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想來跟大家討論下「坐到站」這個動作。 坐到站這個動作為什麼在許多體操,或是復健計劃當中那麼被重視呢? 從大眾的角度來看, 可能就覺得是運動、訓練、強化肌力或放鬆,但 以物理治療的角度切入 ,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不同學者對復健的過程及訓練方式,其實抱持著不同理念, 先來了解一下大致有分為哪幾種類型吧 。 從古至今的神經物理治療學派,不同觀點的治療手法 許多治療方式會 將訓練分期或分解 , 也有治療方式是支持功能導向 。 就舉今天的主題,Bobath 學派在「坐到站」 的訓練過程, 會特別強調要 以好的動作品質進行活動 , 因此可能會先用一些手法排除病人的神經性張力, 接著 訓練重心轉移,再訓練站起需要的下肢肌力,最終達到站起這項任務。 相對的,功能導向 的學派 則 支持患者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可以站起來就好 ,即便用比較特別的姿勢 達成任務也在所不惜 。 另外還有許多 的學派,像是 本體感覺神經誘發技術(PNF) 、 布朗斯壯(Brunnstrom) 、 侷限─誘發動作技巧(CIMT) 等等。運用的時機、運用的習慣,都會因治療師不同的判斷與考量而有所不同, 但重點是!為了讓病人能夠完成坐到站的動作,每個學派都是絞盡腦汁在思考一個對病人最好的辦法, 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會把坐到站訓練獨立拉出來討論的原因! 原來「坐到站」是個那麼困難的活動嗎? 日常生活的大動作不外乎 躺姿、翻身、側躺、躺到坐、坐姿、坐到站、站、走路、快走 ...一般人眼中看似簡單 的動作 ,其實 對於神經肌肉系統退化或損傷的人而言,上述大部分活動都相當困難,包括坐到站的動作也是, 在生活中常見的功能性動作中,它算是很難的了!你沒發覺只是因為你的神經肌肉系統完好如初。 到底是多困難?我們一步步來分析看看,坐到站可以細分成哪些步驟。 從穩穩坐著開始: → 腳向後收 (腳尖不超過膝蓋) → 坐姿下軀幹重心向前移 → 下肢多關節同時出力 → 站起,過程中保持軀幹穩定 → 維持站姿 以路德 學派(Rood)所 提出關於動作控制步驟的論述, 來分析坐到站的活動,如下所示: 活動度(Mobility)→下肢多關節同時出力(訓練下肢的力氣及控制) ↓ 穩定度(Stability)→坐得穩、站得穩 ↓ 靜態的活動度(Controlled mobility)→坐姿下軀幹重心前移 ↓ 動態的穩定度(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