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丫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到的部位,人類演化出雙腳著地,相比四足著地要有更強壯的雙腳才能足以支撐整個身體。當你雙腳不好,移動能力受到限制,想必人生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現代人最常見卻也最常被忽略的足部問題非扁平足莫屬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我們的雙腳,以及扁平足常見的迷思以及真相。
足踝構造放大鏡
我們的雙腳是個非常精密的構造,由28塊骨頭、42條肌肉去作活動與控制,還有許多細
微的神經與血管佈滿我們的雙足。足部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前足、中足與後足,三者
共同組成我們雙腳最重要的足弓。
迷人的足弓
我們的腳這這麼多塊小骨頭就像是拱橋一般靠著肌肉和韌帶支撐,在足底搭了三座小橋,分別是三個足弓:內側縱足弓、外側縱足弓、橫足弓,三者組成了腳掌的動態活動與靜止站立時的支撐,而我們常見的扁平足就是指中足部分向下向內塌陷,讓我們的內側足弓無法維持,進一步在動態活動走、跑、跳時,沒有辦法好好發揮它的功能。
走路時腳丫扮演的角色
走路雙腳在踩地的過程會經歷兩個時期,分別是腳跟著地和腳尖推蹬離地,而在這兩個時期腳丫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踩地緩衝期
當腳跟著地時,身體必須去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這時我們的足弓會下塌像海綿一樣來適應各種不同的地面以及將多餘的力量往上傳遞給身體其餘部位來吸收,避免地面的反作用力都集中在腳丫上。所以足弓塌陷都是有問題的?其實不一定哦,無法良好控制失控的足弓塌陷才是扁平足真正的問題。
離地推蹬期
當腳準備要向前跨準備離地時,我們需要藉由推蹬地面來給與向前的動力,這時原本在緩衝期塌陷的足弓就要再次撐起,讓腳丫呈現相對堅硬穩定狀態,好讓力量可以流暢不分散的讓身體向前移動。通常扁平足缺乏這種能力,造成推蹬力量無法集中,就會讓你移動得更為費力沒有效率,更有可能讓身體其他部位來代償,引發身體其它問題。這時物理治療通常會先教導個案執行縮足運動,來訓練足底長期罷工的小肌肉來初步改善這樣的狀況。
扁平足的迷思:一日扁平足,終生扁平足?
大家最常見的迷思就是覺得:啊我打從我有記憶以來就是扁平足了,那不是就沒辦法改變了嗎?
事實上扁平足主要分為兩種,結構性扁平足與功能性扁平足,結構性一般較為少見,與功能性扁平足的差異就在於當腳沒有踩地時(意指沒有承受體重時),仍然呈現扁平的情況,此種狀況通常為天生下來結構就如此,較難由徒手治療或是運動治療的方式改善,而相對功能性扁平足就比較常見,可以利用物理治療的方式來改善,所以不要太早放棄自己的身體啊!
扁平足真相大解密
扁平足=疼痛?
想必每個人都有看過親朋好友的雙腳有明顯足弓塌陷,但他卻跟你說:哦我不會不舒服啊!日子一樣過的好好的,但卻有些會跟你說他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受到扁平足的影響,導致有些疼痛或是無法走或站太久。簡單來說,我們身體適應能力極強,就算當下沒有疼痛,不代表組織沒有持續耗損,或是當你使用身體的強度提高時(例如較高強度的運動),就會漸漸開始出現問題了。
扁平足一定要穿矯正鞋、鞋墊矯正?
假如你是結構性扁平足,那可能會需要適合的鞋子或鞋墊給予適當的支撐;又或是你是功能性扁平足但有長期足底疼痛讓你寸步難行,那在一開始時可以藉由鞋墊的支撐來避免過度去刺激疼痛的部位,但隨著治療狀況越來越好,應該要減少對於鞋墊的依賴,讓腳ㄚ能發揮它原本具有的功能才是長久之道。
扁平足就不適合運動?
沒有不適合運動的身體,只有不適合身體的運動。就算再怎麼嚴重的狀況,只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運動與訓練,不要突然強度提高許多,改善會是長久且看得見。假如只是依賴被動式的止痛與鞋墊,只會得到一時的舒緩,卻沒有辦法根治,甚至造成日後更嚴重的問題。像走路是很好的運動,但首先你要讓身體可以正常的走路!
假如你本身就有扁平足而長期都忽略它,建議可以到物理治療所尋求專業的協助,找回身體的自主權,莫等到已經造成日常活動的不便,才想要來挽救,有好的雙足就像高樓大廈有穩固的地基,整個身體結構才會健康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