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骨骼」標籤的文章

開完刀就沒事了?骨折後の物理治療

   骨折 -絕對是人人懼怕的傷害前幾名,簡單來說就是骨頭斷裂,但你知道骨折還有不同種類嗎?根據不同部位、嚴重程度都會影響恢復的速度唷!相信不少人聽過骨科醫生會說開完刀回去休息就可以了,但真的是如此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囉! 骨折類型 骨折大多發生在強烈的撞擊下,像是跌倒或是意外衝撞。根據斷裂的位置及裂痕方向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根據外觀分類: 1. 閉鎖性骨折 :骨頭未刺出皮膚,皮膚是完整的。 2.開放性骨折 :破裂的骨頭有一端刺出皮膚,容易有感染風險。 根據裂痕&受傷原因分類: 1.橫向骨折 :垂直骨頭方向的裂痕。 2.螺旋型骨折 :受到扭轉的外力,造成螺旋線的裂痕。 3.粉碎性骨折 :因嚴重外力造成骨裂的位置形成許多小碎片。 4.壓迫性骨折 :受到垂直壓力造成其中一個斷骨崁入另一個斷骨。 5.不完全骨折 :骨頭只有單邊裂縫,未全斷。 6.斜向骨折 :與骨頭成一個斜角方向的裂痕。 7.扯裂性骨折 :受到肌肉或肌腱拉扯造成的骨折(斷骨的位置通常還連接著肌腱或韌帶) 8.關節內骨折 :骨折處延伸到關節的地方,通常傷到軟骨。 9.疲勞性骨折 :通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因為重複性壓力造成的骨折。 圖片來源: Google 症狀   骨折後的症狀也會隨著患者的受傷部位、嚴重程度、年齡及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以下則簡單列出通常會有的症狀: 1.疼痛 2.腫脹 3.瘀血 4.外觀曲折 :骨頭變形影響外觀。 5.受傷處周圍肌肉痙攣 6.受傷的地方無法承重及移動 7.如果是開放性骨折,可能會有出血 。 **提醒各位,骨折的當下鐵定非常不舒服,如果懷疑是骨折, 切記不要移動到受傷部位 !如果附近有可以幫忙固定的物品可以先固定起來,再等專業的醫療人員前來協助~ 甚麼情況下容易骨折呢? 1.骨頭脆弱 :骨質疏鬆、養分不足、骨頭受到感染或腫瘤導致骨頭相對脆弱。 2.發生衝擊性的意外 :跌倒、車禍、撞擊。 3.重複性的壓力或扭力 :也就是上述所說的 疲勞性骨折 ,像是運動員長期需要執行某些特定動作,就要特別注意。 4.曾經受過傷或脫位的地方 。 **如果你有以上可能的情況,就要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唷!給予骨頭適當的養分也是很重要的。 診斷&處置   到醫院之後,醫...

扁平足的迷思與真相-我有一雙大腳ㄚ?

   腳丫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到的部位,人類演化出雙腳著地,相比四足著地要有更強壯的雙腳才能足以支撐整個身體。當你雙腳不好,移動能力受到限制,想必人生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現代人最常見卻也最常被忽略的足部問題非扁平足莫屬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我們的雙腳,以及扁平足常見的迷思以及真相。 足踝構造放大鏡  我們的雙腳是個非常精密的構造,由28塊骨頭、42條肌肉去作活動與控制,還有許多細 微的神經與血管佈滿我們的雙足。足部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前足、中足與後足,三者 共同組成我們雙腳最重要的足弓。 迷人的足弓   我們的腳這這麼多塊小骨頭就像是拱橋一般靠著肌肉和韌帶支撐,在足底搭了三座小橋,分別是三個足弓:內側縱足弓、外側縱足弓、橫足弓,三者組成了腳掌的動態活動與靜止站立時的支撐,而我們常見的扁平足就是指中足部分向下向內塌陷,讓我們的內側足弓無法維持,進一步在動態活動走、跑、跳時,沒有辦法好好發揮它的功能。 走路時腳丫扮演的角色   走路雙腳在踩地的過程會經歷兩個時期,分別是腳跟著地和腳尖推蹬離地,而在這兩個時期腳丫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踩地緩衝期   當腳跟著地時,身體必須去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這時我們的足弓會下塌像海綿一樣來適應各種不同的地面以及將多餘的力量往上傳遞給身體其餘部位來吸收,避免地面的反作用力都集中在腳丫上。所以足弓塌陷都是有問題的?其實不一定哦,無法良好控制失控的足弓塌陷才是扁平足真正的問題。 離地推蹬期   當腳準備要向前跨準備離地時,我們需要藉由推蹬地面來給與向前的動力,這時原本在緩衝期塌陷的足弓就要再次撐起,讓腳丫呈現相對堅硬穩定狀態,好讓力量可以流暢不分散的讓身體向前移動。通常扁平足缺乏這種能力,造成推蹬力量無法集中,就會讓你移動得更為費力沒有效率,更有可能讓身體其他部位來代償,引發身體其它問題。這時物理治療通常會先教導個案執行縮足運動,來訓練足底長期罷工的小肌肉來初步改善這樣的狀況。 扁平足的迷思:一日扁平足,終生扁平足?   大家最常見的迷思就是覺得:啊我打從我有記憶以來就是扁平足了,那不是就沒辦法改變了嗎? 事實上扁平足主要分為兩種,結構性扁平足與功能性扁平足,結構性一般較為少見,與功能性扁平足的差異就在於當腳沒有踩地時(意...

脊椎矯具-千變萬化的身體盔甲

「老師啊,啊我這個龍骨兩年前開過刀啦~但最近痠痛的金厲害餒!」 剛出社會時許多長輩們一口流利的台語總是讓我招架不住 , 原來龍骨就是脊椎啦! 脊椎問題百百種,是復健科的常客,而且族群可能涵蓋各個年齡層,從青少年脊椎側彎到老年下背痛。當然所謂儀器治療:熱敷、電療等可以緩解症狀,但治療師的專業在於了解疼痛背後是甚麼問題造成的?我們如何幫助患者們改善疼痛?而今天主要想探討的是 矯具在這中間扮演的角色與分類 。 脊椎矯具 ( 或裝具,以下稱矯具 ) 扮演的角色 1.        限制活動 回顧文章 穩如泰山的腰 說的一點也沒錯,各個關節都應在舒適的角度下活動。而矯具限制活動可 依照不同的材質,不同的位置達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效果 。例如剛手術後以金屬材質的矯具完全固定,限制活動以免影響骨骼復原;又或非彈性布料加上彈性調整帶,提供調整性,又不失限制部分活動的效果。 2.       提供支持 核心運動漸漸普及,例如之前的文章就有提過皮拉提斯增進對脊椎核心的控制。簡單來說核心肌群能使我們腹腔中的壓力上升,達到穩定脊椎的效果。小小影片讓大家很快的了解腹內壓與核心肌群的關係。      而我們常見的 束腹 則有增加腹內壓的功能,常常看到公園中的阿公阿罵的必備輔具,也常常會在舉重選手身上看到利用腰帶來保護脊椎也是這 個原因。 3.        預防畸形 先天小兒疾病中,有許多肌耐力不足,脊椎變形風險極大,穿著脊椎矯具像是藤蔓架一樣,給他們一個正確的生長方向避免畸形。另一個舉例則是已經輕度變形者,提供支持避免變形更嚴重。 4.       矯正 最常見於青少年的脊椎側彎,因為仍在生長期,矯正是最有效的,通常脊椎定型後,就比較沒辦法矯正了,因此脊椎側彎 20~40 度 (cobb 角度 ) 的青少年盡早穿背架,仍有部分矯正效果,超過 40 度者可能就需要以手術矯正了。 cobb angle是描述脊椎側彎的方式,由上方最傾斜及下方最傾斜錐體延伸平面所得的夾角 ...

柺杖好朋友-黑暗人生的光明支柱

柺杖,曾經又稱作「扶老」 漢朝的《王杖詔書令》中記載著,年滿 70 歲的老人,朝廷都會「賜之以王杖」,王杖上面刻著班鳩的圖案,所以又稱鳩杖。老年人們拿著鳩杖,可以自由進出官府做小本生意,不用納稅,並且享有一些特權,像是侮辱拿著鳩杖的老人視同藐視皇上 … 在歐洲柺杖是權力的象徵,前身就是由權杖發展而來, 17 世紀開始漸漸的變成流行、時尚、紳士的必備配件 … 時間跳到 21 世紀,柺杖是隨處可見的步行輔具,主要 功能不外乎 協助承重 與 協助平衡 , 意義上少了一點權力,但增加很多生活的安全性。今天就來介紹常見的步行輔具! 甚麼狀況,在甚麼時間,適合甚麼樣的步行輔具呢? 步行輔具的適用對象 1.   站姿平衡不佳 2.   下肢穩定度較差 3.   下肢肌耐力不足,無法承受全部體重,步行效率不佳者 4.   須分擔體重來減少疼痛或疾病惡化 我常常在路上看到有人拿著各式各樣的拐杖,是有什麼差逆? 每種不同拐杖都有優劣以及其特色,應要依照個案的能力與需求不同給予不同的步行輔具哦!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各種不同的柺杖吧! 單柺     又稱單點柺,單點與地面接觸,主要功能為 協助平衡 ,協助承重能力較弱    ( 體重的 25% 以下 ) ,所以適用對象 大多可以放手走,只是需要稍微扶一下協助平衡。 若是為了特定需求,像是爬山的登山杖、滑雪的雪杖,這些設計上就會與一般老人家用的不一樣,像是底部不一定有防滑膠頭、手握高度不同,且可能是單側或雙側的單點柺,同樣也是以維持平衡為主要目的。 四腳柺     俗稱中風柺,適合單側偏癱患者使用,握於健側,與單柺最大的差別就是一隻腳變四隻腳囉!想當然穩定度與承重能力也大幅提升,四隻腳距離 越寬 ( 支持底面積越大 ) 越穩, 會因為材質而影響堅固程度及輕巧度 。 不鏽鋼→較重但耐用              鋁合金→輕巧但不耐用 那柺杖的高度是不是我用起來順手就可以呢?     調整高度也是一門學問,以下提供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