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2的文章

帶你離開地球表面- 深入分析跳躍動作

  上一回我們聊到跳躍常見身體的傷害有哪一些 延伸閱讀: 帶你離開地球表面- 跳躍傷害知多少?  或許不存在著完美不會受傷的跳躍動作,但我們可以藉由分析跳躍動作的組成,來去了解什麼樣的動作容易產生壓力,以及怎樣的動作可以讓我們飛高高。 總覺得跳不起來?跳完總是膝蓋怪怪? 許多跳躍傷害源自於 自己的動作習慣 ,特別喜歡某一部位出力完成跳躍的動作,導致壓力累積在同一個地方而最終感覺不適。舉例來說有些人跳的時候膝蓋總是動的特別多,就會提高受傷的風險。而較理想的跳躍動作應該兼顧 不容易受傷的動作元素 ,以及 更好的運動表現 。 正常原地跳躍 膝蓋動過多的跳躍動作 沒有落下,要怎麼起飛? 在跳躍的動作中,大家都知道只要增加大腿的肌力與爆發力,讓大腿推地的力量增加,就能跳得更高。但其實在離開地面之前,我們 更要去了解如何靠近地面 ,也就是蹲下去蓄力的動作(或者可以說跳躍落地),才能擁有更好的跳躍動作。所以我們可以將跳躍的動作粗分為兩大部分,分別為 落下蓄力 與 推進離地 而在其中分別產生的動作為: 而在了解各關節分別在這兩個時期所產生的動作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來想想它們所扮演的角色~ 髖關節 :髖關節動作是我們非常大的爆發力來源,很多人跳躍時總覺得只跳一塊豆腐高重點就在於不會做髖與骨盆的相對動作。簡單來說 髖關節彎曲=「大腿往上彎」或「骨盆向前轉」 髖關節伸直=「大腿往下伸」或「骨盆向後轉」 所以當我們蹲下大腿往上彎的時候,假如骨盆並沒有同時向前轉的傾向, 髖關節彎曲的角度就會不夠 ,反而讓我們相鄰的腰椎與膝蓋動的比較多,自然在向上出力時讓 力量集中在膝蓋伸直 的動作,並沒有將大腿後側與臀部的力量完整的發揮出來。 膝蓋 :膝蓋的動作是相對大家都很熟悉會去做的事情,時常是 幫忙幫過頭動得太多 。身為下肢的中間點,上有髖下有腳踝,重點就在於 如何與上下互相串聯 ,協助整個力量的傳遞與平衡。 腳踝 :腳踝後側的阿基里斯腱可以說是人體裡的彈簧,當我們蹲下去時把它拉長去儲存能量,再快速縮短讓身體彈起來。千萬別看它細細一條就覺得大腿一定比它重要,我們可以單 純只動腳踝下(不彎曲大腿與膝蓋)也可以彈很高 ,可惜的是很多人並未好好利用腳踝的彈性,反而讓腳踝成為容易受傷的部位。 最大化你的跳躍能力- 每個能用的地方都要用到! 看到這邊或許你可以了解,為什麼單一去強化個別關節或肌肉對於跳躍的表現來

膝蓋喀喀聲是退化性關節炎?(下)

  延續上篇提到退化性關節炎的介紹( ~點我複習~ ),這篇會先簡單地告訴大家有哪些治療方式;接著主軸是關於有哪些運動可以幫助關節炎減緩症狀啦~ 治療建議總整理   總共可以將治療分為4大類,這裡僅供大家認識治療策略的全貌。詳細的細節還是要諮詢專業人員唷! 第一大類 非藥物治療 1.認知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的一種,解決心理層面造成生理不適的問題。 2. 運動 :包含走路、肌力訓練、固定式腳踏車、太極、瑜珈...等。 3. 水中運動/水療 :水中的浮力可減輕關節的壓力;而水中阻力可加強肌力訓練。 4.徒手治療:按摩、被動伸展、軟組織鬆動及關節鬆動-->減緩疼痛、恢復關節活動度、增加血液循環。 5.體重管理:維持健康的BMI。 6.熱療:熱敷或沖熱水加速血液循環、降低肌肉的緊繃。 7.護具: 目前無強烈證據顯示護具的效果 。 8.鞋墊:同上,可根據個人狀況斟酌。 9.經皮神經電刺激(一班市面上賣的電療器):減輕疼痛。 第二大類 藥物治療 (詳細請諮詢醫療人員) 第三大類 草藥治療、補品、食療      目前為普遍民眾使用的方式,但依然 無強烈證據佐證它們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要小心這些食品可能與藥物 共同產生的副作用 ;同時是否為 心理作用 造成的效果也值得思考唷。 -->小編認為 適當的補充養分沒問題 ,但吃了很久對症狀依然無改善,那你可以考慮捨棄它囉! 第四大類  手術     手術也並非一勞永逸,術後的照顧及復健也是漫長的一條路。但考慮個人需求,除非真的得靠受術才能恢復行動力,不然還是希望以保守治療的方式改善症狀! 運動方針   在上述的非藥物治療中,最好的建議非運動莫屬;也有許多研究指出運動明顯的改善疼痛、活動力、生活品質等等。   那麼運動種類如此多,要怎麼選擇呢?--其實 有練到整個腿部肌力的運動 都可以,如果能加入 全身性 的動作那當然更好囉!但如果你站著或走路就不舒服的話,可以嘗試固定式腳踏車或水中運動來減輕關節壓力。   在說明運動前,要注意 運動強度 、 次數 還有 動機 。如果無法持之以恆,就像停藥一樣,你的症狀又會浮現出來! Key point: 選擇 在運動完不會產生不舒服的強度同時適當調整次數 唷!   以下介紹幾個簡單在家即可執行的動作,可同時訓練

我的孩子怎麼歪歪的—淺談脊椎側彎(上)

我想各位聰明的家長們多少都聽過「脊椎側彎」這個詞,也相當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有脊椎側彎的情況,但是你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脊椎側彎嗎?脊椎側彎其實又分成不同的種類?這回我們就來聊聊脊椎側彎吧! 脊椎側彎常見嗎? 各位家長們是否聽過身邊的親友、或是其他家長提到孩子有「脊椎側彎」呢? 其實脊椎側彎在醫學上有明確的定義,必須經過X光片測量, 側彎角度超過10~15度以上 ,才會被真正確診為有脊椎側彎的問題,如果只是些微彎曲,通常會歸類為姿勢不良喔,還不必太過擔心! 脊椎側彎到底是怎麼彎? 首先,我們可以先將身體可以分成三個平面,分別是矢狀面、冠狀面以及水平面,如下圖: 圖片來源: https://www.eduquerrespec.co/ 而所謂的側彎指的是脊椎並非處在理想的中軸排列上,可能會在任何平面上產生排列的偏差,而大家腦海中對於脊椎側彎的印象,大多是發生在冠狀面上,如下圖: 圖片來源:https://www.hudsonvalleyscoliosis.com/what-is-scoliosis/overview/ 然而脊椎側彎其實不只會發生在單一平面,如同前文所述,我們的身體其實包含了三個不同的面向,所以側彎其實也會發生在三個不同的面上,甚至是組合發生。 脊椎側彎還有不同類型? 事實上,脊椎側彎可以依照側彎的型態,簡單分成 C或是S型 ,而除了冠狀面的形狀之外,也可能伴隨脊椎椎體的旋轉。 圖片來源:https://www.hudsonvalleyscoliosis.com/what-is-scoliosis/overview/ 此外,也可以依照成因分成 結構性以及功能性 : 結構性側彎 ,依照字面的意思,大多為骨骼結構異常所造成,目前最常見的為不明原因所造成的 原發性側彎 ,其他還有如一個或多個椎骨未完全成形,或沒有恰當地分開所造成的 先天性側彎 ,而有些個案可能源自於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病變等問題而產生 神經肌肉性脊柱側彎 。這些類型多為骨骼產生永久性改變,較難藉由姿勢的改變把曲度調整回來。 而 功能性側彎 ,大多來自 後天 姿勢不良、關節攣縮、肌肉張力異常等問題導致,比如有不少正值發育期的孩子,經常習慣性地趴在書桌上讀書,或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也就是所謂「坐沒坐相、站沒站相」,然而由於骨骼尚未發育完全,一旦長期姿勢不良或者雙腳不當的使力,就很容易形成身體傾斜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