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9的文章

治療室有嬰兒在哭,小孩也要做復健?

      我想,這個問題是大部分治療室的「大人」心裡的 OS ,「 奇怪,怎麼會有小孩在哭? 」、「 欸欸 老師,小孩也要做復健喔? 」、「 那個小孩有問題嗎? 」,我們在一開始的文章 ( 延伸閱讀: 你何時需要物理治療 ) 就有跟大家提到小兒物理治療也是復健的一部分,所以復健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對象也絕對不是只有大人,那麼,這些小孩,究竟是什麼原因前來接受復健治療呢?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 遲緩兒 」這個名詞,這個遲緩指的是什麼?正常來說, 小孩隨著年齡的成長,會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包含: 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人際和自我照顧 ,而依據不同的年齡,有所謂的發展里程碑,若發現小孩的能力沒有依循著里程碑,明顯落後於同年齡的小朋友,那麼極有可能是發展遲緩。舉例來說,我們常說七坐八爬九發牙,指的就是小孩大約七個月大的時候會自己坐,八個月大的時候會爬行,若是小孩一歲了還不會爬,那麼家長應該要有所警覺,小孩的發展可能有遲緩現象。 (圖片來源:google) 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很多,無論是先天的疾病、神經生理問題、肌肉損傷,或是後天的心理、社會、環境,都有可能導致發展遲緩,甚至有些是原因不明的,比較常見的就是早產兒、腦部發育異常(例如:腦性麻痺)、染色體異常(例如:唐氏症),以及心理社會環境因素(虐待)…等等因素。 發展遲緩會怎麼樣?        一般來說,若是特殊疾病的小孩,例如上述提到的腦性麻痺或唐氏症,會因為疾病本身而造成肢體障礙,進而在動作、認知等等方面都有遲緩,這樣的小孩在接受復健或特教老師訓練之後,還是可以自己完成一些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顧功能,當然同樣特殊疾病的小孩,還是有之間的差異, 需要透過專業團隊的詳細評估及 長期的復健 介入 ,才能確定未來小孩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    若是一般的孩童,有些可能在早期介入後就可以追上同年齡的小孩,或者稍微多一些環境的刺激、家庭教養方式改變等等就可以看到小孩的進步。舉例來說,若父母較疼愛小孩,可能會常常讓小孩坐嬰兒車或是抱著逛百貨公司,減少了小孩走路的機會,自然而然小孩的下肢肌耐力可能相對會比較弱,會走樓梯或是會雙腳跳的時間就會延後,若改變方式,從日常生活中開始訓練小孩自己走路的時間變多,小孩的下

老人家也喜歡溜滑梯? 令人頭痛的坐姿前滑

   坐姿是現代人最常出現的功能性姿勢 。當你連坐都坐不穩的情況下,大多數的功能性訓練是無法執行的!    假如你現在正是坐在椅子上,可以稍微檢查一下自己的坐姿:背要貼椅背,腰部自然微前凸,骨盆不旋轉或傾斜,大腿與椅面接觸,膝關節約 90~100 度,椅背椅面角約 100 度左右,若有扶手肘關節稍微維持大於 90~110 度…   哇~叫我們維持這個坐姿 3 小時,保證不到 10 分鐘就想翹二郎腿,或想放鬆往後躺之類的偷懶動作,相信很多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們,現在的坐姿也是整個癱在沙發、椅子或是床上吧 … 沒關係,因為我打這篇也是癱在椅子上打?! 不不不 ... 超級有關係!我們一起加油,維持好坐姿,很多痠痛就會漸漸地離我們而去!   輪椅不管是在推行、結構和控制,全部都跟力學有關,今天 RJ 想跟大家一起思考,在輪椅上最常遇到的坐姿問題 ( 當然一般椅子也常見 ) 骨盆前滑 一、 骨盆前滑的原因 骨盆變形 * 在坐姿擺位裡面,骨盆連接著軀幹與下肢,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點,若骨盆歪了,上下絕對會是不可能正的! * 骨盆後傾 ,容易導致坐姿前滑最主要的原因,我們看看下面的力圖分析: ​ ​ 軀幹肌耐力與動作控制不佳    由上一點可見,當軀幹控制能力不足,胸椎向後凸,作出了一個駝背的姿勢,腰椎自然的凹陷消失,骨盆自然而然就後傾,導致前滑。一般來說這是一個放鬆的姿勢,因為肌肉不用出太大的力,而是由我們的後縱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等小結構去支撐,長期下來容易造成過度拉扯,椎間盤突出等問題。 輪椅規格不符   當 腳踏板過低 ,輪椅使用者的腳無法在正確姿勢下踩到時,會將骨盆前滑避免腳懸空。 另一種則是 在不適合的狀況下使用仰躺型輪椅 ,因身體旋轉中心為髖關節,輪椅旋轉中心為骨架,並非同一個點,來回使用功能後,因角度差導致骨盆無法回復原位。 二、 骨盆前滑的後果 關節變形    骨盆若長期維持後傾,豎脊肌就長期被延展,腹肌長時間沒有收縮,造成無力退化,長期未活動的關節開始攣縮,最終 固定後傾變形 ,而牽連軀幹及下肢,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物理治療概念就再次出現了。 剪力、摩擦力、壓力    骨盆後傾後,若坐骨頭向前滑,皮膚與輪椅面沒有

前十字韌帶及膝關節傷害-自我檢測和預防

   看這篇之前,記得回去複習一下前十字韌帶的功能與受傷風險唷!( ~點我複習~ )   解了可能造成受傷的原因後,我們來談談平常可以做什麼來保護我們的膝蓋。首先上一篇有提到,我們能加強 肌肉之間的協調與控制 去提高保護力。另一點則是注意在 動作時的姿勢 來降低關節之間產生的拉扯力。以下將針對這兩點告訴大家簡單的檢測及訓練方式~ 自我小檢測 (圖片來源: Google)   受傷的當下大多發生在跳躍落地或是急停變向等等,其中的共通點在於大腿與小腿之間產生了扭轉及位移。尤其是 膝外翻 時常會伴隨著骨頭之間的旋轉。因此以下介紹兩種方式看看自己是否有一樣的問題~    方法一 跳躍測試   找一個一到兩階高的階梯並以平常跳躍的方式從階梯上跳下來,如果前面有鏡子的話,可以觀察自己在降落的那一刻是不是有出現膝外翻的狀況。也就是 比較兩腳膝蓋間的距離是否小於腳踝間的距離 。若沒有鏡子,可以找朋友們一起互相檢測喔! 方法二  單腳深蹲      一樣找一面鏡子或朋友,在鏡子前雙手抱胸(方便觀察整個軀幹的姿勢)同時做單腳下蹲,在蹲的過程中,觀察自己是否出現膝外翻。另一種方式則是在下蹲的過程, 視線由上往下去看自己的腳拇指 🡪 如果看不到自己的拇指,代表膝蓋太過往內,出現膝外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骨盆及軀幹的姿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當你身體某一部位出現不平衡,連帶會影響到周邊的關節!所以在蹲的過程,不妨注意一下 骨盆是否歪斜 或是 身體有無倒向某側 。 預防受傷的運動訓練      訓練方式百百種,針對不同問題或是不同運動項目也都有個別的訓練方針。但主要的原則大致相同。 神經肌肉訓練 :增強在不同方向動作的穩定度及控制力 平衡訓練 :增加本體感覺 核心訓練 :增加軀幹的穩定度及平衡力量的傳遞 肌力訓練: 尤其在 臀肌 及 腿後肌 的加強 柔軟度 :恢復肌肉的彈性度,使肌肉發揮至最佳狀態   根據上述的原則執行,基本上對於整個下肢關節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喔!接著提供幾種動作及劑量給大家參考,可以當作平常運動前的暖身或是做為訓練的一部份。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或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一定要詢問專業人員喔! (圖片來源: Google) 參考文獻 "T

物理治療師教你簡單認識十大死因之一的腦中風

  腦血管疾病為我國十大死因之一,也是造成存活者肢體功能有障礙的主因。小編當年在醫院實習時,每天在神經物理治療室都有源源不絕的腦中風病人(現在工作了也是哈哈),甚至自己&身邊朋友的長輩也有發生腦中風,心裡不禁納悶到底為什麼這麼多腦中風的病人,究竟造成腦中風的原因是什麼呢?   腦中風的專業說法為 腦血管事件 (英文為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簡稱 CVA ),簡單說就是腦部的血管發生問題,主要分成兩種類型:缺血性及出血性。 缺血性中風 :   佔腦中風7-8成的比率,也就是說中風病人大部分都是缺血性這種類型,大家可把腦血管想成馬路,缺血性就像下班尖峰時段塞車一樣,車過不去,而發生在腦部就是血管塞車,血過不去,腦部的供血不足,自然會造成腦部組織的傷害。   我們看一下圖片中放大的腦血管,中間有血栓卡在血管中,這會導致血流產生塞車的狀況,血流將會無法順利通行。 出血性中風 :           佔腦中風2-3成的比率,大家可把腦血管想成水管,若水管破裂時,水會流出水管之外,那麼腦血管在腦中破裂時,血也會直接流出來進入腦部組織,並形成血腫去產生壓迫,導致腦組織的傷害。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從圖片中看出,因腦血管破裂,血管中的血液流出血管外,那些血液就會直接進入我們的腦部組織,產生影響。 那麼造成腦中風(腦血管出問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呢?           較常見的危險因子主要跟 個人的身體狀況 以及 生活習慣 有關。   個人身體狀況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高血脂、糖尿病;   生活習慣包括:缺乏身體活動、飲食不健康、抽菸、酗酒、熬夜、藥物濫用。        以上的因素都可能讓我們的血管壁變厚使得血液通行空間變小,或是血管硬化讓血管彈性變差而增高血壓,進而造成腦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或腦血管因脆弱而破裂(出血性中風)。然而,造成腦中風的機轉不只上述說的那些,只是整理一些比較常見且用較能讓大家理解的方式說明。 感覺中風都是老人家才會發生的,我這麼年輕應該不用特別注意吧?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的飲食及生活型態相較於過去有很大的改變,造成這些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都潛藏在國人的身體裡,而這些疾病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現在也越來越多年輕人有這些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