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與照顧人員,往往都不是「健康的」在照顧病患,時常會因為工作需要,像是幫病患翻身、轉移位以及一些照護行為,對自己身體的肌肉、骨骼、關節都是不小的負擔。
民國95年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做了一份關於看護人員肌肉骨骼傷害研究,390位醫院看護人員,79.6%有肌肉骨骼不適的反應,其中58.3%在擔任看護前無類似症狀。民國105年中山醫學職安系碩論,再次針對另外190位機構照顧服務員進行問卷調查,數字與95年差距不大。其中下背腰部、肩部、頸部比例最高。為什麼會這樣?
A:轉移位!
→顧名思義,就是從一個姿勢轉到另一個姿勢,從一個位置轉到另一個位置。
聽起來很簡單,但兩篇問卷中主訴最費力的動作就是協助個案在床與輪椅間的轉移位。
首先,我們要先釐清,轉移位沒有一個絕對的方式,只要過程安全,甚麼方式都好,所謂的安全,不只是個案,同時也必須顧及照顧者。
照顧者們最常見下背痛,原因種種,很多都是椎間盤突出、施力不當肌肉拉傷,或是小韌帶發炎等等。回去看看之前介紹的椎間盤突出的風險因子,你會發現,抬舉病人就是最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的族群之一。(延伸閱讀: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傻傻分不清楚 、 椎間盤突出 & 脊椎滑脫 --- 治療與保養篇)
零抬舉政策(No Lift policy)-簡介
零抬舉政策是一套符合人體工學的照顧方式,透過輔具協助轉移位,避免因徒手抬舉(垂直移動)、移動個案所造成風險,也減少照顧者的受傷風險。
所帶來的效益多多,除了保障了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安全,國外的報告顯示減少照顧者的傷害,對機構長期的經濟效益、人力保留、員工工作滿意度都有大大提升。
在國外已經發展快20年,甚至已經立法。在安養機構,若抬舉個案是會被罰錢的!而台灣在2011年自正式導入,目前許多機構也正熱血執行中。
333自我照顧預防的口訣
「3好」
好工具:選擇最適合個案的輔具
好方法:學習該項輔具的使用方法,並善用它
好空間:搭配無障礙空間
「3對」
對的距離:利用槓桿原理,讓施力點盡量靠近身體
對的姿勢:用下肢的力氣,避免脊椎彎曲或旋轉
對的休息:避免不必要的重複轉移位
「3力」
用對力氣:搬運的目標物重量最多為自己體重的1/3
對方幫忙出力:請個案協助出力,分擔照顧者負擔
借力使力:以輔具的機械力取代或減少自己的體力消耗,例如:以滑動取代抬舉。
移位輔具的使用
零抬舉政策中,下方這張表可以讓治療師更快速的將機構大量的個案分類。分完類後再仔細為每個個案思考專屬的轉移位方式。
坐姿站立法
個案下肢需要有部分承重能力,上半身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在這個階段許多個案是可以透過輕輕攙扶,引導站起自行轉移位,也不一定需要輔具介入。
- 可搭配輔具:移位腰帶、移位轉盤、站立式移位機。
(1) 綁在個案腰上(人體重心-薦椎第二節),協助個案維持平衡。
(2)綁在照顧者身上,讓個案抓握,維持平衡。
2.移位轉盤:取代站起時的轉身的動作。
3.站立式移位機:取代短距離步行。


坐姿平移法
個案下肢無承重能力,但可維持坐姿,上半身需要有足夠的平衡能力(若沒有,也可完成,但風險較大)。移位路徑需要可以淨空[扶手腳靠可拆(輪椅附加功能A)],且移動平面間高度盡可能一致。
- 可搭配輔具:移位滑墊、移位板、(升降電動床)、(利移位輪椅)
2.移位板:除減少摩擦力外,給予穩固平面當作橋梁,避免兩平面間的空隙過大。

仰躺平移法
個案無法維持坐姿,且輪椅有仰躺功能,移位路徑可以淨空[扶手腳靠可拆+仰躺(輪椅附加功能A+B)]。
- 可搭配輔具:躺姿移位滑墊(利移位+仰躺輪椅)(升降電動床)。

如何移動病人:移位滑墊 使用介紹教學
(以上影片若使用小輪輪椅,可更順利完成)
懸吊帶式移位機
個案全癱、關節攣縮、移位路徑無法淨空、床無法調整高低,種種奇怪因素,移位機就是轉移位的大絕!!
缺點就是貴,以及比較占空間,所以當然也不會建議功能很好的個案使用拉~~殺雞焉用牛刀。
- 主要功能:以機械力將個案吊起。
移位機-輪椅到床移位

以上是最基本的介紹,移位方法非常多種,移位輔具光移位機就細分各式機種以及吊帶種類,這邊時在沒有多餘的空間給我講那麼細了~~
移位輔具非常吃技巧,影片中操作很順是因為有練習過,所以第一次使用會感覺很沒效率是正常的,熟能生巧!另外,零抬舉並不是一個準則,文章開始有提到的重點千萬不要忘喔!安全第一!
移位輔具對您來說不一定絕對好用,使用時一定要先學會轉移位的方式,如果覺得沒有把握,或是用了輔具反而更危險,不妨問問治療師自己的使用方式是否正確,可以做哪些修正,討論出一個最護己又最利人的轉移位方式才是最主要的精神!!
我是RJ
雙手是我的武器;設計是解決問題的策略。身為物理治療師,在輔具與長照領域中,親自動手執行出所設計策略是我的職責與專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