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扁平足」標籤的文章

足底問題的及時救星-鞋子裡的鞋墊

    我們雙腳最大的功能莫過於站立行走了,在路上觀察每一個人走路的樣子就可以發現,每個人多多少少都不太一樣。或許有些人你可以觀察出有明顯的歪斜,雖然不一定有疼痛問題,但物理治療師正是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幫助,給你一盞明燈。 重要的雙足,也是最多問題的地方     雙腳是我們在走跑跳時唯一跟地面有接觸的部位,當我們的足部出問題時,就像房子的根基不穩一樣,想必會進一步造成身體更多問題啦!那足部的問題除了我們物理治療的三大介入方式: 儀器治療 、 徒手治療 和 運動治療 以外,我們今天就要來特別談談 足部裝具 中的 鞋墊 啦!       足部裝具 包括 鞋子 、 鞋子修改 、及 鞋墊 , 主要目的是支撐及調整下肢的關節排列,達到矯正及預防變形,或是調整足底受壓的位置及大小以促進足部功能。在網路上或是市面上可以找到五花八門的鞋墊,都各自宣稱有不同的功能,矯正足弓、減壓、增高、運動鞋墊…而或許你也有聽過「 客製化鞋墊 」,針對你的問題來製作只適合你的鞋墊。   我們偉大的雙腳           再進一步了解鞋墊之前,必須先了解足部的功能,讓我們複習 - 足部在走路中所扮演的功能 再深入一點探討當中提到的踩地緩衝期,腳跟最先著地位置主要會是 外側 ,現在可以拿起自己的舊鞋子看看,是不是 腳跟外側磨損的最嚴重呢? 慢慢地隨著重心向前轉移,會沿著外側腳刀一直向前向內,至大拇趾與第二腳趾中間出去,結束整個步行的站立期。         一般來說,足跟承重後,跟骨應該保持正中 ( 正正的與地板垂直,下圖中間灰色線 ) ,若是因 韌帶過鬆、動作控制不良、跟骨向內倒、距骨向下塌 ,則成了我們俗稱的 扁平足 ,這時候重力線就不向前面說的,而是直接從中間正正的嚕出去, 導致 最先著地的地基 - 跟骨,沒辦法 對地面產生最大的反作用力 ,內側足弓沒辦法好好被延展儲存能量再回彈產生向前推進的動力,導致步態或跑步更耗能,長期下來身體組織耗損過度,容易產生疼痛問題。         對扁平足來說,鞋墊的角色扮演著 調整足弓...

扁平足的迷思與真相-我有一雙大腳ㄚ?

   腳丫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到的部位,人類演化出雙腳著地,相比四足著地要有更強壯的雙腳才能足以支撐整個身體。當你雙腳不好,移動能力受到限制,想必人生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現代人最常見卻也最常被忽略的足部問題非扁平足莫屬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我們的雙腳,以及扁平足常見的迷思以及真相。 足踝構造放大鏡  我們的雙腳是個非常精密的構造,由28塊骨頭、42條肌肉去作活動與控制,還有許多細 微的神經與血管佈滿我們的雙足。足部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前足、中足與後足,三者 共同組成我們雙腳最重要的足弓。 迷人的足弓   我們的腳這這麼多塊小骨頭就像是拱橋一般靠著肌肉和韌帶支撐,在足底搭了三座小橋,分別是三個足弓:內側縱足弓、外側縱足弓、橫足弓,三者組成了腳掌的動態活動與靜止站立時的支撐,而我們常見的扁平足就是指中足部分向下向內塌陷,讓我們的內側足弓無法維持,進一步在動態活動走、跑、跳時,沒有辦法好好發揮它的功能。 走路時腳丫扮演的角色   走路雙腳在踩地的過程會經歷兩個時期,分別是腳跟著地和腳尖推蹬離地,而在這兩個時期腳丫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踩地緩衝期   當腳跟著地時,身體必須去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這時我們的足弓會下塌像海綿一樣來適應各種不同的地面以及將多餘的力量往上傳遞給身體其餘部位來吸收,避免地面的反作用力都集中在腳丫上。所以足弓塌陷都是有問題的?其實不一定哦,無法良好控制失控的足弓塌陷才是扁平足真正的問題。 離地推蹬期   當腳準備要向前跨準備離地時,我們需要藉由推蹬地面來給與向前的動力,這時原本在緩衝期塌陷的足弓就要再次撐起,讓腳丫呈現相對堅硬穩定狀態,好讓力量可以流暢不分散的讓身體向前移動。通常扁平足缺乏這種能力,造成推蹬力量無法集中,就會讓你移動得更為費力沒有效率,更有可能讓身體其他部位來代償,引發身體其它問題。這時物理治療通常會先教導個案執行縮足運動,來訓練足底長期罷工的小肌肉來初步改善這樣的狀況。 扁平足的迷思:一日扁平足,終生扁平足?   大家最常見的迷思就是覺得:啊我打從我有記憶以來就是扁平足了,那不是就沒辦法改變了嗎? 事實上扁平足主要分為兩種,結構性扁平足與功能性扁平足,結構性一般較為少見,與功能性扁平足的差異就在於當腳沒有踩地時(意...

膝蓋的痛,髂脛束懂-淺談髂脛束症候群 上篇

     從前從前,小茹是位每週固定會慢跑三次的上班族,平時除了跑步並沒有其他運動嗜好。在一個清風徐徐的夜晚,心情愉悅的小茹一時興起多跑了半小時,當下沒有不適,但隔天早上起床覺得 膝蓋外側緊緊的 ,但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影響。不以為意的小茹依然維持每週慢跑三次的頻率,殊不知一個禮拜後不適感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嚴重, 休息不跑症 狀會減輕,但一慢跑症狀就又出現了... 什麼?聽起心有戚戚焉?其實有可能是你的髂脛束在抗議啦~ 髂脛束?啥米碗糕?   是我們大腿外側非常強韌的一束肌腱,從我們骨盆的肌肉-闊筋膜張肌與一部分的臀大肌延伸出來,一路往下經過髖關節與膝關節,最後座落於小腿脛骨外上方。 長在大腿外側的肌肉與肌腱...啊我知道!它是幫助大腿打開的動作對吧?   髂脛束雖然在大腿外側,但它比起相連的肌肉長很多,比起其它肌腱也較堅韌,以至於當上方的肌肉在收縮時,髂脛束跟著移動的幅度很小。   所以髂脛束主要的功能並非把我們的大腿打開,而像是將下肢串聯起來的橋樑,傳遞髖部、骨盆帶的肌肉張力,保持我們在走路、跑步等活動時,身體不會往兩側傾倒,維持在良好排列的小幫手。 為甚麼我的髂脛束會有問題?是我平時待它不薄嗎?   髂脛束的問題常見於喜歡 慢跑 或是 自行車選手 ,因為長期於單一平面「 前後 」的運動,負責穩定的髂脛束也必須非常努力地工作,但訓練、伸展卻很少照顧到它,總有一天受不了就罷工抗議啦! 矢狀面的各種活動。  慢跑、自行車通常會活動到我們身體三平面中的前後平面較多,此身體平面也在解剖學中稱為「矢狀面」   就像龐大的車流量往返在橋樑上,卻沒有好好維護與加強橋樑的結構,總有一天會承受不了而倒塌。   與髂脛束相連在骨盆帶的肌肉- 臀肌 與 闊筋膜張肌 , 就是負責結構加強的肌肉,而這些肌肉的無力或是緊繃(以下統稱 失能 ),都會造成髂脛束的張力提高,進一步產生膝蓋的疼痛。 也不是每個慢跑的人都會有欸...那什麼樣的人較容易有這種問題呢?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訓練只注重在單一前後平面的訓練,沒有顧及其它平面容易會有這樣的問題,還有幾點我們可以注意一下: 1. 熱身不足&沒有收操   運動前的 熱身 ,運動後的 緩和、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