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0的文章

挑戰心臟的極限? - 運動強度篇

  幾週前小編挑戰由戒茂斯山上嘉明湖,過程中聽到同為菜鳥團的團員討論手錶上顯示心跳已經在爬上戒茂斯山頭時達到146下/分......,現在科技十分發達,很多人都會使用科技型手錶來提醒行程,或者是偵測自己的心跳,當然不只有手錶可以做到這件事,現在很多App有研發出可以直接用手機感應來偵測心跳的程式,好的!這時候問題來了!請問你真的知道顯示出來、偵測出來的心跳,對你的意義在哪裡嗎?難道真的只是知道自己心跳是不是有過快或過慢而已嗎?跳到146下/分究竟代表什麼?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心跳這回事。 心跳代表的數值,那些我們所知道的生命徵象         生命徵象,指的不僅只有 心跳 的數值,還有 血壓、體溫、呼吸速率 也都被包含在生命徵象的偵測當中。首先想先知道自己是否有心跳過快或過慢的問題,你應該先了解這些項目的標準值應該分布在哪個範圍內。         先討論心跳,我們可以知道超過100下/分屬於心跳較快,若每分鐘低於60下則屬於較慢心跳,但這些僅能讓我們了解速率,心跳的品質就這時候就是個問號了,很多時候 心跳數值正常也可能伴隨有一些心律不整的問題 ,這就是我們單靠App或手錶偵測所看不到的東西了,心律不整一般需要 心電圖 才能偵測,那我們得知心跳到底可以做什麼呢? 運動強度的制定,可以從心跳開始算起         運動強度的制定可以用很多種方式,有些人會運用 自覺用力係數(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也就是病人自我感覺現在疲倦跟累的程度(如下圖),有些會用最大攝氧量、有些則是使用 最大心跳數、心跳儲存量 、無氧閾值、最高收縮壓等等作為指標。         因為心跳跟有氧容量呈線性的關係,加上心跳可以表示一個人的身體狀態與心臟負荷,比較容易測量,因此很常運用在運動強度的設計上,在制定運動強度前,須先了解每一個人的目標心跳數是多少,以下有幾個常用的公式來計算運動中的目標心跳數 (target heart rate, THR): 1. Karvonen method:     【症狀限制之最大心跳(SLmaxHR) - 休息時心跳(HRrest)】× ▓ + 休息時心跳(HRrest)       ※▓代表基本強度,下方有圖表對應 2. Standing HRrest + (20~30下/分)     臨床上治療第一期心臟病患者

手麻手痛難道又是媽媽手?- 腕隧道症候群(上)

    說到手麻手痛又不禁讓人想起似乎有個很常聽見的詞-腕隧道症候群。好像上了年紀的女性比較容易得到?所以是媽媽手囉?有人說常打鍵盤也會容易得到嗎?這次就帶大家釐清到底甚麼是腕隧道症候群吧!   避免大家搞混,之前有提到過媽媽手記得複習一下(傳送門: 腱鞘炎 - 不是只有媽媽會得の媽媽手 )。手麻手痛怎麼有點耳熟,好像在哪看過?(傳送門: 胸廓出口症候群 - 意想不到的手麻、肩頸疼痛?(上) ) 甚麼是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隧道症候群是指在腕隧道這個地方有許多組織通過,當其中通過的" 正中神經 "被壓迫到時,就會產生一些複合的症狀,像是 手或前臂的疼痛、感覺異常及手無力 。而壓迫到正中神經的關鍵為腕隧道內的壓力上升,也就是隧道變得狹窄、壓迫。 至於讓隧道變狹窄的確切原因目前仍不明。懷疑可能是結構的異常或是通過腕隧道的組織產生發炎而變厚、變腫脹去壓迫到神經。   如果一直擺著不處理的話,很可能造成 神經永久性的壞死、肌肉嚴重萎縮、影響感覺和動作等等 。那麼腕隧道是指哪裡?為甚麼會影響感覺和動作?接下來簡單介紹解剖的部分~   從手腕的部分切一刀下去,我們可以看到裡面的橫切面,而這個橫切面就像隧道一樣有很多組織通過,以 手背 在上方來說,整個 隧道的上方是由多塊腕骨組成 , 而下方的部分是由橫腕韌帶(或屈肌支持帶)組成 。那麼通過這個隧道的就是正中神經及好幾條的屈肌肌腱。(如下圖)由於這整個隧道的組成相對穩固,使得隧道內的空間容易受限。你可以想像當隧道內的空間不足時就會壓迫到神經,而 正中神經主要掌管第一到第四指的感覺及大拇指的肌肉控制 。 所以當通過腕隧道的神經被壓迫時,皮膚的感覺和手指的動作會受到影響 。 有哪些狀況容易有腕隧道症候群?   目前得到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大約每100人會有1到5人得到。而女性又更容易得到(女:男=3:1)。以下分別列出高風險的因子: 1.肥胖 :部分文獻有提出肥胖與腕隧道症候群的關聯,但也有文獻提出相反的看法。 2.女性 :可能原因為女性的腕隧道先天較狹窄。 3.懷孕 :容易引發腫脹而壓迫到神經。 4.外傷 :意外或跌倒傷到正中神經。 5.其他健康問題 :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及甲狀腺的問題。 6.工作環境 : 重複性 的使用手指、手腕。長時間的使用震動工具,會使手掌或手

一雙好鞋還不夠- 活絡腳掌動一動

  前文題要 : 穿鞋就像現代裹小腳?鞋子挑選知多少 上次我們提到腳掌的重要性,以及現代鞋子如何妨礙我們的雙腳行使正常的功能,要改善這現狀可以從挑選自己的鞋子開始著手,一雙給你雙腳所需,且不會自作聰明的附加多餘功能的鞋子。但假如你的雙腳原本就有些不適,或是長年靜態的日常生活,那麼對你來說一雙好鞋可能對你的健康是遠遠不夠,那這時我們就可以做點小運動來幫助我們的雙腳重新活過來啦! 提醒:身體有任何疼痛,應該親身求助於醫療專業,文章內所敘述並非你的疼痛解藥,僅供日常保健之所用。 1. 找重心穩定運動 我們人生活在地球上,就是 不停與重力(地心引力)互動來產生各種動作 ,藉此完成各種目的,而對於平時唯一與地面接觸的雙腳來說,找到身體的重心(也就是你的身體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是想要好好活動的首要條件。 所以第一個運動很簡單,就是去好好感受腳底踩在地面上時的重心分布,並試著將重心移到 腳跟前方、小腿垂直地面處 ,也就是 腳踝的正下方 ,讓我們的身體的重量能直直落在地面。 而在找到重心後,就像大樹一樣扎根並向上生長,兩腳踩穩不動,維持好重心位置,並將身體往上做延伸,想像要長高的感覺。 2. 重心轉移運動 在我們讓身體的重心回到中立範圍後,就可以進階到更為動態的部分,也就是 重心轉移 。在我們移動的過程裡, 身體重心不斷產生變化 ,那對於與地面接觸的腳掌是個非常重要的感覺回饋,來告訴我們大腦我們身體目前在這空間的位置,以及踩在一個什麼樣的平面上。 我們可以藉由雙手擺盪帶出身體三個平面的動作,一隻腳跟隨動作 輕點地板 ,帶出另外穩定不動的那一隻腳 上下、前後、左右方向的重心轉移 。 重心前後轉移 重心左右轉移 重心上下轉移(足弓撐起與落下) 3. 腳掌動態整合 在我們學會了重心轉移,感受腳掌每一吋後,我們就可以進階到動態動作啦!畢竟 我們人體的結構就是設計來移動、活動的 ,就算你雙腳黏在地板上時多麼穩定多麼有力,你不會有效率的移動就像空有一身武功卻無法發揮,而練習動態的活動正是將你活絡的腳掌 重新跟你身體做整合與連結 ,幫助你更快速更輕鬆更有效率的移動。 那其實動態活動的訓練,舉凡 走、跑、跳...任何有關雙腳在這空間移動的活動都是很好的訓練 ,端看你的訓練目的與訓練強度,假如你沒有特別目的只想動一動的話,那以下這個 慢動作誇大走路法 就很適合你哦! 藉由完整走路的流程: 腳跟觸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