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孩子軟綿綿像麻糬?一起戰勝低張力吧!

  針對低張力的孩子,我們究竟能給予什麼協助呢?總是軟綿綿的不只會有姿勢上的偏差,久而久之甚至會產生人際社交或是情緒上的問題呢! ( 延伸閱讀: 我的孩子為什麼懶洋洋?低張力是什麼? ) 為了讓孩子不要延伸出姿勢不良及其他的問題,身為聰明的家長,我們還能給寶貝什麼幫助? 這回就讓小編跟大家分享幾個強化小麻糬們的方法囉! 針對寶寶們⋯ 對於嬰兒來說,我們可以增加與寶寶玩耍的時間,以增加其活動量: 「 肚肚時間 」(tummy time)是相當重要的,簡單來說,就是讓寶寶清醒的時候用小肚肚趴在床上或毯子,並鼓勵寶寶抬頭或挺起上半身,這個動作可以讓寶寶練習到相當多的肌群及支撐能力,對於頭頸部控制也有所幫助(延伸閱讀: 寶寶搖頭晃腦很可愛...其實有風險!? )。而根據研究建議,對於新生兒來說每次的肚肚時間也不需要太長,可以從 每次3~5分鐘開始 ,等寶寶逐漸習慣再慢慢增加時間,直到寶寶學會翻身,可以翻滾轉換姿勢自如 圖片來源: https://www.freepik.com/ 根據寶寶的 發展里程 (延伸閱讀: 真的是大隻雞慢啼嗎? - 認識孩子的發展里程碑 ) ,讓寶寶在不同姿勢往各個方向觸及玩具,例如側坐臥、趴姿等 一旦寶寶學會爬行,也可以讓孩子爬行在不同高低起伏的平面,增加路徑的困難度,像是要橫越枕頭棉被山等等,也可以讓寶寶嘗爬在階梯上 圖片來源: 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 而寶寶逐漸學會直立行走,可以讓孩子走在不同的平面或是手拿有些重量的玩具行走,練習蹲下站起也是不錯的肌力訓練方式喔 當然,當寶寶有低張傾向時,要完成這些活動會有些吃力,甚至會有哭鬧的情形,這邊要先提醒各位家長們,若聽到寶寶哭鬧就立刻結束練習或不練習是不對的喔!我們可以先評估一下寶寶的狀況,若真的有身體上的不適,如溢奶,確實可以立即休息,但若只是覺得有些累的哭鬧,不妨再讓寶寶撐一下,每次都多練習一點點,並給予鼓勵,寶寶才能漸漸建立起肌力喔!看著心頭肉哭泣的捨不得稍微收斂一些,換來的會是孩子更加強而有力的未來! 對於學會走路逐漸成長的寶貝們⋯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對於不同動作的需求也會增加,此時強化核心軀幹的肌力與穩定、加強四肢肌力肌耐力等,也就更加重要。 模仿動物的行走方式,像是熊爬、鴨子走路等 推或拉重物,比如行李箱內可以裝有較重的物品 執行球類活動練習,如上

帕運會鬥士 - 脊髓損傷後的人生(下)

對於脊髓損傷不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完全性的脊髓損傷是可能半身癱瘓一輩子的,既然都已經確定會半身不遂,為什麼還要物理治療介入?根據統計結果,脊髓損傷多好發於年輕族群,如果今天一位20多歲的女性脊髓損傷後下肢癱瘓,難道她剩下的路不該有人教她怎麼過嗎?這就是物理治療師做的事,指導動作策略、提供訓練原則並預防併發症發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物理治療與脊髓損傷擦出的火花吧! 脊髓損傷的預後,不同節數有所不同         不同節數造成的傷害程度各不相同,這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裡有提到(文章回顧: 帕運會鬥士 - 脊髓損傷後的人生(中) )這邊針對脊髓完全損傷中,受傷節數以下完全無功能的人進行討論,先了解預後大概能達到何種程度的恢復,才能了解後續訓練該如何制定。         首先以頸椎損傷來說,頸椎第四節以上的損傷,不僅會 影響四肢肌力造成四肢癱瘓,對於軀幹肌力及呼吸肌力也會影響 ,因此預後活動能力通常以 電動高背輪椅 代步(忘記輪椅?傳送門: 電動輪椅你要知道的五件事 與 輪椅解剖學-我說那個滾落去的輪子啊 ),且有些需結合呼吸器使用輔助氧氣才能達到外出的需求,頸椎第五、六節損傷的病人,在上肢的部分可以進行一些操作,但動作很有限,可能僅限於肩膀的外展或是手腕伸直動作,因此使用輪椅可能需要在輪子上做一些突起物協助病人推動(如圖)。 (圖中為模擬用手腕伸直方式操作輪子)        胸椎第一到六節損傷可能仍需輪椅代步,但不必用到電動輪椅,可改以 手動輪椅 為主,胸椎節段損傷的病人們,在行走功能上可能無法達到長距離的行走或行走在社區中,這類的癱瘓通常在行走上需要 膝-踝-足支架 (如圖)支撐下肢及部分軀幹力量才能站立行走,而腰椎損傷節段的損傷越下節的行走能力越好,反之第一、二節通常仍需支架輔助才能行走,三到五節的腰椎損傷則可以在 短腿支架 的輔助下即可行走囉! 膝踝足支架:圖片來源: https://m.iyp.com.tw/0222775716/ 物理治療的動作策略與原則         由於在脊髓損傷中有多數肌肉的功能是無法完全恢復,因為在訓練上的原則及策略參考O’Sullivan等學者所著《Physical Rehabilitation》中提到的幾大項為主 功能重建: 針對不完全損傷的病人,我們應該要極力恢復及重建他正常的功能,對於損傷的組織 進行 肌力訓練或重塑 (r

肩膀一動就很痛?五十肩也還是可以動

當一般民眾有關於動作疼痛的問題,身為物理治療的專業我們都會希望 實際的去醫療院所就診 ,而不是自己吃個止痛藥、扭一扭動一動就不管了,藉由復健醫學相關專業的評估,以及後續物理治療的執行,才會是比較安心有效的方法。 但像上禮拜柯夢波丹編為我們介紹的 手舉不起來都是五十肩害的? 很多中年人會碰到的五十肩,它可能就 屬於無法短期快速緩解的疼痛問題 ,很多患者復健、吃藥、打針都一起來,只差沒有開刀處理,但進步的幅度顯然有限,這時難道就能等待最後的萬能藥: 時間,來帶走一切嗎? 事實上我們還是有許多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簡單自我活動的方式,針對每個人狀況不同或許不一定會有神奇改善效果,但我們在看待身體問題時非常注重的就是不能因為痛而就完全固定不動,反而要去找到該如何舒服的動去維持或改善疼痛問題,避免不活動而造成循環下降、組織退化,那反而會延緩恢復的時間。 疼痛時自我活動大原則:不要對抗疼痛、順著身體走 很多五十肩的患者,因為長時間疼痛的關係,就想要自己做一些活動或伸展來緩解,但卻也同時認為, 伸展、活動、按摩要有「痛」的感覺才有對症下藥 ,雖然當下痛完後好像沒這麼痛了,殊不知太過於刺激,反而讓已經在受傷發炎的肩膀,症狀更加地猛烈,可能在隔天就會更加的疼痛不適。 所以在自行活動時就要特別注意, 以「不痛」為原則 ,往不痛的動作方向、範圍角度內作活動,才能在享有活動帶來的正面效益下,不去刺激發炎受傷的組織部位。 肩膀發炎該怎麼動? 當我們說一個關節在發炎時,通常只要角度到接近該方向的極限,譬如說向前抬手、肩膀往內轉...就會有 角度受限或是劇烈疼痛 。這時我們除了避免大範圍移動到發炎的關節,也可以增加鄰近關節的活動,讓整體的循環與連結更順暢,有助於發炎部位的修復。 1. 好手幫壞手動一動 每次動到肩膀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沒關係我們可以 召喚健康的另一邊來幫助我們受傷的一邊來動一動 ~ 1. 首先我們用健康側的手輕輕握住疼痛手的上臂,疼痛手保持放鬆垂落 2. 可以先測試看看,輕握皮膚往兩邊輕輕地轉一轉,通常會有一邊比較容易鬆動,有一邊比較緊繃難以活動 3. 找到比較輕鬆的一邊 ,用健康手持續向輕鬆一邊做來回轉動,同時疼痛手也跟著一起轉動,所以不一定是往外或往內轉哦!找到輕鬆不會痛的方向為原則! 除了一開始手垂落身體旁邊,也可以試試在不同抬高的角度下練習哦! 切記: 活動時不要引發疼痛,緊

手舉不起來都是五十肩害的?

  在骨科物理治療中,最大宗的病人莫過於五十肩了。相信對大家來說也是耳熟能詳的疾病,不過你知道其實有很多疾病都可能造成手舉不起來嗎?而多數人卻一聽到手舉不高就怪罪於五十肩,它可能沒有你想像中的如此簡單喔!讓我們繼續進入五十肩的世界吧~ 五十肩怎麼定義?   五十肩又稱為 冰凍肩 ,專業一點稱做 沾黏性肩關節囊炎 ,顧名思義是指" 關節囊 "的發炎。我們的肩關節主要由肱骨、肩胛骨與鎖骨組成,在肱骨與肩胛骨連接的位置就像一顆球(肱骨頭)包覆在凹槽(肩胛骨)裡,而這個連接處又稱為 球窩關節 , 關節囊則是包覆這個球窩關節非常強壯的結締組織,幫助我們的肩關節穩定 !   那何時會出現發炎?目前發生的原因尚未明確,但如果你本身有一些系統性疾病(ex: 糖尿病)或是因特定原因導致肩膀長期無法活動,這些相對容易讓你的關節囊產生發炎,關節囊組織就會變厚變硬, 類似膠水把肩關節整個黏住(關節沾黏) ,導致活動受限。   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確判定五十肩,五十肩的病程大約會分為3階段, 持續1-3年左右 ,而部分診斷為五十肩的患者其實只是單純的肌腱發炎或肌肉拉傷造成的手舉不起來,因此在判斷上通常會觀察一陣子, 確定患者有出現類似的病程才能真正下定論 ,進而針對不同的階段做適當治療, 所以別再以為手舉不高就是五十肩囉 ! 左邊為正常的肩關節囊,右邊為發炎的肩關節囊。 圖片來源: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rozen_shoulder.jpg 有哪些症狀?   五十肩的進程 非常緩慢 ,症狀也因此拖比較久,常見的症狀有疼痛(晚上痛醒)、手舉不高、無法扣內衣、肩膀周圍的肌肉疼痛,通常只有單邊的肩膀出現,有時候單邊復原後換另一邊肩膀出現症狀。 1。漸凍期 :肩膀開始出現疼痛、尤其 晚上會痛到睡不著 、活動漸漸受限,症狀會持續6-9個月。 2。冰凍期 :疼痛開始緩解,但肩膀 僵硬的程度越來越嚴重 ,無法使用手臂,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此期可能持續4-12個月。 3。解凍期 :疼痛與肩膀的活動漸漸恢復, 逐漸回復正常生活 ,此期持續6個月到12月。 哪些人容易會有? 1。大於40歲,常發生於 女性 。 2。肩膀長期固定或活動減少。(例:旋轉肌群受傷、手骨折、 中風 、手術後) 3。其他疾病: 糖尿病 、甲狀腺亢進/低下、心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症。 如何

寶寶搖頭晃腦很可愛...其實有風險!?

寶寶在肌肉力量發展尚未成熟的時候,全身軟綿綿的、偶爾搖頭晃腦的,是不是很可愛呢?但隨著年紀的增長,肌肉力量增加,寶寶維持姿勢的能力也會逐漸進步,像是在趴姿的時候,寶寶有沒有能力抬起頭來探索周遭,就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呢! ( 延伸閱讀: 真的是大隻雞慢啼嗎? - 認識孩子的發展里程碑 ) 然而,有些孩子可能發展的較慢一些,或是有肌張力較低的情形( 延伸閱讀: 我的孩子為什麼懶洋洋?低張力是什麼? )等等, 「頭頸部控制」的能力相對沒那麼好,便沒辦法直挺挺地支撐住頭部的重量,不只趴姿時沒辦法維持抬頭的動作、時不時就會親吻地面,即使寶寶年紀越來越大,在抱著寶寶時,卻仍然需要協助支撐頭頸部 ( 延伸閱讀: 你抱對了嗎?寶寶應該怎麼抱 )。這樣脖子搖搖晃晃的狀況,是否讓您也開始擔心寶寶是不是會受傷呢? 這就繼續看下去 ,本文將會針對「頭頸部控制能力」進一步討論… 「頭頸部控制能力」是在控制什麼? 簡單來說,孩子 維持頭頸部穩定、不要搖頭晃腦的能力 ,就是頭頸部控制。頭頸部控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算是 動作發展的基石之一 喔! 而且頭頸部穩定對於孩子的餵食與語言發展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此外,頭頸部控制能力大致上會在6個月時發展成熟,而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仍會有些許不同,但若覺得寶寶慢得有點多,還是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評估與協助喔! 圖片來源: https://www.freepik.com/ 說到這邊,別忘了寶寶剛出生時確實脖子的力氣不足以撐起重重的頭,所以給予寶寶頭頸部的支撐是很重要的喔! 頭頸部控制與動作發展 頭頸部控制的能力對於移行的發展相當重要! 當寶寶有能力維持頸部穩定,整個肩頸、背部等肌肉力量逐漸增加,寶寶才有能力雙手支撐地面、推進,完成爬行的動作,且脖子有力氣能抬頭,孩子也才有機會環顧四周,增加視覺的刺激,而有足夠的視覺輸入又會更加強化頸部力量的發展,如此一來在頭頸部穩定與視覺輸入的相輔相成下,也更能讓孩子練習整合感覺輸入與動作輸出,以利完成之後的身體活動。 圖片來源: https://www.freepik.com/ 此外,頭部控制與伸手拿玩具的能力有關,當嬰兒開始伸手去拿玩具、對周遭感到好奇時,也更能促使孩子發展移行的動作,如爬行。 那麼若孩子沒辦法維持抬頭的姿勢,便會讓孩子較難以發展出爬行的動作,仔細想想,若孩子的小臉蛋都只能放在地板上,不但看不到周遭的玩具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