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復建 復建科」標籤的文章

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傻傻分不清楚

       一般生活中,我們常無可避免的需要彎腰撿東西、搬重物。最常聽見的診斷就是 椎間盤突出 ;而椎間盤突出也不是老年人才有的疾病,甚至在運動員身上、上班族、長期姿勢不良都有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但你知道還有一種疾病叫做 脊椎滑脫 嗎?有很多人在說明自己的問題或是想上網搜尋資訊時,常常將''突出''跟''滑脫''搞混在一起。但這兩者一弄錯,治療方式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呢!就讓我們來好好了解這兩者的差異吧! 基本構造介紹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脊椎裡包含了哪些基本結構。 1. 椎體 : 骨頭的部分,一節節堆疊成脊椎。 2. 椎間盤 : 夾在兩個椎體中間做為 吸震 跟 緩衝 的功能;由 環狀纖維 及 中央核 所組成 (類似好幾層的牆壁包覆住果凍性質的核心)。 3. 除了上述兩者外包覆在脊椎外的還有韌帶、神經、血管、肌肉等。 圖片來源: Google 突出跟滑脫有什麼不一樣?   要注意這兩個問題的發生位置完全不同,一個是發生在'' 椎間盤 ''上的受損;而滑脫則是在'' 椎體 ''上的問題。以下分別說明如何定義這兩種疾病~ 椎間盤 突出 (大多發生在頸椎&腰椎)   由於椎間盤裡頭含有高比例的水分及黏多醣體,因此類似果凍般的性質,是壓不扁的液體。同時,環狀纖維是由一層層不同方向性的纖維軟骨組成,可應付扭轉的動作。   但如果今天椎間盤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時 -->椎間盤被上下椎體的壓迫下 -->裡面的果凍物質就會被擠出來壓迫到脊椎旁的神經。 圖片來源: Google 再來我們會根據椎間盤的受傷程度分為四期。 1. 膨 出 : 椎間盤承受壓力下,裡頭的水分被輕微外擠。 2. 脫出 : 中央核已擠破內層的環狀纖維,但還保留最外層的環狀纖維包覆中央核。 3. 穿透 : 中央核完全貫穿了環狀纖維。 4. 分離 : 中央核形成的碎片跑到了椎間盤外面。 圖片來源: Google 脊椎 滑脫 (主要發生在腰椎)   所謂滑脫就是指椎體與椎體之間發生了相對位移-->脊椎的位置偏離了原始軌道。 根據形成的原因我們...

淋巴按摩可以排毒、消水腫、養顏美容?-淋巴的秘密

  在坊間,常常聽到許多人透過淋巴按摩養身或是讓大腿瘦一圈等等。甚至當你每天晚上邊塗抹保養品邊按摩臉時,或許可以發現臉似乎比按摩前來得小。 這些都與你的淋巴系統息息相關呢! 淋巴淋巴,有甚麼含義?   淋巴是來自拉丁文的‘ lympha ’代表‘connected to water’。   淋巴系統類似於血液循環系統,也是循環系統中的一部分,維持液體的平衡與蛋白質的濃度。它是我們身體裡非常重要的 免疫防禦盾牌 。從圖上可以看到整個淋巴系統包含 淋巴管 、 淋巴液 (走在淋巴管裡頭) 與 淋巴結 。透過淋巴系統能帶走組織間過多的水分,同時淋巴結就像過濾站,裡面有許多 白血球大軍會除掉病原體或細菌 。所以我們才有辦法抵抗來自外面的各種威脅! 那淋巴按摩與養身美容有甚麼相關呢?   如上述所說淋巴系統能帶走組織間多餘的水分以及廢物。而且淋巴的流速相較靜脈更為緩慢。當你 工作一整天 、 久坐 、 久站 、 姿勢不良 、 生活作息不良 或是 飲食 都可能讓你的淋巴系統 效率降低 🡪產生 水腫 、 免疫力下降 及淋巴的相關病變🡪甚至產生其他病痛。   所以說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水腫的問題,透過按摩的方式幫助這些組織液回流,就不難發現大腿好像瘦了一圈、臉又尖一點啦~   至於排毒呢,淋巴系統只是身體裡的 其中一種 排毒方式喔!且毒素排不排得出體外 不是 單靠‘按摩’就能夠達成的!還是要依據每個人的 體質 及 身體狀況 。 把握原則,你也可以擁有一雙有魔力的手!   小編要分享的重點是對於一些處在急性期的腫脹,真的非常好用阿!尤其是扭到腳或是剛開完刀腫得像米辜一樣的四肢。(要知道腫脹不趕快處理,這些液體會像膠水一樣把你的關節給黏住甚至硬掉就麻煩了!)        以下分享 腳踝扭傷 的部分(其他部位一樣可以follow這個原則喔) 1. 先輕輕按摩靠近心臟的凹窩處(淋巴結) 🡪 膝窩 (因為液體要回到心臟,所以要先清空通道,遠端的水才回得去~)重複 1-2分鐘 。 2. 按摩靠近腳踝的淋巴結 🡪 疏通遠端的水閘,重複 1-2分鐘 。 3. 從遠端向心臟的方向輕推 🡪 “ 輕輕 ”的推動皮下水分的感覺,從腫脹的部分推到膝窩 (太重會把...

肢體不協調也是一種病?小腦與協調障礙- 症狀篇

「欸 你家小孩是不是手腳不協調呀?走路怎麼同手同腳?」 「你跳舞的動作怎麼怎樣都學不來,很不協調餒!」         大家仔細想想會發現,我們在日常生活對談中,常常講到「協調」這個名詞,甚麼是協調? 為什麼有些人會被說不協調?是甚麼樣的行為舉動讓大家覺得這個人不協調?我想很多人是覺得動作看起來怪怪的,說不上哪裡怪,但就是跟其他人不一樣,今日的文章就要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何謂不協調的動作?甚麼原因會造成這樣的協調障礙呢? 甚麼是協調? 帶大家重新定義所謂協調         協調動作,指的是人類可以在 身體相對穩定 的情況下,透過 整合各種肌肉動作 ,做出平順、精確並且有目的性的動作,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需要控制非常多因素,例如 速度、距離、方向、節律甚至是肌肉張力 ,非常多的因素被控制好才有可能產生一個協調的動作。         如上圖所示,整合所有的肌肉意味著需要將 主動肌、協同肌、拮抗肌 收縮至一個最洽當的狀態,除此之外,相對 近端的肢體 也需要 維持住一定的穩定性 才能讓遠端肢體達到最佳的動作控制!簡單來說就像在蓋房子一樣,地基沒有打穩,那房子蓋得多華麗都還是很容易會倒下,近端穩定度不夠,那麼你手臂小腿練得再強壯還是很容易會動作不協調甚至受傷。 甚麼原因會造成協調障礙?只有小腦損傷會嗎?                我們可以把協調動作在腦中神經傳遞的路徑簡單繪製成上圖,可以從圖中發現,不只有我們最常聽到的 小腦 (中樞神經系統) 受損可能影響協調能力, 前庭系統 甚至 本體感覺受損 都有可能影響協調,甚至 肌肉無力、疼痛、痙攣 都可能導致協調障礙,前庭系統的部分我們在上周有提過了,那麼這次就針對大家最不熟悉的小腦功能及損傷來簡單介紹一下。 神經科病人最常見的不協調兇手 ─ 小腦           小腦在動作控制及動作學習上扮演的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小腦的連結受損容易導致動作的過程中,速度及距離的控制會產生障礙進而造成一些不協調的狀況。 小腦主要是位於大腦枕葉的下方,近年來主要是分成三個功能區, 大腦小腦區 ...

前庭那件小事 - 評估篇

  繼先前提到的,大家應該開始慢慢了解到前庭系統的功能及重要性,那現在問題來了!知道頭暈、眼球震顫可能是由於前庭所導致,但還無法確定是否完全跟前庭有關呀!這時候就要透過一些理學上的評估來確認 囉 ~ 頭暈都是前庭惹的禍?不對不對!   在進行周邊前庭功能的評估之前,應該要先 排除除前庭系統以外的嚴重疾病 ,例如中風、癌症等等,建議先做一些簡單的理學評估,例如觀察肌肉力量、認知功能等,當然, 除了前庭覺是否異常,也需要考量視覺、本體感覺 這些來排除問題,如果有懷疑是前庭以外的病變,會建議先轉介他科做更進一步的相關檢查。 做評估的目的是什麼?單純為了確定前庭有問題?不對不對! 做前庭評估的目的是甚麼?我了解自己有前庭問題?然後呢? 其實評估的目的除了了解是否為周邊前庭系統的問題之外,主要在於了解患者的症狀,因為前庭目前的治療模式,主要是以 症狀治療 為主,因此在評估時了解 症狀的 強度、時間及發作頻率 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都是我們未來制定前庭治療的依據。 評估切記注意以下幾件事! 針對前庭系統的評估,大多都是移動頭部並觀察眼球動作,因此再做測試前要先確定患者 頭部轉動不會引發不適感 ,若在測試期間出現 嚴重自主神經系統方面的症狀 ,例如口吐白沫、臉色蒼白、皮膚不正常出汗等都須立即停止,待減輕後再看情況施以測試,另外,在給予快速轉動頭部的動作時 (Head thrust) 也應小心勿造成頭部扭傷拉傷等問題。 前庭系統的評估,開始! 眩暈病史 1. 造成眩暈的活動或動作有哪些? 2. 眩暈的強度為何? 這個部分可以透過以下兩個量表加以評估。 ※Visual analog scale(VAS): 給一條數線圖,並請患者評估自己暈的程度大約在數線的哪個位置。 ※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給予數字0-10,0分不暈、10分最暈,讓患者自行評估暈的程度大概介於哪裡。 3. 眩暈持續的時間長短? 4. 眩暈相關測試 - 「姿勢與動作測...

人生的必修課- 關於動作學習的基礎觀念

    大部分國高中生念書時總是覺得書本的知識很無聊,想說反正長大脫離學生後感覺也用不到?(但也不全然是事實啦~)那動作呢?你不學習的話就永遠都只能 像嬰兒一樣躺在床上了 …     在之前我們討論過 動作是如何產生的 ,以及 動作控制的重要性 和它 出問題時會發生甚麼事 ~ 快來複習一下: 動作控制無所不在-你是身手矯健還是笨手笨腳?     那要如何去改善我們的動作控制呢?很簡單,不會的就是「 學習 」嘛!     從小到大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學習動作,完美詮釋「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我們知道學運動要有人教、學跳舞要有人帶你跳,但好像從來沒有人在 教怎樣做動作 ,別以為基本就可以直接跳過到下一章,這次我們就來稍微了解一下關於動作學習的核心元素吧! 動作學習很難嗎?阿就跟著做一樣動作就好了齁     一個簡單的動作,背後身體運作的機制都是非常複雜,舉例來說 手抬起來打開櫃子 的動作,身為正常人的你一定輕鬆隨意,但在這之中,每個 關節活動的角度 、 大腦要徵召的肌肉 、每條肌 肉間協調出力的次序和出力大小 …其實背後工程浩大呢!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騎單車的時候嗎?是不是東倒西歪滿滿挫折感?學習像是 跳舞 、 打球 、 極限運動 等這些都是由 無數動作連貫而成的動作 ,假如沒有經過 刻意地反覆練習 ,是很難直接模仿而做出來的。 動作目標參數的改變,就是另外一個動作     同樣是打開櫃子的動作, 櫃子高矮 、 櫃子門的重量 、 側開的還是抽屜型 、 人站立的位置 … 只要一點點不一樣,對你的大腦和身體來說就是 很大的變化 ,上述所提組合成一個動作的元素(肌肉出力大小、順序、關節角度…)可能就全部都會改變。 那我們一生中要做這麼多動作,怎麼可能學得完?     假如一個微小的改變對你來說都是一個需要重新學習的動作,那光是用想的就快累死啦!就算大腦容量無邊無際也會沒辦法負荷的吧。其實我們的人體非常聰明,從小時候我們從最基礎的 翻身、坐、站、走路、跑步、跳躍 等這些身為 人類的基礎動作能力 開始學起,慢慢地當我們要學習更複雜的動作時,我們會將過去所...

照顧者不該出現的職業傷害- 轉移位的秘技

        你知道嗎?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與照顧人員,往往都不是「健康的」在照顧病患,時常會因為工作需要,像是幫病患翻身、轉移位以及一些照護行為,對自己身體的肌肉、骨骼、關節都是不小的負擔。   民國95年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做了一份關於看護人員肌肉骨骼傷害研究,390位醫院看護人員, 79.6%有肌肉骨骼不適的反應 ,其中58.3%在擔任看護前無類似症狀。民國105年中山醫學職安系碩論,再次針對另外190位機構照顧服務員進行問卷調查,數字與95年差距不大。其中下背腰部、肩部、頸部比例最高。為什麼會這樣? A:轉移位! →顧名思義,就是 從一個姿勢轉到另一個姿勢,從一個位置轉到另一個位 置 。 聽起來很簡單,但兩篇問卷中主訴最費力的動作就是協助個案在 床與輪椅間的轉移位 。 首先,我們要先釐清,轉移位沒有一個絕對的方式,只要 過程安全 ,甚麼方式都好,所謂的安全, 不只是個案,同時也必須顧及照顧者 。   照顧者們最常見 下背痛 ,原因種種,很多都是椎間盤突出、施力不當肌肉拉傷,或是小韌帶發炎等等。回去看看之前介紹的椎間盤突出的風險因子,你會發現, 抬舉病人就是最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的族群之一 。(延伸閱讀: 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傻傻分不清楚  、  椎間盤突出 & 脊椎滑脫 --- 治療與保養篇 ) 零抬舉政策(No Lift policy)-簡介   零抬舉政策是一套 符合人體工學的照顧方式 ,透過 輔具 協助轉移位 , 避免因徒手抬舉 (垂直移動)、移動個案所造成風險,也減少照顧者的受傷風險。   所帶來的效益多多,除了 保障了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安全 ,國外的報告顯示 減少照顧者的傷害 ,對機構 長期的經濟效益 、 人力保留 、 員工工作滿意度 都有大大提升。   在國外已經發展快20年,甚至已經立法。在安養機構, 若抬舉個案是會被罰錢的! 而台灣在2011年自正式導入,目前許多機構也正熱血執行中。 333自我照顧預防的口訣 「3好」 好工具 :選擇最適合個案的輔具 好方法 :學習該項輔具的使用方法,並善用它 好空間 :搭配無障礙空間 「3對」 對的距離 :利用槓桿原理,讓施力點盡量靠近身體 對的姿勢 :用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