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9的文章

腦傷大解密 - 物理治療介入與處置

              哈囉大家好~又到了腦傷大解密的時間了。         上個月,我們提到了腦傷評估的部分,和極可能遇見的症狀,大家可以回頭看看之前的文章,回顧一下腦傷的相關資訊( 腦傷大解密-物理治療的評估在幹嘛? ),那麼今天的文章,則是延續前面提到的,針對這樣多重變化的腦傷患者,在訂定治療的計畫到底該注意些甚麼呢?有甚麼事項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嗎? 關於腦傷,治療的大方向是?          腦傷的物理治療,首先應考慮的是 患者認知 與 行為功能程度 。 前一篇文章中有介紹關於腦創傷後分期,由「 瑞秋洛斯阿米哥斯認知 功能 程度量表 ( Rancho Los Amigos) 」分為八期,每一時期在認知其行為能力的表現上都各有不同,因此針對不同時期所應給予的治療計畫也有所不同。         腦傷患者的復健治療通則應考慮「 積極治療、長期管理 」,腦傷患者的復原程度,受到腦傷的種類、嚴重度、心理性及可能的併發症等等因素影響而有所不同,想要幫助腦傷病人回歸學校或工作岡位,整個醫療團隊須制訂短期及長期目標,尤其是長期目標!         長期目標的制定關乎到病人的家庭經濟、親情關係的發展,甚至病人期望自己所能達到的社會角色,這些都是屬於 長期管理 的一部分,且這個過程所需消耗的時間,也並不是短短幾天或幾周可以計算的,因此對於復健過程有耐心不僅是醫事人員應做的,更是許多腦傷患者及其家屬必須了解的。         至於上述提到的 積極治療 ,指的是醫療團隊提供密集且有效率的治療,多應用在急性或有恢復潛能的失能個案。而針對長期慢性失能的患者,例如 意識持續處於不清楚 的狀態,則可已考慮 維持性管理 ,例如維持目前日常生活功能、預防併發症或預防體能衰退等,因此臨床上,針對腦傷患者的處置應同時考量積極治療、維持性管理兩者唷! 針對不同時期的腦傷,介入原則有何不同? 瑞秋洛斯阿米哥斯認知 功能 程度量表 - 第一期~第三期 第一期 No Response ( 無反應 ) 病人處於 昏迷 的狀態. 對任何的刺激沒有反應 。 第二期 Generalized Response ( 一般反應 ) 對外界刺激 反應不一致 ,只有 全身性反應 ,例如:心跳加速、全身大動作的隨便亂動、血壓變高等等。 第三期

足底問題的及時救星-鞋子裡的鞋墊

    我們雙腳最大的功能莫過於站立行走了,在路上觀察每一個人走路的樣子就可以發現,每個人多多少少都不太一樣。或許有些人你可以觀察出有明顯的歪斜,雖然不一定有疼痛問題,但物理治療師正是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幫助,給你一盞明燈。 重要的雙足,也是最多問題的地方     雙腳是我們在走跑跳時唯一跟地面有接觸的部位,當我們的足部出問題時,就像房子的根基不穩一樣,想必會進一步造成身體更多問題啦!那足部的問題除了我們物理治療的三大介入方式: 儀器治療 、 徒手治療 和 運動治療 以外,我們今天就要來特別談談 足部裝具 中的 鞋墊 啦!       足部裝具 包括 鞋子 、 鞋子修改 、及 鞋墊 , 主要目的是支撐及調整下肢的關節排列,達到矯正及預防變形,或是調整足底受壓的位置及大小以促進足部功能。在網路上或是市面上可以找到五花八門的鞋墊,都各自宣稱有不同的功能,矯正足弓、減壓、增高、運動鞋墊…而或許你也有聽過「 客製化鞋墊 」,針對你的問題來製作只適合你的鞋墊。   我們偉大的雙腳           再進一步了解鞋墊之前,必須先了解足部的功能,讓我們複習 - 足部在走路中所扮演的功能 再深入一點探討當中提到的踩地緩衝期,腳跟最先著地位置主要會是 外側 ,現在可以拿起自己的舊鞋子看看,是不是 腳跟外側磨損的最嚴重呢? 慢慢地隨著重心向前轉移,會沿著外側腳刀一直向前向內,至大拇趾與第二腳趾中間出去,結束整個步行的站立期。         一般來說,足跟承重後,跟骨應該保持正中 ( 正正的與地板垂直,下圖中間灰色線 ) ,若是因 韌帶過鬆、動作控制不良、跟骨向內倒、距骨向下塌 ,則成了我們俗稱的 扁平足 ,這時候重力線就不向前面說的,而是直接從中間正正的嚕出去, 導致 最先著地的地基 - 跟骨,沒辦法 對地面產生最大的反作用力 ,內側足弓沒辦法好好被延展儲存能量再回彈產生向前推進的動力,導致步態或跑步更耗能,長期下來身體組織耗損過度,容易產生疼痛問題。         對扁平足來說,鞋墊的角色扮演著 調整足弓位置 ,擺位在撐起足弓狀態, 改善我們站立的姿勢,在動態過程中 避免著地時過度塌陷,改善步行的效率。         另一個常見的與扁平足剛好相反的 高弓足 ,特徵是足弓非常深!對高弓族的人來說因為骨骼結構的排列緊

呼吸那件重要的小事

呼吸,絕對是你每天做最多的運動,卻也是我們在面對每一個人體時,常常忽略的一個功能。呼吸不好,身體絕對不會好;相對地當我們正確呼吸,相信健康也會自動找上你。 練腹式呼吸就是唯一解答? 現代人很多都有呼吸淺快的情形,而當你呼吸比較淺快時你的上胸腔相對會用的比較多,而下胸腔到腹部就會相對比較少用到,所以當你問許多醫療健康或健身背景的人該怎麼呼吸時,就變成「 練腹式就對了! 」但事實上沒~那麼簡單,有很多人因為太注重腹式呼吸,反而上胸廓的擴張相對不足,久而久之也會衍生很多問題。那到底該怎麼呼吸呢?簡單來說: 3D的人體, 需要3D的呼吸! 整個軀幹包含胸部、腹部、側面、背部,都是缺一不可的,正常來說呼吸時胸部與上腹部起伏應該是1:1,並且整個軀幹前後、側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擴張。由於現代人活動量不高,除非你是高勞力工作者或是運動員,不然換氣需求量不用很多,所以你的肺部沒有達到100%擴張活動也足以應付辦公室生活了, 所以就會出現一種呼吸方式:用脖子呼吸。 唯一不該出現的呼吸模式:頸式呼吸 原來我們也可以用脖子呼吸?當你換氣需求不是很高時,你的身體就有可能會用這種偷懶且沒有效率的呼吸方式,而這種呼吸方式 代表你不是使用主要的呼吸肌群在呼吸,而是所謂「 呼吸輔助肌群 」包含斜角肌、胸鎖乳突肌、上斜方肌…等等,長期下來會造成頸部肌肉緊繃,進一步影響到頭部與肩頸處,常會伴隨 肩頸痠痛 、 駝背 、 圓肩 等不良姿勢, 常見在現代壓力大、生活步調快且無運動習慣的人身上。 可以自己在鏡子前觀察一下正常呼吸的時候, 肩膀看起來有沒有跟著吸氣上抬, 脖子有沒有特別出力哦                                 你是偏向胸式呼吸還是腹式呼吸? 在確認沒有頸式呼吸後,我們就可以簡單測試倒底是胸部比較多還是上腹部比較多啦!簡單的自我檢測,放輕鬆躺在床上,一隻手放在 胸口 ,另一手放在 肚臍上方 ,平靜正常呼吸,感受兩隻手的起伏程度,正常來說起伏程度會差不多,假如有差異就能大概知道是胸部使用比較多還是腹部使用較多囉! 要如何改善我的呼吸? 首先幾個呼吸的好習慣可以先試試看,平時放鬆呼吸盡量用鼻子呼吸,吸氣吐氣的比例大約是1:2 再來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手臂與軀幹的活動搭配呼吸來加強呼吸跟全身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