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最新文章

學步車真的幫忙孩子學步了嗎?

當家中小寶貝扶著家具,慢慢站起來的時刻,是否讓身為家長的各位眼眶泛淚、感動滿滿呢?為了讓孩子更進一步的跟上發展里程,有些爸爸媽媽會使用「學步車」,也就是俗稱的「螃蟹車」,希望可以達到讓孩子「學習走路」的效果。然而,「學步車」真的有幫助到孩子嗎?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必要的嗎?這次我們就來談談所謂的「學步車」究竟是否對於寶貝們有所益處吧! 圖片來源: https://stock.adobe.com/ 你也用過學步車嗎? 大多使用學步車的家長們,都是在寶貝「學會」走路之前所使用,希望可以藉此幫助寶寶學習走路、避免孩子跌倒碰撞,甚至讓家長有喘息的時間,不需要時時刻刻看照孩子。但是,這樣常見的嬰兒用品,卻被美國兒科醫學會禁止製造與販售,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談談孩子在走路時,所需使用的動作,包含 重心移動到一隻腳,好讓另一隻腳可以跨步向前,並再次把重心轉移到前方腳 ,接著重複以上的過程,而這樣的動作模式,會讓孩子學習並且 練習軀幹的穩定度、重心轉移的能力、跨步的交替動作以及動態動作的平衡與穩定 ,簡單來說,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充分的學習與練習以上幾個能力,但在使用學步車的過程中,孩子的身體會被固定在坐椅上,雙腳只要輕輕推動就可以往不同方向前進,這會讓孩子缺乏練習控制、支撐自己身體的機會,不需要自主控制來避免跌倒,也會降低讓下肢承重的程度,如此一來就 大大限制了孩子提升肌肉力量與動作學習的機會 。 不僅如此,以下再詳細向各位說明美國兒科醫學會之所以不建議使用學步車的原因: 養成錯誤動作模式 如同前段所提及的,當孩子被固定在學步中,孩子們所呈現的步態方式並不一定是理想的,畢竟輕輕一推,滑輪就能讓孩子往不同方向移動,孩子的步伐會稍短一些,而且,為了移動,孩子的身體大多會前傾較多,有時候學步車甚至會使孩子產生踮腳尖走路的步態。 延遲步態學習 雖然有了學步車的輔助,不需要擔心孩子跌跌撞撞,但這樣過多的身體支撐與固定,反而會使孩子缺乏自主控制身體穩定、支撐自己體重的機會,也大大影響了孩子正確肌肉使用能力、正確步態執行。 人身安全危害 讓孩子待在學步車中,看似可以免除寶貝跌倒、撞傷的危險,然而,容易滑動、移動的學步車,反而也可能讓孩子因為移動速度太快,而撞到家具、產生物品掉落砸傷的風險,又或是從台階掉落的危險也不在少數,其他常見的傷害原因,也包含寶寶掉出學步車外。 學步
最近的文章

手指酸麻無力是因為周邊神經損傷?(治療篇)

「你的手臂借女友當睡枕後直接廢了嗎?」 聖誕節、跨年都快到了,除了快樂過節安心過夜之外,也要注意小心周邊神經損傷!上集中阿瓜的手腕還是沒能翹起來,究竟該如何治療?坐等它自己好?我們沒有什麼努力可以做了嗎?欸欸!物理治療師這不是來教你了嗎!給我認真往下看啊! 治療原則,不同嚴重程度有相對應的治療         依據Seddon的分類來說分為3級,其中最輕微的 神經失用(Neuropraxia) 只要有適當的 衛教、運動介入 預後都很不錯,恢復速度也很快,若有徒手及儀器一併介入或許效果會更好,那麼針對軸突斷傷或神經斷裂呢?         把神經想像成腦與肌肉之間的橋樑,神經斷裂就如同橋樑斷了,受傷初期神經會無法順利傳遞訊息給肌肉,因此會容易有一些 肌肉癱瘓或無力 造成的循環問題, 例如水腫、關節攣縮、肌肉萎縮等 ,此時需要治療師給予 按摩、主動/被動的活動以及電刺激 來維持肌肉的長度來預防併發症。         除了徒手治療以外,也可以使用一些輔具,例如 功能性副木 將對肌肉的影響降到最低,撇開肌肉的影響外,感覺也容易受損,因此透過按摩跟電刺激等給予也可以維持或預防感覺忽略唷!         經過受傷初期後,傷口疤痕及神經都逐漸恢復時,則需加強 動作再教育 ,包含肌力訓練、動作控制、協調性訓練 ,幫助整體的功能恢復,但不一定可以恢復到完全正常,因此仍須搭配輔具一併訓練。 常見周邊神經損傷的類型,不只是手腳         全身上下都分佈著神經,在「解剖篇」中有介紹了周邊神經的位置,幾乎除了大腦、小腦、腦幹及脊髓之外,其他分支都屬於周邊神經,神經受損造成的傷害也就百百種,我們簡單分為上肢、下肢、臉部來探討,介紹可能出現的症狀。 上肢常見損傷 臂神經叢受損: 臂神經叢是由C5到T1五條脊神經組成,往下再接著分支成腋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等。臂神經損傷在感覺上可能會導致頸部、肩部到整隻手臂有灼熱及疼痛感,而動作部分則可能是整條手臂會有抬不起來的沉重無力感,症狀依傷及神經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阿爾布—杜氏麻痹(Erb-Duchenne paralysis) :若為C5、C6損傷,主要則是影響到比較靠近近端,例如肩膀及手肘的肌肉無力或肌肉萎縮,手掌及手指的部分較不會受到影響,感覺主要也是在三角肌部分有異常居多。 克隆普氏麻痹(Klumpke paralysis) :因C8

抬頭挺胸好健康?上背過度伸直也是病(下篇)

  前情提要: 抬頭挺胸好健康?上背過度伸直也是病(上篇) 上次我們提到過度伸直的上背也是很常見的身體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稍微檢查自己的上背弧線是否還在呢? 突然驚覺不見了也沒關係,只要沒有明顯的疼痛,我們可以試試幾個簡單的運動,找回身體理想的排列。 胸口向上不向前-簡單提示擁有好姿勢 在開始運動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大家所謂良好姿勢的「 抬頭挺胸 」並不是要將肩膀向後收、胸口向前推,而是將 上背延展、胸口上提 ,才是正確的姿勢排列。 為了改變重力對身體的影響,有意識地將上下的身體空間延展開才不會又給身體其他地方額外的壓力。 恢復上背弧度最強利器:呼吸 當上背太直的時候,也容易有不舒服會去想要給人“喬一下“但過度伸展的上背就像被藏起來了一樣,一般的按摩或喬骨都只能將脊椎更往身體裡面推壓,反而對於問題並沒有太多幫助,這時「呼吸」就像是 一雙從身體裡面向外推開的手 ,是幫助恢復後側空間的最佳武器。 請把雙手借給我!用雙手動作幫助撐開後側空間 單純藉由深呼吸很多人會感受不到如何將背側撐開,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在不同的姿勢下用雙手來引導我們更容易將背部撐開。 躺著做 平躺雙腳踩地,雙手拿輕重量往天花板延伸,吸氣時感覺手往天花板繼續延伸讓肩胛骨往前推,並感受上背給予地板更多壓力(把上背給撐開)吐氣時自然吐氣不要讓手掉下來太多。 趴著做 趴著肚子可以墊枕頭或軟墊,讓腰部骨盆稍微墊高一些,接著讓手肘撐地(手肘位置可以在肩膀的前面一些)吸氣慢慢吸到底同時手肘往下出力把身體向上推、感覺背部向天花板延伸撐開,吐氣自然放鬆。 重新在站姿下練習上背延展 最後我們可以在直立姿勢下藉由輕重量來做出後側延展,一開始保持直立站姿雙手自然垂下,接著深吸氣雙手往前往上畫個半圓,此時身體配合重量做出屁股往後、頭往前、膝蓋自然微彎帶出整個背部延展,吐氣再回到直立姿勢。 注意:在做的時候重心位置不該有改變,不要讓重心往後跑哦! 在這邊簡單分享幾個小運動可以自己練習看看,把握原則讓上背後側空間能重新建立,會有微微伸展酸緊的感覺都是正常的,但不該會有明顯拉扯甚至疼痛哦!有問題請找身邊專業人士詢問。希望大家都擁有良好穩定的上背胸腔,給你的肩胛骨與肩膀有個紮實的地基,才能完整展現上半身的功能與運動表現哦! 我是 #動次動編 一名在體育圈打滾的運動物理治療師,喜歡運動更喜歡用運動當作治療介入的手段。相信動作的問題需要靠動

腔室症候群 - 急迫又致命

  不管是電影情節還是親眼目睹,相信大家對於地震後,許多人被壓在碎石塊底下的場景一定不陌生。若沒有在黃金期將碎石塊移開,此時肢體可能就會缺氧、發黑最後面臨截肢!說到這裡,這個缺氧、發黑的過程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 '' 腔室症候群 ''。除了被壓到外,也可能出現在運動員身上喔!在這運動風氣盛行的時代,就來好好了解它是怎麼發生的,而物理治療又能幫上甚麼忙呢? 甚麼是腔室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   先來介紹何謂'' 腔室 '',在我們的四肢中,有許多的肌肉群,而神經、血管們則遊走在其中,給予組織適當的養分。在肌肉外層還有筋膜將肌肉分隔開來,從 橫切面來看肌肉被分隔成一圈圈的,像小房間一樣,因此稱為''腔室'' 。以小腿來說,我們還會根據腔室的位置,分為前腔室、側腔室、後側深層腔室及後側淺層腔室。(如下圖)   但筋膜有一定的延展性,因此當包在筋膜裡的組織受傷出血時,短時間內組織充滿血液及水,而筋膜無法無限制的擴大,使得 腔室裡的壓力急遽上升,這時血液排不出去也進不來,使得組織沒有獲得足夠的養分而造成壞死 。此時的腔室症候群屬於急性,若沒有及時處理則可能截肢或致命。而另一種較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的則是慢性腔室症候群,以下再一一介紹。 圖片來源: Google 容易發生腔室症候群的原因 * 急性 :主要發生於骨折後或是其他外傷,相較急迫, 若沒有在黃金期緩解腔室內的壓力,則可能需要截肢甚至影響性命 。 1. 骨折 :大約7成的腔室症候群是因骨折造成。閉鎖性骨折及開放性骨折都有可能導致,其中又以 粉碎性骨折 較多。   延伸閱讀: ~開完刀就沒事了?骨折後の物理治療~ 2.外力撞擊:壓傷、撞傷。 3.燒燙傷。 4.繃帶、石膏固定過緊。 5.高壓注射。 6.毒蛇動物咬傷。 7.血管組織損傷。 * 慢性 :目前未有確定的原因。主要發生在年輕的運動員身上。常見於小腿。有一種說法是可能因筋膜的厚度與僵硬度有關,在重複性或高強度的動作下加上筋膜的延展性不夠,使得腔室內壓力變大。通常休息時,症狀會好轉, 相對沒有危險性 。 腔室症候群的症狀 醫師診斷方式   對於一般人來說, 很難直接判斷是否為腔室症候群,甚至連專業人員都很難當下判定 。因此如果出現上述的症狀,建議趕快

寶貝的第一雙鞋怎麼挑?

隨著孩子的成長,開始獨立爬行、站立、行走,每個階段都能帶給家人們無比的喜悅!當寶貝們邁開步伐、走得越來越遠,就到了幫孩子挑鞋子的時刻,當然, 讓孩子光腳丫行走,可以充分協助孩子足部的發展 ,但偶而還是有出門的時候,那麼也就需要幫孩子選鞋囉!只是寶貝的鞋子並不是看起來可愛、符合爸媽的胃口就可以喔,對於結構尚未發展成熟、仍在練習走路的孩子來說,一雙適合寶貝的學步鞋可是相當重要的!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若能選擇合適的鞋類,不但能 保護孩子的足部關節、在活動期間支撐和緩衝腳部並防止滑倒、跌倒和受傷 ,當然也能 保護腳底免於受不平整路面的危險 。 如何挑選寶貝的第一雙鞋!?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 (AAP) 所提供的為兒童制定鞋子的建議, 靈活、防滑 的鞋底是學步鞋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其中,孩子們應該穿有 彈性 的鞋子,讓腳像赤腳一樣能夠彎曲和移動,此外,還需要確保孩子的鞋子合腳且不會太小。 這邊為大家整理了美國兒科學會所提出,為兒童挑選鞋子的建議: 1. 鞋子應該輕便靈活,以支持自然的足部活動,並具有穩定的支撐基礎。 2. 鞋子應該由網眼等透氣材質製成,讓寶寶的腳丫能夠舒適地呼吸。 3. 鞋子應有橡膠鞋底,以防滑倒。 4. 僵硬的鞋類可能會導致足部發展不佳、無力和活動不便。 5. 鞋子應該具有良好的減震性和耐用的鞋底,因為孩子們會進行更多的高衝擊活動,如奔跑、跳躍。 不同年紀的孩子是不是需要不同類型的鞋子? 相信聰明的家長們看到這邊,應該也發現,孩子越長越大,能夠進行的活動會有所不同,活動量也會有所不同,那麼鞋子的挑選上,應該也會有更多眉角需要注意!美國兒科學會相當貼心,也為大家整理了不同時期的孩子所需要的鞋。 1. 步行鞋: 嬰兒和還只會爬行的寶貝不需要鞋子,若真的有需要穿鞋的場合,他們所需要的是不纏腳的步行鞋,鞋子應該 柔軟靈活 而不是提供剛性支撐,並且鞋子的形狀符合孩子的腳型非常重要!這個年齡階段的鞋子功能主要是保暖和保護喔。 2. 學步鞋: 作為開始學習走路的孩子們,走路往往會消耗大量能量,此時選擇輕便的鞋就相當重要,而繫鞋帶的鞋子等,能夠 讓鞋子確實留在寶貝的腳上 ,會更加安全並且更適合小腳。當然, 幼兒還是可以在受保護的環境(例如室內)中赤腳行走,以利足部的發展 。 3. 學齡兒童鞋: 款式和鞋子合腳對學齡兒童來說很重要!鞋子的

手指酸麻無力是因為周邊神經損傷?(評估篇)

         「什麼!你的手指酸麻到現在都還沒好?!」         常常聽到有人睡個午覺醒來手指會酸麻,但我過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會完全好了,怎麼睡我隔壁的阿呆過了好幾天還是一樣麻?他旁邊的阿瓜也是同樣遭遇,那天參加派對喝太多,直接在車裡趴在方向盤上睡著,結果隔天早上醒來連手腕都翹不起來,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為什麼神經損傷表現出來的狀況差那麼多?         神經遍佈再全身上下每個角落,因此神經被壓迫或因外傷導致的損傷絕對不會只有頸椎/腰椎神經根壓迫那麼簡單。         大多數人對於神經壓迫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手麻腳麻,但根據壓迫的位置不同其實症狀的差異性是非常大的,舉例來說:頸椎第1-3節神經根走的位置是後頸部及頭顱,因此當頸椎第1-3節的其中一節出現周邊神經壓迫,那麼症狀反而不像一般大眾認知的症狀為手指無力,這類的壓迫所呈現的結果大多是頭痛、頭皮發麻等症狀,從上述的案例你可以發現,光頸椎神經壓迫的症狀就分百百種了,更遑論今天壓迫或受傷的神經其實在更遠端的位置。 (紅色:樹幹,腦與脊髓) (黃色、綠色、藍色:樹枝分枝, 分別為脊神經、神經叢與周邊神經細枝 )         可以把神經想像成一顆大樹,從脊髓開始慢慢分節出細枝,沿著上手臂、下手臂、大腿、小腿,一直不斷分枝,細枝分的越來越細,最後傳到末梢,也就是手指腳指的部分,樹幹的部分指的是脊髓,脊髓神經由每節脊椎分支出來,先匯集成神經叢(樹枝大分枝)之後,再細分成一條一條周邊神經(樹枝細枝),除去一般壓迫到單節脊神經的狀況, 通常越靠近近端神經受損,影響的範圍越大 ,例如臂神經叢受損可能會有整隻手臂都抬不起來的問題,但單一橈神經受損可能只會有手腕翹不起來的問題,由此可知 「受損嚴重度」及「受損位置」 對後續症狀很大。 怎麼知道影響到感覺/動作多少?         周邊神經損傷之後的症狀包括 運動功能的障礙、感覺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         運動功能障礙 指的是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的問題 ,因此在臨床表現包含關節角度受限,也就是手抬不起來握不緊,或者腳抬不高腳指動作不靈活等,除此之外,在檢查肌腱反射程度時,反應也會下降。 感覺神經障礙 則是包括觸、壓、冷熱、痛覺等感覺可能出現喪失或異常(例如變麻)的問題 。 自主神經障礙 包含了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容易出現像血管控制異常、異常排汗 等問題

抬頭挺胸好健康?上背過度伸直也是病(上篇)

「唉哟你不要老是彎腰駝背,看起來多沒精神,抬頭挺胸!」 大家都知道駝背是不良的姿勢,都會被提醒要抬頭挺胸。但真的都是這樣無一例外嗎?今天就帶大家認識「過度挺直的上背」其實也是現代人非常常見的問題。 上背直挺挺的不好嗎?大家不都喜歡抬頭挺胸? 來源:https://orthoinfo.aaos.org/en/diseases--conditions/spine-basics/ 我們脊椎的自然弧度從側面看會呈現一個S型,在上背胸椎處稍微彎曲,腰椎的部分會稍微向前凹,這自然弧度稱為 脊椎的生理曲線 ,它最主要能幫助我們身體直立起來時往上支撐頭顱往下連接骨盆會比較穩定,也宛如一個大彈簧幫助身體吸收衝擊有緩衝的效果。 而針對胸椎弧度來說,彎曲的部分 提供胸腔足夠的空間 ,來容納我們的心臟與肺臟,所以假如胸椎太直的話,就會擠壓到心肺的空間,進一步影響其功能。 還有我們胸椎的好鄰居-肩胛骨也會因為胸椎弧度而受到影響,胸椎與肋骨形成的胸廓是肩胛骨的地基,假如胸椎過於伸直就會不利於肩胛骨穩定的在上面滑動,進一步影響肩膀的動作。 現代人不都是駝背問題嗎?怎麼會背太直? 有許多不同的原因都會讓上背處在相對伸直的狀態,其中一個來自 過肩的運動像棒球、排球或是揮拍類的網球、羽球 ,由於這些運動需要肩膀向後拉弓蓄力,當過度依賴肩胛骨、肩膀來完成整個動作,但身體其他部位沒有適當的幫忙時,胸椎就會呈現相對伸直的狀態,給予肩胛骨更多向後收的空間,久而久之就讓胸椎維持在比較伸直的狀態了。 來源:Image by master1305 on Freepik 同理當你的抬頭挺胸都做成夾背挺胸的話,也容易讓胸椎卡在相對伸直。 我的背會太直嗎?簡單姿勢觀察 想要判斷自己是否有相關問題,可以先從簡單的姿勢觀察下手: 請被觀察者呈現放鬆站姿,觀察者從正後方來看位於肩胛骨內緣的胸椎,是否有凹陷的溝槽?正常脊椎弧度應會讓胸椎有點突出,不應出現凹陷。 但假如你從側面來看的話,往往會因為肩胛骨內側凸起或是脊椎兩旁肌肉過於發達,讓上背看起來還是有正常弧度,但其實中間脊椎是伸直凹陷的。 從側面來看好像是正常弧度 但其實只是肩胛骨的內側凸起所形成的弧度 這時候就可以用手觸摸看看脊椎正中間,看是否摸的到一節一節的脊椎,正常來說可以感受到脊椎一點向後凸出的連續曲線。 靜態不代表一切- 脊椎活動觀察 我們不能只憑姿勢來斷定一個人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