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2的文章

腱鞘炎 - 不是只有媽媽會得の媽媽手

  再次接續上一篇的肌腱炎,除了肌肉與肌腱幫忙我們產生動作外,身體裡還有一些重要的小零件來輔助我們的動作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也就是 腱鞘 。當腱鞘發炎時,就會變成所謂的腱鞘炎。而最常聽到的就是媽媽手啦,但腱鞘究竟是甚麼?為甚麼會發炎?以下跟著我一探究竟吧~ 腱鞘是甚麼?    沒錯,人體就是比想像的還要複雜很多。甚麼肌肉肌腱筋膜,現在又來個腱鞘。在你搞混之前先來個大複習吧- 肌肉 、 肌腱 、 筋膜 。   腱鞘又稱 滑膜 ,組成與肌腱很類似。主要包覆在肌腱外面,像隧道一樣,可以將肌腱與筋膜做分隔, 減少肌腱在滑動時的摩擦力 。另外腱鞘也會 製造滑液 (類似蛋清的稠度),增加肌腱的潤滑度, 同樣漸少動作時產生的摩擦 。通常在關節處都可以發現腱鞘的存在→所以說肩膀、手臂、手、腿及腳都有腱鞘!   我們舉個手部的例子,如下圖可以看到手指關節有好幾個腱鞘,這幾個腱鞘會組成所謂的 滑輪系統 ,所以當我們手指彎曲的時候,藉由滑輪系統可以更有效率地將力量從肌肉傳遞至關節。所以也可以 把腱鞘想像成滑輪系統中的滑輪,上面有潤滑油幫助肌腱在滑輪上順暢的滑動,同時順利帶動關節產生動作 ! 甚麼原因會造成腱鞘炎?    腱鞘炎,顧名思義就是 腱鞘發炎 。通常 周邊的肌腱或肌肉傷害 都有可能影響到腱鞘,最常發生的原因為過度使用。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腱鞘與肌腱之間長期滑動下,腱鞘需要承擔更多的摩擦力, 因此腱鞘會開始變厚或是增加滑液,此時 就可能壓迫到周邊的組織產生發炎 。像是全職媽媽,長時間抱小孩、打掃等需要用到手腕或大拇指的動作就容易出現腱鞘炎,俗稱 媽媽手 (全名為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別忘了腱鞘片及全身關節,不是只有手會出現喔!   除了上述的原因外,以下整理所有可能造成腱鞘炎的原因: * 重複性的活動 :音樂家、運動 員、上班族  (打字)、牙醫等等 * 突然的扭傷或拉傷影響到腱鞘 * 其他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 全身性硬化症、糖尿病、痛風、淋病。(這些疾病較容易影響到關節而提高腱鞘炎的發生) 症狀   在症狀的部分,可以從幾個重點下手。首先,發炎的症狀不用多說,就是紅腫熱痛。再來腱鞘的位置多在關節附近, 因此症狀多會出現在關節周圍 。再來可以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或是有無上述的疾病來判斷自己是不是腱鞘炎。   以下簡單描述常見的症狀: * 關節或腱鞘處腫脹 :腱鞘處可能會形成一

原來小時候不一樣?─關於兒童脊椎發展

我們知道「脊椎」對於維持姿勢與完成動作等都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寶寶們呢?畢竟,他們只是剛剛開始發展的小人類,如果他們還不能坐起來或站起來,那麼脊椎對他們來說究竟有什麼作用?咦?脊椎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至成熟的呢? 簡單來說,完全發育的成人脊椎看起來像一個細長的「S形」,而這種形狀的發展是 分階段進行 的喔!不知道大家印象中的寶寶是不是像小球一樣縮成一團,這意味著嬰兒實際上出生時就有一條「C形」曲線呢!也就是說,其餘的脊椎曲線是隨著孩子的骨骼結構開始適應重力而慢慢發展,這就是為什麼 適當的活動、運動經歷,對孩子的脊椎發育如此重要 。 接下來,就讓我們更多地瞭解這段嬰兒脊椎發展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 第一階段 嬰兒發展的第一個主要曲線是胸椎後凸。 這條曲線的發生是在子宮內,也就是從 胎兒到出生 ,是讓新生兒呈現C字形的原因。此外, 出生後到3個月 ,同樣也會保持C字形的脊椎排列,而正是這個胎兒位置幫助嬰兒在這個階段保持正確的骨骼排列,而適當的脊椎排列有助於 確保嬰兒呼吸、換氣順暢 ,及 正確消化食物 ,另外也可以 避免對脊柱和臀部施加太大壓力 ,並 讓身體更好地調節溫度 。 圖片來源: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 第二階段 緊接著形成的另一條主要曲線是頸椎前凸。 這種曲線隨著嬰兒的頸部肌肉變得更強壯、逐漸能夠 抬起自己的頭 來抵抗重力而發展,在這個階段, 俯臥時間(肚肚時間) 會鼓勵寶寶在抗重力的情況下抬起脖子,幫助形成上部脊椎的適當弧度。(延伸閱讀: 寶寶搖頭晃腦很可愛...其實有風險!? ) 圖片來源: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 第三階段 脊椎的下半部─腰椎前凸,在6-12個月大的時候開始逐漸發育,這個階段的孩子們開始肚子貼地爬行或離地爬行,不僅是 軀幹穩定肌群逐漸發展的時期 ,在此期間讓寶寶四處移動對於他們 發展負責支撐功能的肌肉 也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 第四階段 當孩子在走路時開始能夠支撐自己、保持直立時,發育的最後階段已經到來。這個最後的里程碑通常發生在12-18個月之間,在這個階段,可以適時鼓勵寶寶走走路,以挑戰並加強他們的軀幹、脊椎穩定性。 圖片來源: https://www.freep

手指酸麻無力是因為周邊神經損傷?(解剖篇)

         手指酸麻的經驗應該很多人都有過,相信大家都曾經在學校睡午覺的時候,起來發現手或腳麻到完全沒有辦法活動,但每個人酸麻程度不同,持續時間長、短不一,有些會無力有些則無。末梢酸麻這個你一生當中一定會遇到的病症,難道你不來了解一下嗎?!         在了解周邊神經損傷這個病症之前,我們必須要先釐清一下,什麼是周邊神經?它和我們之前所說的中樞神經有什麼不一樣?它的功能又是什麼?為什麼受傷程度差異性有這麼大? 中樞神經、周邊神經?傻傻分不清楚…         中樞神經如上圖所示,主要是 由 腦跟脊髓 組成 , 包含上行和下行路徑 ,上行路徑多為感覺傳遞進入大腦的路徑,下行路徑主要傳遞由大腦發出的訊號至動作受器,例如肌肉或是內臟平滑肌。腦部主要整合由周邊收集而來的神經訊息,進行 訊息統整 ,透過不同的神經路徑使不同腦區接受刺激,並將訊息下傳至該反應的區域。         周邊神經負責聯絡感覺接收器、中樞神經系統及動作受器之間的神經訊息 ,可依功能分為 傳入系統、傳出系統。 傳入主要與感覺神經系統相關,傳出的話則分為體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交感、副交感神經),12對腦神經、31對脊神經及各種感覺接受器、動作受器都是屬於周邊神經的一環。 神經的組成是什麼?我們來簡介一下        一個神經元包含 細胞本體及細胞突起 ,突起的部分又 可以細分為樹突及軸突 ,樹突之所以叫樹突就是因為他的形狀很像樹枝,透過眾多小分支可以增加神經接觸面積去接受更多神經訊號。         軸突的像大樹的樹幹只有一條,長度不等,通常會被許旺細胞形成的 髓鞘包覆,可藉此增加訊息傳遞的速度 。一條完整的神經是有非常非常多的神經元所組成,神經的最外圍包裹著 神經外模 ,中間是一束一束由 神經束膜 束起的神經,神經束膜的內側是由許多 神經內膜 構成,每層膜內都包含了滿滿的血管分支,來提供神經養分。         可以把 感覺、動作的訊號想像成一種電流 ,這種電流會透過神經元傳遞,當你今天碰觸到了尖銳的東西,會先透過周邊神經傳遞尖刺感的訊號,經過感覺神經系統傳到脊髓,再往上傳到腦部進行統整,大腦意識到你接觸到了尖銳物品會有危險會痛,所以就會傳遞一個動作神經刺激要你把手指抽離尖銳物,此為一個簡單的神經傳遞過程。 周邊神經為什麼會受傷?損傷的分級如何?        神經的受傷可分為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