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核心」標籤的文章

足底問題的及時救星-鞋子裡的鞋墊

    我們雙腳最大的功能莫過於站立行走了,在路上觀察每一個人走路的樣子就可以發現,每個人多多少少都不太一樣。或許有些人你可以觀察出有明顯的歪斜,雖然不一定有疼痛問題,但物理治療師正是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幫助,給你一盞明燈。 重要的雙足,也是最多問題的地方     雙腳是我們在走跑跳時唯一跟地面有接觸的部位,當我們的足部出問題時,就像房子的根基不穩一樣,想必會進一步造成身體更多問題啦!那足部的問題除了我們物理治療的三大介入方式: 儀器治療 、 徒手治療 和 運動治療 以外,我們今天就要來特別談談 足部裝具 中的 鞋墊 啦!       足部裝具 包括 鞋子 、 鞋子修改 、及 鞋墊 , 主要目的是支撐及調整下肢的關節排列,達到矯正及預防變形,或是調整足底受壓的位置及大小以促進足部功能。在網路上或是市面上可以找到五花八門的鞋墊,都各自宣稱有不同的功能,矯正足弓、減壓、增高、運動鞋墊…而或許你也有聽過「 客製化鞋墊 」,針對你的問題來製作只適合你的鞋墊。   我們偉大的雙腳           再進一步了解鞋墊之前,必須先了解足部的功能,讓我們複習 - 足部在走路中所扮演的功能 再深入一點探討當中提到的踩地緩衝期,腳跟最先著地位置主要會是 外側 ,現在可以拿起自己的舊鞋子看看,是不是 腳跟外側磨損的最嚴重呢? 慢慢地隨著重心向前轉移,會沿著外側腳刀一直向前向內,至大拇趾與第二腳趾中間出去,結束整個步行的站立期。         一般來說,足跟承重後,跟骨應該保持正中 ( 正正的與地板垂直,下圖中間灰色線 ) ,若是因 韌帶過鬆、動作控制不良、跟骨向內倒、距骨向下塌 ,則成了我們俗稱的 扁平足 ,這時候重力線就不向前面說的,而是直接從中間正正的嚕出去, 導致 最先著地的地基 - 跟骨,沒辦法 對地面產生最大的反作用力 ,內側足弓沒辦法好好被延展儲存能量再回彈產生向前推進的動力,導致步態或跑步更耗能,長期下來身體組織耗損過度,容易產生疼痛問題。         對扁平足來說,鞋墊的角色扮演著 調整足弓...

呼吸那件重要的小事

呼吸,絕對是你每天做最多的運動,卻也是我們在面對每一個人體時,常常忽略的一個功能。呼吸不好,身體絕對不會好;相對地當我們正確呼吸,相信健康也會自動找上你。 練腹式呼吸就是唯一解答? 現代人很多都有呼吸淺快的情形,而當你呼吸比較淺快時你的上胸腔相對會用的比較多,而下胸腔到腹部就會相對比較少用到,所以當你問許多醫療健康或健身背景的人該怎麼呼吸時,就變成「 練腹式就對了! 」但事實上沒~那麼簡單,有很多人因為太注重腹式呼吸,反而上胸廓的擴張相對不足,久而久之也會衍生很多問題。那到底該怎麼呼吸呢?簡單來說: 3D的人體, 需要3D的呼吸! 整個軀幹包含胸部、腹部、側面、背部,都是缺一不可的,正常來說呼吸時胸部與上腹部起伏應該是1:1,並且整個軀幹前後、側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擴張。由於現代人活動量不高,除非你是高勞力工作者或是運動員,不然換氣需求量不用很多,所以你的肺部沒有達到100%擴張活動也足以應付辦公室生活了, 所以就會出現一種呼吸方式:用脖子呼吸。 唯一不該出現的呼吸模式:頸式呼吸 原來我們也可以用脖子呼吸?當你換氣需求不是很高時,你的身體就有可能會用這種偷懶且沒有效率的呼吸方式,而這種呼吸方式 代表你不是使用主要的呼吸肌群在呼吸,而是所謂「 呼吸輔助肌群 」包含斜角肌、胸鎖乳突肌、上斜方肌…等等,長期下來會造成頸部肌肉緊繃,進一步影響到頭部與肩頸處,常會伴隨 肩頸痠痛 、 駝背 、 圓肩 等不良姿勢, 常見在現代壓力大、生活步調快且無運動習慣的人身上。 可以自己在鏡子前觀察一下正常呼吸的時候, 肩膀看起來有沒有跟著吸氣上抬, 脖子有沒有特別出力哦                                 你是偏向胸式呼吸還是腹式呼吸? 在確認沒有頸式呼吸後,我們就可以簡單測試倒底是胸部比較多還是上腹部比較多啦!簡單的自我檢測,放輕鬆躺在床上,一隻手放在 胸口 ,另一手放在 肚臍上方 ,平靜正常呼吸,感受兩隻手的起伏程度,正常來說起伏程度會差不多,假如有差異就能大概知道是胸部使用比較多還是腹部使用較多囉! 要如何改善我的呼吸? 首先幾...

扁平足的迷思與真相-我有一雙大腳ㄚ?

   腳丫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到的部位,人類演化出雙腳著地,相比四足著地要有更強壯的雙腳才能足以支撐整個身體。當你雙腳不好,移動能力受到限制,想必人生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現代人最常見卻也最常被忽略的足部問題非扁平足莫屬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我們的雙腳,以及扁平足常見的迷思以及真相。 足踝構造放大鏡  我們的雙腳是個非常精密的構造,由28塊骨頭、42條肌肉去作活動與控制,還有許多細 微的神經與血管佈滿我們的雙足。足部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前足、中足與後足,三者 共同組成我們雙腳最重要的足弓。 迷人的足弓   我們的腳這這麼多塊小骨頭就像是拱橋一般靠著肌肉和韌帶支撐,在足底搭了三座小橋,分別是三個足弓:內側縱足弓、外側縱足弓、橫足弓,三者組成了腳掌的動態活動與靜止站立時的支撐,而我們常見的扁平足就是指中足部分向下向內塌陷,讓我們的內側足弓無法維持,進一步在動態活動走、跑、跳時,沒有辦法好好發揮它的功能。 走路時腳丫扮演的角色   走路雙腳在踩地的過程會經歷兩個時期,分別是腳跟著地和腳尖推蹬離地,而在這兩個時期腳丫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踩地緩衝期   當腳跟著地時,身體必須去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這時我們的足弓會下塌像海綿一樣來適應各種不同的地面以及將多餘的力量往上傳遞給身體其餘部位來吸收,避免地面的反作用力都集中在腳丫上。所以足弓塌陷都是有問題的?其實不一定哦,無法良好控制失控的足弓塌陷才是扁平足真正的問題。 離地推蹬期   當腳準備要向前跨準備離地時,我們需要藉由推蹬地面來給與向前的動力,這時原本在緩衝期塌陷的足弓就要再次撐起,讓腳丫呈現相對堅硬穩定狀態,好讓力量可以流暢不分散的讓身體向前移動。通常扁平足缺乏這種能力,造成推蹬力量無法集中,就會讓你移動得更為費力沒有效率,更有可能讓身體其他部位來代償,引發身體其它問題。這時物理治療通常會先教導個案執行縮足運動,來訓練足底長期罷工的小肌肉來初步改善這樣的狀況。 扁平足的迷思:一日扁平足,終生扁平足?   大家最常見的迷思就是覺得:啊我打從我有記憶以來就是扁平足了,那不是就沒辦法改變了嗎? 事實上扁平足主要分為兩種,結構性扁平足與功能性扁平足,結構性一般較為少見,與功能性扁平足的差異就在於當腳沒有踩地時(意...

脊椎矯具-千變萬化的身體盔甲

「老師啊,啊我這個龍骨兩年前開過刀啦~但最近痠痛的金厲害餒!」 剛出社會時許多長輩們一口流利的台語總是讓我招架不住 , 原來龍骨就是脊椎啦! 脊椎問題百百種,是復健科的常客,而且族群可能涵蓋各個年齡層,從青少年脊椎側彎到老年下背痛。當然所謂儀器治療:熱敷、電療等可以緩解症狀,但治療師的專業在於了解疼痛背後是甚麼問題造成的?我們如何幫助患者們改善疼痛?而今天主要想探討的是 矯具在這中間扮演的角色與分類 。 脊椎矯具 ( 或裝具,以下稱矯具 ) 扮演的角色 1.        限制活動 回顧文章 穩如泰山的腰 說的一點也沒錯,各個關節都應在舒適的角度下活動。而矯具限制活動可 依照不同的材質,不同的位置達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效果 。例如剛手術後以金屬材質的矯具完全固定,限制活動以免影響骨骼復原;又或非彈性布料加上彈性調整帶,提供調整性,又不失限制部分活動的效果。 2.       提供支持 核心運動漸漸普及,例如之前的文章就有提過皮拉提斯增進對脊椎核心的控制。簡單來說核心肌群能使我們腹腔中的壓力上升,達到穩定脊椎的效果。小小影片讓大家很快的了解腹內壓與核心肌群的關係。      而我們常見的 束腹 則有增加腹內壓的功能,常常看到公園中的阿公阿罵的必備輔具,也常常會在舉重選手身上看到利用腰帶來保護脊椎也是這 個原因。 3.        預防畸形 先天小兒疾病中,有許多肌耐力不足,脊椎變形風險極大,穿著脊椎矯具像是藤蔓架一樣,給他們一個正確的生長方向避免畸形。另一個舉例則是已經輕度變形者,提供支持避免變形更嚴重。 4.       矯正 最常見於青少年的脊椎側彎,因為仍在生長期,矯正是最有效的,通常脊椎定型後,就比較沒辦法矯正了,因此脊椎側彎 20~40 度 (cobb 角度 ) 的青少年盡早穿背架,仍有部分矯正效果,超過 40 度者可能就需要以手術矯正了。 cobb angle是描述脊椎側彎的方式,由上方最傾斜及下方最傾斜錐體延伸平面所得的夾角 ...

中風後的人森 -那些缺乏平衡感的日子

         先前文章提到( 中風後的人森-需要重新學習的功能性動作 ):「 當我們的某側肢體無法使用時,很多平常簡單的動作都會變得異常困難,像是翻身、從躺到坐、維持坐姿或維持站立...」 ,因此需要物理治療師協助訓練功能性動作,像是如何躺到坐起來,但問題來了!會自己站起來,然後呢?          人就算再怎麼懶惰,每天至少也需要走個幾百步。 但中風患者卻不如正常人一樣,想走就隨時能走,很多中風患者可能一站起來,不到5秒就又跌坐下來,更不用提跨出第一步了 ,什麼原因可能導致這樣的情況? 平衡能力缺失 就是其中一個需要考慮的部分。 什麼是平衡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是否能 「感覺」 自己身體的位置,或身體相對於空間中的位置在哪,再者就是 「動作控制」 ,如何控制自己的肢體在可以達到穩定的狀況,詳細請參考文章: 動作控制無所不在-你是身手矯健還是笨手笨腳? 什麼因素會影響平衡能力?          影響平衡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包含肌肉骨骼系統、神經肌肉系統,感覺系統 肌肉骨骼系統 :關節處、骨頭等是否曾受過傷造成腳可以活動的範圍減少,或者肌肉筋膜等等軟組織是否有柔軟度不夠的問題。 神經肌肉系統 :中風後患者容易因腦部損傷,導致 神經肌肉連結異常造成肌肉無力 ,或 神經異常興奮造成肌張力過強 的問題,與柔軟度不夠不同,肌張力可能在患者出力時也隨著強化,影響患者活動時,時常感覺好像有條橡皮筋拉著,動起來特別不自在,或是看起來會像機器人一樣不協調。 感覺系統 : 分為 視覺 、 前庭覺 、 本體感覺 ,其中又以本體覺為重,比例多達70%左右。中風患者在視覺上容易有複視、視野缺損或半側忽略等問題,前庭覺受損症狀包含暈眩、眼球震顫等影響,而本體覺則是像觸覺、冷熱覺、重量覺等等,有些患者會說走路感覺腳都麻麻的,感覺不到自己踩在甚麼樣的地面上,這樣的症狀就可能與本體覺缺失有相關。           當患者有以上這些機能的其中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