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長期照護」標籤的文章

人生必修課-動作學習的實戰指南

上次我們討論過關於動作學習的一些觀念,這次我們將延續上次所提,實際討論如何好好學習一個動作。還沒看過上集的趕快動動手指: 延伸閱讀: 人生的必修課- 關於動作學習的基礎觀念 過往我們提到學習時,都認為除了先天資質的差異,「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負苦心人」、「滴水能穿石」等等都在告訴我們最主要還是要不斷的努力,但其實你要 努力的方向與方法更為重要 , 練習不能讓你有好表現,好的練習才會成就好的表現 。 學習與表現 在開始練習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到,我們 無法真正測試一個人是否學習完成某一件事 ,而只能藉由 當事人當下的「表現」來推測他的「能力」 ,來看個案的學習狀況。 怎麼練也是門學問?有效率學習的注意事項 練習時間越長越好? 傳統學習的觀念,時常建立在「多練多好」、「表現不好一定是練不夠多」等概念上,但慢慢的我們了解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尤其在動作學習這一部分非常要求練習時的專注力以及動作的品質。 所以在比較耗費體力的練習,像是 高強度運動 、 中風患者爬樓梯 等等,練習時要有適當休息,保持體力才能讓練習效果事半功倍。而相對的,在一些體力消耗較低的動作學習裡,像是 平衡訓練 、一些 動作技巧 的練習,只要學習者能保持專注,那較長的時間地反覆練習可以幫助動作模式的建立,學習效果會比較好哦! 複雜動作分開練- 分解動作練習 有在學音樂的朋友就了解,一定會遇到一首曲子總有 一些段落特別難 ,這時候一定會反覆練習那一小段,熟了之後再串聯起整首曲子。而我們遇到很複雜的動作時也可以比照辦理,像是中風後的患者要重新練習從躺在床上到站起來,而這動作包含了翻身、側躺到坐、坐到站,這時我們針對 個案動作執行較差的部分挑出來加強練習 ,最後再合起來練習一個完整的躺到站,就可以達到最好的動作學習效果。 延伸閱讀: 中風後的人森-需要重新學習的功能性動作 適時轉換練習項目、調整目標參數 在學習全新的動作時,可能會因為 反覆練習 或 挫折感爆棚 ,而大大降低學習的效果。例如一個籃球新手剛開始練習投籃時,一定都投不太進,這時我們可以先 換個練習動作 像是上籃,或是 調整練習目標的參數 ,像站近一點或是不同角度的練習,可以在大腦中建立更好的動作模式哦! 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心像練習 有時候想要...

照顧者不該出現的職業傷害- 轉移位的秘技

        你知道嗎?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與照顧人員,往往都不是「健康的」在照顧病患,時常會因為工作需要,像是幫病患翻身、轉移位以及一些照護行為,對自己身體的肌肉、骨骼、關節都是不小的負擔。   民國95年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做了一份關於看護人員肌肉骨骼傷害研究,390位醫院看護人員, 79.6%有肌肉骨骼不適的反應 ,其中58.3%在擔任看護前無類似症狀。民國105年中山醫學職安系碩論,再次針對另外190位機構照顧服務員進行問卷調查,數字與95年差距不大。其中下背腰部、肩部、頸部比例最高。為什麼會這樣? A:轉移位! →顧名思義,就是 從一個姿勢轉到另一個姿勢,從一個位置轉到另一個位 置 。 聽起來很簡單,但兩篇問卷中主訴最費力的動作就是協助個案在 床與輪椅間的轉移位 。 首先,我們要先釐清,轉移位沒有一個絕對的方式,只要 過程安全 ,甚麼方式都好,所謂的安全, 不只是個案,同時也必須顧及照顧者 。   照顧者們最常見 下背痛 ,原因種種,很多都是椎間盤突出、施力不當肌肉拉傷,或是小韌帶發炎等等。回去看看之前介紹的椎間盤突出的風險因子,你會發現, 抬舉病人就是最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的族群之一 。(延伸閱讀: 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傻傻分不清楚  、  椎間盤突出 & 脊椎滑脫 --- 治療與保養篇 ) 零抬舉政策(No Lift policy)-簡介   零抬舉政策是一套 符合人體工學的照顧方式 ,透過 輔具 協助轉移位 , 避免因徒手抬舉 (垂直移動)、移動個案所造成風險,也減少照顧者的受傷風險。   所帶來的效益多多,除了 保障了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安全 ,國外的報告顯示 減少照顧者的傷害 ,對機構 長期的經濟效益 、 人力保留 、 員工工作滿意度 都有大大提升。   在國外已經發展快20年,甚至已經立法。在安養機構, 若抬舉個案是會被罰錢的! 而台灣在2011年自正式導入,目前許多機構也正熱血執行中。 333自我照顧預防的口訣 「3好」 好工具 :選擇最適合個案的輔具 好方法 :學習該項輔具的使用方法,並善用它 好空間 :搭配無障礙空間 「3對」 對的距離 :利用槓桿原理,讓施力點盡量靠近身體 對的姿勢 :用下肢...

隱藏的炸彈-腹主動脈瘤

          當你做檢查時醫師告訴你有腹主動脈瘤時會是什麼心情呢?是不是心裡想:「什麼?主動脈!而且還長瘤!那這樣破掉會不會危急生命呢?」根據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會的」。         主動脈瘤一旦破裂,死亡率確實很高,甚至手術後還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仍會死亡,但是難道大家有腹主動脈瘤就只能任由這顆不定時炸彈在身體內蠢蠢欲動,等它哪天自行爆發嗎?還是我們能有什麼方式去處理這顆不定時炸彈呢?今天的專題就要讓大家簡單認識腹主動脈瘤,並且與大家分享物理治療可以做什麼! 甚麼是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是在腹主動脈處有異常的膨大,而膨大的直徑超過3公分(有些出處為2.5公分)成因可能與血管的彈性纖維病變或退化有關,腹主動脈瘤好發率會隨著年紀增加逐漸上升,男性的好發率又高於女性,造成腹主動脈瘤形成的原因可能包括一般常提到的 肥胖與高血壓、高血脂 外, 抽菸 也是危險因子之一。 圖片來源: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54351         腹主動脈瘤確實就像一顆隱藏的炸彈,無聲無息沒有症狀,民眾常因為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到醫院就診進行影像檢查時才會發現,然而腹主動脈瘤影響到其他器官時可能也會有症狀的產生,像是壓到下腔靜脈會引起 下肢水腫 ,當腹主動脈瘤破裂時會造成 低血壓以及腹部或背部的抽痛 。         現今的處置方式多為服用藥物以及進行戒菸衛教,但當動脈瘤直徑大於5公分或是出現症狀時就會考慮手術的介入,不過在尚未進行手術前其實也是可以靠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訓練去改善血管功能、促進心肺耐力,甚至降低術後併發症喔! 那到底物理治療該如何去協助民眾設定訓練計畫呢?         根據研究建議運動強度設定在 中等強度 ,即為 自覺用力係數(RPE)設定在4-6分 ,大約是 還可以邊運動邊說話的喘度 ,以有氧運動的方式進行,像是腳踏車或是跑步機上快走,進行中等強度運動顯示可以 增加氧氣使用的效率,幫助...

電動輪椅你要知道的五件事

人活著,跟活得有品質是兩回事。 許多輪椅操作者活得都比你我更有品質。   今天想跟各位介紹 電動輪椅 !適用對象在這邊就不給各位太多限制,因為只要你覺得你的腳不夠方便都可以使用。   大家不要把電動輪椅想的太有距離感,把它想像成一雙腳,甚至比我們的腳還厲害…一雙不會累的腳。雖說如此,馬達、機械、零件還是沒有所謂的感覺神經系統,可以去適應不同的環境,也因此發展出很多不同特色的電動輪椅。 一、速度及里程   沒開過電動輪椅也看過他們在路上狂飆吧?!   其實也不能說狂飆,在道路交通法中, 電動輪椅的所有規範都跟行人一樣 ,因此 最高速度會被規範在 10km/hr ,大概是人搶黃燈過馬路的速度吧。至於里程則需考慮電池的容量,電池容量大一次可以跑更久,但相對比較重也比較貴。最基本也都會有15公里以上。 二、控制系統   電動輪椅動力來自電池的電力,至於控制的部分很像人的骨骼神經系統。   上控制器(控制模組) : 控制訊號產生,可以是搖桿、按鍵、紅外線…(類似大腦動作設計) ↓傳送訊號至下控 下控制器(動力模組) : 處理器,將搖桿及所有按鍵整合並做出定義(ex: 紅色按鈕要讓輪子順時針轉,類似大腦動作處理) ↓傳送至動力裝置 動力裝置 : (類似骨骼肌肉)接受處理後的資訊做出轉動或伸縮。因此電動輪椅轉彎與一般摩托車不一樣,並不是靠龍頭手動轉向,而是 靠左右輪的轉動速度差來決定方向 的。 *電動輪椅與電動代步車定義上的差別也是在手動轉向或是輪差轉向。 三、環境與目的 馬達馬力及安全坡度 :電動輪椅均會接受測試,必須根據環境做出適當的選擇,若經常需通行斜坡或是住於半山腰的, 馬達的品質 及 最大安全坡度是 很重要的參數,未注意可能造成馬達損耗上升、爬坡困難甚至容易翻車噢。 跨階與避震能力 :馬路上有許多不友善的環境,小小的門檻或是高低差其實難不倒電動輪椅的, 依不同種類可跨越大概3~6公分的檻 ,主要取決於 前輪的大小 ,越大,跨階能力越強,但轉向越不靈活。 驅動輪的差異 :電動輪椅分類主要分為前輪、中輪、後輪驅動。差別如下表。 前輪驅動 中輪驅動 後輪驅動 驅動輪位置 前...

保命防跌-預防跌倒你我有責

  跌倒不管對身障者或是老年人都是一個致命性的傷害 。隨著年紀增長經肌肉功能的退化,感官漸漸地遲鈍,神經傳導及反應也變得遲緩,「人」脫離不了老化,但老化與跌倒會就此劃上等號嗎?   社區中 65 歲以上的老人,每年跌倒的發生率大約是 30~40% , 80 歲以上的老人,跌倒的發生率可以高達 50% 。幸運的話,可能只有皮肉傷,但我們永遠不知道他們內心需要再鼓起多少勇氣起來走路,許多長輩因此減少自身活動。若不幸產生骨折等較嚴重的傷害,很容易導致長期臥床。 長期臥床 是失能的第一步 : →  骨骼沒有承重造成骨質慢慢流失 → 姿勢不利排便造成腸胃道不適,進而影響營養的攝取  → 免疫力下降 → 壓瘡風險提升,肺炎、尿道炎繼而產生 → 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就此展開。 預防跌倒 一直是長照領域很常倡導的主題,小編近期看到一篇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書叫做  " Healthy ageing, practical pointers on keeping well" 。 其中有一段針對有行走能力的老人,介紹如何預防跌倒。雖然是 2005 年出版,至今看還是覺得非常完整。台灣還沒翻譯此書,因此小編花了一些時間把它翻譯起來,更知如何降低跌倒的風險,並且做些補充及經驗的分享。 透過以下方式可以降低跌倒風險 ➤定期做眼睛及耳朵的檢查 ➤ 坐到站時要慢,突然地站起會導致血壓快速下降,而引發頭暈 ➤ 仔細檢查服用的 藥物 對平衡帶來的影響 ➥ 藥物的議題不斷地在失智症領域被提起,忘記服藥或是忘記以服藥導致藥物過量是不容忽略的問題。簡單的偷過分要和即可解決,請各位讀者務必協助宣導阿! ➤ 不要不吃飯,因為可能導致頭暈 ➤ 使用 枴杖或助行器 ,在不平或較滑的地面上維持平衡 ➥  當然若是下肢狀況已經無法安全獨立跨步時,就不只在這些地面才使用,詳細步行輔具介紹可參閱 柺杖好朋友-黑暗人生的光明支柱 ➤ 穿穩定的、矮跟的鞋,且鞋底需防滑 ➤ 規律運動維持 協調和肌力 ➥  平衡能力也是要訓練,但因為平衡訓練的許多動作本身就是在挑戰平衡,訓練起來也是有相當的風險,務必經過專業評估後確認目前的平衡能力再進行訓練! ➤ 重新擺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