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絕對是人人懼怕的傷害前幾名,簡單來說就是骨頭斷裂,但你知道骨折還有不同種類嗎?根據不同部位、嚴重程度都會影響恢復的速度唷!相信不少人聽過骨科醫生會說開完刀回去休息就可以了,但真的是如此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囉! 骨折類型 骨折大多發生在強烈的撞擊下,像是跌倒或是意外衝撞。根據斷裂的位置及裂痕方向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根據外觀分類: 1. 閉鎖性骨折 :骨頭未刺出皮膚,皮膚是完整的。 2.開放性骨折 :破裂的骨頭有一端刺出皮膚,容易有感染風險。 根據裂痕&受傷原因分類: 1.橫向骨折 :垂直骨頭方向的裂痕。 2.螺旋型骨折 :受到扭轉的外力,造成螺旋線的裂痕。 3.粉碎性骨折 :因嚴重外力造成骨裂的位置形成許多小碎片。 4.壓迫性骨折 :受到垂直壓力造成其中一個斷骨崁入另一個斷骨。 5.不完全骨折 :骨頭只有單邊裂縫,未全斷。 6.斜向骨折 :與骨頭成一個斜角方向的裂痕。 7.扯裂性骨折 :受到肌肉或肌腱拉扯造成的骨折(斷骨的位置通常還連接著肌腱或韌帶) 8.關節內骨折 :骨折處延伸到關節的地方,通常傷到軟骨。 9.疲勞性骨折 :通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因為重複性壓力造成的骨折。 圖片來源: Google 症狀 骨折後的症狀也會隨著患者的受傷部位、嚴重程度、年齡及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以下則簡單列出通常會有的症狀: 1.疼痛 2.腫脹 3.瘀血 4.外觀曲折 :骨頭變形影響外觀。 5.受傷處周圍肌肉痙攣 6.受傷的地方無法承重及移動 7.如果是開放性骨折,可能會有出血 。 **提醒各位,骨折的當下鐵定非常不舒服,如果懷疑是骨折, 切記不要移動到受傷部位 !如果附近有可以幫忙固定的物品可以先固定起來,再等專業的醫療人員前來協助~ 甚麼情況下容易骨折呢? 1.骨頭脆弱 :骨質疏鬆、養分不足、骨頭受到感染或腫瘤導致骨頭相對脆弱。 2.發生衝擊性的意外 :跌倒、車禍、撞擊。 3.重複性的壓力或扭力 :也就是上述所說的 疲勞性骨折 ,像是運動員長期需要執行某些特定動作,就要特別注意。 4.曾經受過傷或脫位的地方 。 **如果你有以上可能的情況,就要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唷!給予骨頭適當的養分也是很重要的。 診斷&處置 到醫院之後,醫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上回我們提到孩子在步態發展中,會不自覺踮起腳尖是因為步態尚未成熟,而這樣的情形也大多會在3歲左右得到緩解,然而,是不是也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寶貝的走路方式,進而使孩子踮起腳尖呢?這回就來簡單幫大家整理幾個會造成寶貝踮腳走路的原因! 圖片來源: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 肌力不夠 如同上回提到,剛開始練習走路的孩子,因為肌肉力氣還不夠、下肢穩定度不足,因此孩子會自然而然用 小腿肌肉協助出力 ,形成踮腳尖的方式來增加自己走路的力量(延伸閱讀: 孩子踮腳尖走路就是有問題嗎? ),這種狀況通常在孩子的肌力進步後可以得倒緩解,平時孩子走累了,大多也能踩平腳板支撐。 肌肉骨骼結構異常 有些孩子也許會因為先天結構上的問題,使之站立、行走時出現踮腳尖的情形,比如腿長不一致、肌腱過短、 先天性杵狀足等,這些原因都可能讓孩子站立時沒辦法踩平腳掌,若懷疑寶貝有相關問題,不妨尋求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喔! 神經肌肉相關異常 除了結構的問題,神經肌肉方面的損傷,如患有腦性麻痺的孩子(延伸閱讀: 腦性麻痺是什麼?(上) ),也可能因 異常的張力 而不自覺做出踮腳尖的動作,這個時候我們可能就需要透過踝足部支架等額外協助(延伸閱讀: 腦性麻痺是什麼?(下) ),幫助孩子穩定住踝足部,避免影響步態發展!此外,還有肌肉失養症等神經肌肉疾病也是可能的原因。 感覺過度敏感 不僅身體結構會影響孩子的動作,部分孩子也可能因為 腳底感覺過度敏感 ,因此走路腳板踩在地面上時,會想要踮起腳尖,減少腳底接觸地面的面積,以減少地面給予的感覺刺激,這樣的情形則較容易在有 自閉傾向的孩子們身上見到 。 圖片來源: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 那麼身為家長,該怎麼知道孩子踮腳的情況是否需要近一步處理呢? 遇到孩子踮腳尖走路,各位家長們先不要過於擔心,在孩子學習行走的階段,本來就會依照個別孩子的發展狀況,出現不同的走路模式,可能短時間還會有看起來像O型腿、X型腿或是腳跟內翻的情況 (延伸閱讀: 老師,我的孩子是不是腳有問題? ) , 建議各位愛護孩子的家長們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喔! 若發現孩子的腿部,尤其 腳踝附近或小腿的肌肉較為緊繃 ,又或是 無法在腳板踩平的情況下承重站立 ,以及 動作協調不佳 ,甚至有其他 動作技巧、動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