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電影情節還是親眼目睹,相信大家對於地震後,許多人被壓在碎石塊底下的場景一定不陌生。若沒有在黃金期將碎石塊移開,此時肢體可能就會缺氧、發黑最後面臨截肢!說到這裡,這個缺氧、發黑的過程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 '' 腔室症候群 ''。除了被壓到外,也可能出現在運動員身上喔!在這運動風氣盛行的時代,就來好好了解它是怎麼發生的,而物理治療又能幫上甚麼忙呢?
甚麼是腔室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
先來介紹何謂''腔室'',在我們的四肢中,有許多的肌肉群,而神經、血管們則遊走在其中,給予組織適當的養分。在肌肉外層還有筋膜將肌肉分隔開來,從橫切面來看肌肉被分隔成一圈圈的,像小房間一樣,因此稱為''腔室''。以小腿來說,我們還會根據腔室的位置,分為前腔室、側腔室、後側深層腔室及後側淺層腔室。(如下圖)
但筋膜有一定的延展性,因此當包在筋膜裡的組織受傷出血時,短時間內組織充滿血液及水,而筋膜無法無限制的擴大,使得腔室裡的壓力急遽上升,這時血液排不出去也進不來,使得組織沒有獲得足夠的養分而造成壞死。此時的腔室症候群屬於急性,若沒有及時處理則可能截肢或致命。而另一種較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的則是慢性腔室症候群,以下再一一介紹。
![]() |
圖片來源: Google |
容易發生腔室症候群的原因
*急性:主要發生於骨折後或是其他外傷,相較急迫,若沒有在黃金期緩解腔室內的壓力,則可能需要截肢甚至影響性命。
1.骨折:大約7成的腔室症候群是因骨折造成。閉鎖性骨折及開放性骨折都有可能導致,其中又以粉碎性骨折較多。 延伸閱讀:~開完刀就沒事了?骨折後の物理治療~
2.外力撞擊:壓傷、撞傷。
3.燒燙傷。
4.繃帶、石膏固定過緊。
5.高壓注射。
6.毒蛇動物咬傷。
7.血管組織損傷。
*慢性:目前未有確定的原因。主要發生在年輕的運動員身上。常見於小腿。有一種說法是可能因筋膜的厚度與僵硬度有關,在重複性或高強度的動作下加上筋膜的延展性不夠,使得腔室內壓力變大。通常休息時,症狀會好轉,相對沒有危險性。
腔室症候群的症狀
醫師診斷方式
對於一般人來說,很難直接判斷是否為腔室症候群,甚至連專業人員都很難當下判定。因此如果出現上述的症狀,建議趕快找醫生唷!
*急性:醫師的診斷方式主要根據病史、臨床檢查及測量腔室壓力 (不一定需要)。而急性腔室症候群大多發生於意外後,且症狀通常演變的很快速。除了觀察症狀外,在患處的位置可能摸到像木頭般硬的觸感。
*慢性:同樣根據病史及臨床檢查做初步判斷,若懷疑為慢性腔室症候群則會測量腔室壓力來確定。由於症狀通常在運動後一段時間開始出現,休息時狀況又變好。因此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搞混,像是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脛骨骨折、肌腱病變等等。所以在診斷時必須要小心翼翼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 |
圖片來源: Google |
治療方式&物理治療可以幫忙甚麼?
*急性:發生當下,先卸除外力造成的腔室壓力,像是任何衣物、石膏或壓在肢體上的物體。保持肢體與心臟等高即可,避免增加額外的壓力。接著主要處理方式為筋膜切開術,也就是將筋膜切開,釋放腔室內的壓力 (消除肌肉內部的腫脹)。要注意的是,此手術適用於受傷後的4小時內,若超過6-8小時,組織可能已壞死且感染風險也會增加!
![]() |
圖片來源: Google |
*慢性:大多情況只要停止運動就可以避免症狀產生,但要請運動員不運動實在強人所難,因此以下提供一些保守方式來減輕症狀。
1.更換符合當下運動的鞋子或鞋墊,減輕運動的衝擊力。
2.減輕運動量(重量、次數、頻率),等症狀減緩再根據自己的狀況增加訓練量。
3.物理治療:透過適當的評估,可以了解是否因為運動姿勢、肌肉控制的問題、肌力不足或是延展性不夠導致組織的承受力不足。針對個人問題再提供合適的訓練或治療!
4.淋巴按摩:幫助血液及組織液回流,對於減緩症狀的效果還不錯!
5.筋膜切開術:若上述的保守治療都無效,卻還是有運動的需求,就會建議進行手術。但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手術後的狀況也很難定論。
小編嘮叨時間:在這個全民瘋運動的時代,大家更要好好注意慢性腔室症候群的部分,尤其他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搞混!總之,事出必有因,老話一句:沒事多看看文章,平時多保養,病痛遠離你啦~
嗨~我是#柯夢波丹編
為了讓大家享受健康與追求美好的體態,目前致力於皮拉提斯的教學同時加上物理治療的評估,希望帶給大家最有效率的運動。另外也希望將更完整的資訊轉化為文字讓各位了解並且重視自己的身體唷~快來與我一同分享健康的美好吧~^^~
為了讓大家享受健康與追求美好的體態,目前致力於皮拉提斯的教學同時加上物理治療的評估,希望帶給大家最有效率的運動。另外也希望將更完整的資訊轉化為文字讓各位了解並且重視自己的身體唷~快來與我一同分享健康的美好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