作,那光是用想的就快累死啦!就算大腦容量無邊無際也會沒辦法負荷的吧。其實我們的人體非常聰明,從小時候我們從最基礎的 翻身、坐、站、走路、跑步、跳躍 等這些身為 人類的基礎動作能力 開始學起,慢慢地當我們要學習更複雜的動作時,我們會將過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