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2的文章

腔室症候群 - 急迫又致命

  不管是電影情節還是親眼目睹,相信大家對於地震後,許多人被壓在碎石塊底下的場景一定不陌生。若沒有在黃金期將碎石塊移開,此時肢體可能就會缺氧、發黑最後面臨截肢!說到這裡,這個缺氧、發黑的過程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 '' 腔室症候群 ''。除了被壓到外,也可能出現在運動員身上喔!在這運動風氣盛行的時代,就來好好了解它是怎麼發生的,而物理治療又能幫上甚麼忙呢? 甚麼是腔室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   先來介紹何謂'' 腔室 '',在我們的四肢中,有許多的肌肉群,而神經、血管們則遊走在其中,給予組織適當的養分。在肌肉外層還有筋膜將肌肉分隔開來,從 橫切面來看肌肉被分隔成一圈圈的,像小房間一樣,因此稱為''腔室'' 。以小腿來說,我們還會根據腔室的位置,分為前腔室、側腔室、後側深層腔室及後側淺層腔室。(如下圖)   但筋膜有一定的延展性,因此當包在筋膜裡的組織受傷出血時,短時間內組織充滿血液及水,而筋膜無法無限制的擴大,使得 腔室裡的壓力急遽上升,這時血液排不出去也進不來,使得組織沒有獲得足夠的養分而造成壞死 。此時的腔室症候群屬於急性,若沒有及時處理則可能截肢或致命。而另一種較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的則是慢性腔室症候群,以下再一一介紹。 圖片來源: Google 容易發生腔室症候群的原因 * 急性 :主要發生於骨折後或是其他外傷,相較急迫, 若沒有在黃金期緩解腔室內的壓力,則可能需要截肢甚至影響性命 。 1. 骨折 :大約7成的腔室症候群是因骨折造成。閉鎖性骨折及開放性骨折都有可能導致,其中又以 粉碎性骨折 較多。   延伸閱讀: ~開完刀就沒事了?骨折後の物理治療~ 2.外力撞擊:壓傷、撞傷。 3.燒燙傷。 4.繃帶、石膏固定過緊。 5.高壓注射。 6.毒蛇動物咬傷。 7.血管組織損傷。 * 慢性 :目前未有確定的原因。主要發生在年輕的運動員身上。常見於小腿。有一種說法是可能因筋膜的厚度與僵硬度有關,在重複性或高強度的動作下加上筋膜的延展性不夠,使得腔室內壓力變大。通常休息時,症狀會好轉, 相對沒有危險性 。 腔室症候群的症狀 醫師診斷方式   對於一般人來說, 很難直接判斷是否為腔室症候群,甚至連專業人員都很難當下判定 。因此如果出現上述的症狀,建議趕快

寶貝的第一雙鞋怎麼挑?

隨著孩子的成長,開始獨立爬行、站立、行走,每個階段都能帶給家人們無比的喜悅!當寶貝們邁開步伐、走得越來越遠,就到了幫孩子挑鞋子的時刻,當然, 讓孩子光腳丫行走,可以充分協助孩子足部的發展 ,但偶而還是有出門的時候,那麼也就需要幫孩子選鞋囉!只是寶貝的鞋子並不是看起來可愛、符合爸媽的胃口就可以喔,對於結構尚未發展成熟、仍在練習走路的孩子來說,一雙適合寶貝的學步鞋可是相當重要的!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若能選擇合適的鞋類,不但能 保護孩子的足部關節、在活動期間支撐和緩衝腳部並防止滑倒、跌倒和受傷 ,當然也能 保護腳底免於受不平整路面的危險 。 如何挑選寶貝的第一雙鞋!?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 (AAP) 所提供的為兒童制定鞋子的建議, 靈活、防滑 的鞋底是學步鞋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其中,孩子們應該穿有 彈性 的鞋子,讓腳像赤腳一樣能夠彎曲和移動,此外,還需要確保孩子的鞋子合腳且不會太小。 這邊為大家整理了美國兒科學會所提出,為兒童挑選鞋子的建議: 1. 鞋子應該輕便靈活,以支持自然的足部活動,並具有穩定的支撐基礎。 2. 鞋子應該由網眼等透氣材質製成,讓寶寶的腳丫能夠舒適地呼吸。 3. 鞋子應有橡膠鞋底,以防滑倒。 4. 僵硬的鞋類可能會導致足部發展不佳、無力和活動不便。 5. 鞋子應該具有良好的減震性和耐用的鞋底,因為孩子們會進行更多的高衝擊活動,如奔跑、跳躍。 不同年紀的孩子是不是需要不同類型的鞋子? 相信聰明的家長們看到這邊,應該也發現,孩子越長越大,能夠進行的活動會有所不同,活動量也會有所不同,那麼鞋子的挑選上,應該也會有更多眉角需要注意!美國兒科學會相當貼心,也為大家整理了不同時期的孩子所需要的鞋。 1. 步行鞋: 嬰兒和還只會爬行的寶貝不需要鞋子,若真的有需要穿鞋的場合,他們所需要的是不纏腳的步行鞋,鞋子應該 柔軟靈活 而不是提供剛性支撐,並且鞋子的形狀符合孩子的腳型非常重要!這個年齡階段的鞋子功能主要是保暖和保護喔。 2. 學步鞋: 作為開始學習走路的孩子們,走路往往會消耗大量能量,此時選擇輕便的鞋就相當重要,而繫鞋帶的鞋子等,能夠 讓鞋子確實留在寶貝的腳上 ,會更加安全並且更適合小腳。當然, 幼兒還是可以在受保護的環境(例如室內)中赤腳行走,以利足部的發展 。 3. 學齡兒童鞋: 款式和鞋子合腳對學齡兒童來說很重要!鞋子的

手指酸麻無力是因為周邊神經損傷?(評估篇)

         「什麼!你的手指酸麻到現在都還沒好?!」         常常聽到有人睡個午覺醒來手指會酸麻,但我過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會完全好了,怎麼睡我隔壁的阿呆過了好幾天還是一樣麻?他旁邊的阿瓜也是同樣遭遇,那天參加派對喝太多,直接在車裡趴在方向盤上睡著,結果隔天早上醒來連手腕都翹不起來,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為什麼神經損傷表現出來的狀況差那麼多?         神經遍佈再全身上下每個角落,因此神經被壓迫或因外傷導致的損傷絕對不會只有頸椎/腰椎神經根壓迫那麼簡單。         大多數人對於神經壓迫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手麻腳麻,但根據壓迫的位置不同其實症狀的差異性是非常大的,舉例來說:頸椎第1-3節神經根走的位置是後頸部及頭顱,因此當頸椎第1-3節的其中一節出現周邊神經壓迫,那麼症狀反而不像一般大眾認知的症狀為手指無力,這類的壓迫所呈現的結果大多是頭痛、頭皮發麻等症狀,從上述的案例你可以發現,光頸椎神經壓迫的症狀就分百百種了,更遑論今天壓迫或受傷的神經其實在更遠端的位置。 (紅色:樹幹,腦與脊髓) (黃色、綠色、藍色:樹枝分枝, 分別為脊神經、神經叢與周邊神經細枝 )         可以把神經想像成一顆大樹,從脊髓開始慢慢分節出細枝,沿著上手臂、下手臂、大腿、小腿,一直不斷分枝,細枝分的越來越細,最後傳到末梢,也就是手指腳指的部分,樹幹的部分指的是脊髓,脊髓神經由每節脊椎分支出來,先匯集成神經叢(樹枝大分枝)之後,再細分成一條一條周邊神經(樹枝細枝),除去一般壓迫到單節脊神經的狀況, 通常越靠近近端神經受損,影響的範圍越大 ,例如臂神經叢受損可能會有整隻手臂都抬不起來的問題,但單一橈神經受損可能只會有手腕翹不起來的問題,由此可知 「受損嚴重度」及「受損位置」 對後續症狀很大。 怎麼知道影響到感覺/動作多少?         周邊神經損傷之後的症狀包括 運動功能的障礙、感覺障礙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         運動功能障礙 指的是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的問題 ,因此在臨床表現包含關節角度受限,也就是手抬不起來握不緊,或者腳抬不高腳指動作不靈活等,除此之外,在檢查肌腱反射程度時,反應也會下降。 感覺神經障礙 則是包括觸、壓、冷熱、痛覺等感覺可能出現喪失或異常(例如變麻)的問題 。 自主神經障礙 包含了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容易出現像血管控制異常、異常排汗 等問題

抬頭挺胸好健康?上背過度伸直也是病(上篇)

「唉哟你不要老是彎腰駝背,看起來多沒精神,抬頭挺胸!」 大家都知道駝背是不良的姿勢,都會被提醒要抬頭挺胸。但真的都是這樣無一例外嗎?今天就帶大家認識「過度挺直的上背」其實也是現代人非常常見的問題。 上背直挺挺的不好嗎?大家不都喜歡抬頭挺胸? 來源:https://orthoinfo.aaos.org/en/diseases--conditions/spine-basics/ 我們脊椎的自然弧度從側面看會呈現一個S型,在上背胸椎處稍微彎曲,腰椎的部分會稍微向前凹,這自然弧度稱為 脊椎的生理曲線 ,它最主要能幫助我們身體直立起來時往上支撐頭顱往下連接骨盆會比較穩定,也宛如一個大彈簧幫助身體吸收衝擊有緩衝的效果。 而針對胸椎弧度來說,彎曲的部分 提供胸腔足夠的空間 ,來容納我們的心臟與肺臟,所以假如胸椎太直的話,就會擠壓到心肺的空間,進一步影響其功能。 還有我們胸椎的好鄰居-肩胛骨也會因為胸椎弧度而受到影響,胸椎與肋骨形成的胸廓是肩胛骨的地基,假如胸椎過於伸直就會不利於肩胛骨穩定的在上面滑動,進一步影響肩膀的動作。 現代人不都是駝背問題嗎?怎麼會背太直? 有許多不同的原因都會讓上背處在相對伸直的狀態,其中一個來自 過肩的運動像棒球、排球或是揮拍類的網球、羽球 ,由於這些運動需要肩膀向後拉弓蓄力,當過度依賴肩胛骨、肩膀來完成整個動作,但身體其他部位沒有適當的幫忙時,胸椎就會呈現相對伸直的狀態,給予肩胛骨更多向後收的空間,久而久之就讓胸椎維持在比較伸直的狀態了。 來源:Image by master1305 on Freepik 同理當你的抬頭挺胸都做成夾背挺胸的話,也容易讓胸椎卡在相對伸直。 我的背會太直嗎?簡單姿勢觀察 想要判斷自己是否有相關問題,可以先從簡單的姿勢觀察下手: 請被觀察者呈現放鬆站姿,觀察者從正後方來看位於肩胛骨內緣的胸椎,是否有凹陷的溝槽?正常脊椎弧度應會讓胸椎有點突出,不應出現凹陷。 但假如你從側面來看的話,往往會因為肩胛骨內側凸起或是脊椎兩旁肌肉過於發達,讓上背看起來還是有正常弧度,但其實中間脊椎是伸直凹陷的。 從側面來看好像是正常弧度 但其實只是肩胛骨的內側凸起所形成的弧度 這時候就可以用手觸摸看看脊椎正中間,看是否摸的到一節一節的脊椎,正常來說可以感受到脊椎一點向後凸出的連續曲線。 靜態不代表一切- 脊椎活動觀察 我們不能只憑姿勢來斷定一個人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