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1的文章

你抱對了嗎?寶寶應該怎麼抱

  「老師,我們來囉!」,看著爺爺懷裡的寶寶搖頭晃腦,便出聲提醒了下孩子的爺爺奶奶,「爺爺,這個直立式的背巾還不適合寶寶喔,寶寶的頭頸穩定度還不足,這樣會容易受傷喔!」,於是才知道,原來背巾是前一個孩子小時候用過的,爺爺奶奶直接拿來繼續用了,當然,這樣環保的使用方式我們相當鼓勵,不過背巾其實還是有區分適用年齡的喔!就連寶寶的攜抱方式也是別有學問呢! 你抱對了嗎?嬰兒的攜抱方式 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因為 肌肉力量 、 動作發展的能力 還不同,所以在攜抱孩子時,我們需要給予的協助、支撐固然也不同,以下根據孩子的發展 (延伸閱讀: 真的是大隻雞慢啼嗎? - 認識孩子的發展里程碑 ) ,簡單整理了幾種常見的攜抱方式供大家參考: 對於剛出生至一個月的新生兒,因為身體仍然較為柔軟,而 頸部肌肉力量尚未發展成熟、頭頸部控制不佳 ,故在攜抱孩子時,一定要 注意托住孩子的頭頸部 ,尤其對於寶寶來說,頭部佔全身相當大的比例,若沒有良好的支撐,便容易產生傷害。此時,可以參考「 搖籃式攜抱法 」,將寶寶的頭枕在前手臂至肘窩之間,且頭頸與身體呈幾乎水平,這樣家長們也可以更加省力喔! 圖片來源:https://starryeyedenigma.com/ 當寶寶逐漸成長,大約三個月的孩子,頭頸部的力量會逐漸發展,如同先前提過的,在趴姿時孩子會嘗試將頭抬起、探索世界,故在攜抱孩子時,可以讓寶寶的頭頸呈較高的位子,大約 傾斜45度 ,讓孩子 有更多機會可以練習頸部的支撐力 ,以及滿足孩子對於周遭的好奇,但若發現孩子的頭部仍有些搖頭晃腦,還是要給予適度的支撐協助喔! 四個半月至六個月的寶寶,頸部支撐能力相對較為穩定,身體的穩定度也逐漸成熟,可以開始嘗試 直立式的攜抱法 ,讓寶寶趴在家長的肩膀上,同樣一手稍稍保護寶寶的脖子,另一手支撐寶寶的屁股,當然,若孩子對於世界充滿好奇心,又有能力穩住自己的軀幹與頸部,我們便可以移開輕扶寶寶頸部的手,讓孩子努力嘗試利用自己的肌肉力量維持姿勢,而這也是簡單讓孩子練力氣的方法喔! 至於接近一歲的寶寶,基本上頭頸部肌力與控制應發展成熟,只要顧及寶寶的安全,就不需要再橫抱或斜抱囉。 而每個孩子的能力發展不同,對於不同的寶寶我們需要依照當下的情況調整給予的協助,無論如何,在攜抱寶寶時, 安全 絕對是最重要的。 錯誤的攜抱方式 如同在上述的小故事,有時我們不免會見到一些較為不

女明星都愛的運動 - 皮拉提斯大哉問Part 2

    上一篇為各位解答在接觸皮拉提斯前可能會遇到的疑問,而這一次要為大家解答在上過皮拉提斯之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也可能是你在其他運動上碰過的問題~希望解答完能讓你在運動上更有自信並且繼續相信著運動帶來的美好吧~ Q:老師~醫生說我腰痛,為甚麼叫我練皮拉提斯?要練多久才會好?   腰痛的原因其實百百種,可能是身體的組織出了問題,使得不好的姿勢與固定的動作模式重複循環;也可能是從以前的習慣養成,讓身體的某些組織反覆的受壓迫。簡單來說, 大部分人的疼痛來自於動作的選擇性太少 → 當你每次坐著打電腦的時候都只有彎腰駝背,那麼脊椎就會在固定某幾節產生壓力,久而久之當然會受傷 !你也可以想像一下當一張沙發大家都只重複坐某一邊,是不是久了就會塌陷下去。    所以彎腰駝背的動作並非不能做,錯的是我們忽略身體可以變換其他動作去分擔原本的壓力 ,而皮拉提斯的訓練就是藉由動作控制的練習,去喚醒那些我們沉睡已久的肌肉們。讓你的身體知道即便只是坐著,你都可以任由控制頭、胸或腰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動作變化,有點類似排列組合的概念→假設頭胸腰分別可以往4個方向移動,那麼這三個部位的組合動作就有64種了呢!當然這只是假設,每個身體部位的動作比你想的還要再多更多,這也是為甚麼人類可以從事如此多種運動、舞蹈、表演等等。→ 找回動作的選擇權   至於練多久才會好? 以研究來說,如果每周練習2到3次,每次1小時,那麼至少2個月就會明顯感受到疼痛的改善 。但其實這個問題必須要問問自己,每個人的疼痛問題跟疼痛時間都不同,對於動作練習的感受跟呈現都不相同,而忙碌的現代生活,又有多少人可以認真完成練習?所以說 多久會好取自於你對動作細節的掌握度還有毅力囉 ! Q:剛上幾堂課還是不太懂甚麼叫肌肉用力的感覺?   非常正常~尤其是平常沒有在接觸任何運動的朋友,在一開始都會很難分辨到底什麼是肌肉用力的感覺。這時候千萬別氣餒,你只是需要多一點練習時間。以小編的感受來說,當肌肉用力時,會感覺到用力那區有 微緊微酸的感覺 。→學習動作、熟悉動作本來就不簡單,所以給自己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鼓勵吧~(回顧文章: 人生的必修課- 關於動作學習的基礎觀念 ) Q:為甚麼要一直強調身體感受?要如何增強感受度?     接續上面提到的,皮拉提斯要找回大家的控制能力(文章參考: 動作控制無所不在-你是身手矯健還是笨手笨腳? ),簡單來說你

失智症—不要再問我你是誰 (上)

「我今天根本就沒吃飯!為什麼大家都說我有吃?我很餓!!!快給我飯吃!」 「我真的是老了,都快忘記我孫子的名字叫什麼了...」 「前年中風之後好像記憶力就越來越不好了...」 以上情況都是小編真實經歷的談話,上面對談中可以發現有些人情況疑似健忘但不至於到遺忘的程度,有些人則是已經如同確診失智症一般,對於許多事情記不得了,再有人則是腦部受傷後才發現自己的記憶力連年衰退,到底該怎麼區分是不是失智症呢?失智症又可以細分為哪幾種?失智症是不是越來越常見?下面就來跟大家一起認識一下失智症。 失智症真的有越來越流行嗎?          大家都知道台灣目前正步入「老年化社會」,高齡(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但老年人口數多就等於失智症的盛行率越來越高嗎?老化不等於失智,但年齡確實也是得到失智症的其中一個危險因子,由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20年發出的統計圖顯示,年齡越大者得到失智症的比例越高。         那失智症人口數真的有變多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擁有身心障礙證明之失智症患者在近10年內成長了一倍之多(如圖示),因失智症而就醫的人口數也正逐年成長中,當身邊越來越多人為此困擾時,當這樣的病症發生在自己親人身上時,我們該如何區辨?又該如何與他們互動呢?我們繼續看下去... 失智症會有哪些特徵呢?         McKhann學者於2011年發表了一篇關於診斷是否為失智症的文章,其中有提到幾項「核心要件 (core clinical criteria)」,以下就讓我們一一來解釋: 影響到患者的 社會角色 :在工作職場上或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均不如前 和瞻望或心理疾病不同, 失智症退化為 漸進式 ,並非突然發生 認知或行為異常 對物品的認知概念(objective cognitive assessment)下降      3度空間概念變差 :對於認人、穿衣等等有困難 記憶的提取(history-taking)有障礙 記不住新的記憶 無法處理複雜的事情(多步驟的) 可能導致 語言困難 :對於拼音、思考要說的話、寫字可能也都有障礙 個性、行為改變 :對許多事失去動力、提不起勁、失去同理心、社交能力下降      ※期刊參考: The diagnosis of dementia due to Alzheimer's disease: recommendations from

好核心不是六塊肌- 核心肌群多核心?

  「核心練得好,身體健康沒煩惱!」在這個大運動時代,大家不論是上健身房或是有喜愛的運動,都會想藉由 核心訓練來加強自己身體的基礎能力 。或是偶爾看到別人在球場上秀了一招美技「他的動作難度很高,核心一定要很強」 感覺動作能力與核心一定脫不了關係 ,究竟核心肌群到底在哪裡?又負責什麼樣的功能?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核心肌群到底多核心? 核心顧名思義,是 一物體之中心 ,宏觀來說,人體之中心就是 軀幹中肋骨到骨盆的這一區段 ,也是我們腹腔,含蓋許多內臟的位置。而微觀來說, 任一身體部位較深層的小肌肉,我們也可以稱為該部位的核心 。為了避免大家搞混,我們在這邊所討論的核心肌群,就先以人體之中心腹腔這附近的深層核心肌群為主。 核心肌群有哪些肌肉? 針對肋骨到骨盆,腹腔這一區域較深層的肌肉群,我們可以拆解為 前後上下 四個部分,分別是: 前側的腹橫肌 大家下腹的前側應該多少都會比較多肉吧!主要是這邊有幾條大塊的腹肌群層層圍繞,從大家最耳熟能詳的 腹直肌 (也就是六塊肌)、兩個呈現X型交叉的 腹內斜肌與腹外斜肌 ,到最深層的也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塊核心肌群 腹橫肌 ,它的肌肉走向就像是橫向的腰帶一般,把我們的下腹部從骨盆到背部都給包覆住,所以它收縮的時候就會像束腰一樣將整個下腹部往中間靠攏,是我們維持 腰椎與下腹部穩定 非常重要的一塊肌肉。 圖片來源:https://www.minthilltimes.com/featured/more-core-muscles-transverse-abdominis/ 後側的多裂肌 後側的背肌群,尤其是脊椎附近的肌肉為數之多,與我們身體的各種活動、穩定功能密不可分,而針對深層的核心肌群,較常以 多裂肌 為主,其走向從薦椎開始一路向上到我們的頸椎,黏附在脊椎兩側,每條跨過二~四節脊椎,是我們脊椎深層的穩定肌群,讓我們脊椎在彎曲伸直活動時可以每一節都待在它該待的位置,那假如多裂肌出現了一些問題時(大部分都是 偏向無力萎縮或是不會出力 )就有可能在動作中某一節不合群的脫離原本的位置,沒有跟著鄰居們一起移動,這樣就有可能會造成 下背痛 的問題。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otatores.png 上方的橫膈膜 橫膈膜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正是我們最重要的 呼吸肌肉 ,其位置就在我們的下半部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