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RJ編」標籤的文章

輔具評估人員角度 - 淺談坐到站

這次想來跟大家討論下「坐到站」這個動作。 坐到站這個動作為什麼在許多體操,或是復健計劃當中那麼被重視呢? 從大眾的角度來看, 可能就覺得是運動、訓練、強化肌力或放鬆,但 以物理治療的角度切入 ,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不同學者對復健的過程及訓練方式,其實抱持著不同理念, 先來了解一下大致有分為哪幾種類型吧 。 從古至今的神經物理治療學派,不同觀點的治療手法 許多治療方式會 將訓練分期或分解 , 也有治療方式是支持功能導向 。 就舉今天的主題,Bobath 學派在「坐到站」 的訓練過程, 會特別強調要 以好的動作品質進行活動 , 因此可能會先用一些手法排除病人的神經性張力, 接著 訓練重心轉移,再訓練站起需要的下肢肌力,最終達到站起這項任務。 相對的,功能導向 的學派 則 支持患者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可以站起來就好 ,即便用比較特別的姿勢 達成任務也在所不惜 。 另外還有許多 的學派,像是 本體感覺神經誘發技術(PNF) 、 布朗斯壯(Brunnstrom) 、 侷限─誘發動作技巧(CIMT) 等等。運用的時機、運用的習慣,都會因治療師不同的判斷與考量而有所不同, 但重點是!為了讓病人能夠完成坐到站的動作,每個學派都是絞盡腦汁在思考一個對病人最好的辦法, 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會把坐到站訓練獨立拉出來討論的原因! 原來「坐到站」是個那麼困難的活動嗎? 日常生活的大動作不外乎 躺姿、翻身、側躺、躺到坐、坐姿、坐到站、站、走路、快走 ...一般人眼中看似簡單 的動作 ,其實 對於神經肌肉系統退化或損傷的人而言,上述大部分活動都相當困難,包括坐到站的動作也是, 在生活中常見的功能性動作中,它算是很難的了!你沒發覺只是因為你的神經肌肉系統完好如初。 到底是多困難?我們一步步來分析看看,坐到站可以細分成哪些步驟。 從穩穩坐著開始: → 腳向後收 (腳尖不超過膝蓋) → 坐姿下軀幹重心向前移  → 下肢多關節同時出力 →  站起,過程中保持軀幹穩定 → 維持站姿 以路德 學派(Rood)所 提出關於動作控制步驟的論述, 來分析坐到站的活動,如下所示: 活動度(Mobility)→下肢多關節同時出力(訓練下肢的力氣及控制) ↓ 穩定度(Stability)→坐得穩、站得穩 ↓ 靜態的活動度(Controlled mobility)→坐姿下軀幹重心前移 ↓ 動態的穩定度(Sta...

生活中處處都要無障礙?淺談無障礙設計(下)

回顧上個月的文章,我們知道無障礙設涵蓋在通用設計當中。宗旨是讓少數人也可以享有應得的權利,今天我們再更詳細地進到無障礙的領域裡。 仔細觀察,任何一件事我們都能想想他是否有無障礙的設計,最常看到的不外乎就是生活中的移動路線,但事實上許多 網站也可以提供無障礙的設計 ,提供視障者一個友善預覽網頁的環境。 無障礙網站 -遵守這4個原則12個指引 原則一、可感知 指引一(替代文字) :為任何非文字的內容提供相等意義的替代文字,使這些內容能依人們的需求,轉變成大字版、點字、語音、符號或簡化過的語言等不同型態 指引二(時序媒體) :針對時序媒體提供替代內容 指引三(可調適) :建立能以不同方式(例如簡化的版面)呈現,而仍不會喪失資訊或結構的內容 指引四(可辨識) :讓使用者能更容易地看見及聽到內容、區分前景和背景 原則二、可操作 指引五(鍵盤可操作) :讓所有的功能都能透過鍵盤使用 指引六(充足時間) :提供使用者充分的時間來閱讀及使用內容 指引七(防痙攣) :不要用任何已知會引發痙攣的方式來設計內容 指引八(可導覽) :提供協助使用者導覽、尋找內容及判斷所在的方法 原則三、可理解 指引九(可讀性) :讓文字內容可讀並可理解 指引十(可預期性) :讓網頁以可預期的方式來呈現及運作 指引十一(輸入協助) :幫助使用者避開及更正錯誤 原則四、穩健性 指引十二(相容性) :針對目前及未來的使用者代理與輔助科技,最大化其相容性 詳細可參考 https://accessibility.ncc.gov.tw/Accessible/Detail/140?Category=46 其中令小編感到最細心的是第七指引,許多身心障礙者會因為受到某些特定的刺激而引發張力,而閃光很常是刺激的來源,因此無障礙網站中,會避免單一元件一秒內閃爍超過三次。 網站的無障礙可能比較冷門,但若講到建築或通道的無障礙,大家可能就比較有概念了。 基本上空間的無障礙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 公共建築無障礙 ,另一種是 居家環境無障礙 。 兩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 是否須遵照法規 。 公共建築無障礙 需要遵照著 「 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 」(點我超連結) ,詳細規定每個空間的設計,扶手多高、多長、多粗,斜坡斜率、長度,門的寬度、形式、門把高度…在這裡講法規各位鐵定會睡著。若有機會再以talk的形式一點一點呈現吧。 讓我舉個例子,...

治療師也要懂設計?淺談無障礙設計 (上集)

不知道大家是否對 「通用設計」 這個詞有什麼認知?或許根本沒聽過。 為什麼物理治療師要講設計? 因為 環境 環境常常是被忽略的一環。 幫助病人恢復日常生活是物理治療師的的責任,在醫療院所,我們可以訓練中風的病人翻身、躺到坐,做到站、走路、爬樓梯等等。但回到家裡卻沒辦法表現得像在醫院一樣…我們可以合理懷疑,環境是很大的影響因素。 舉例來說,一個已經訓練到會走路的病人,不一定敢走近家裡的浴室,因為地板會滑。一個在醫院會爬樓梯的病人,回家不一定敢爬,因為家裡樓梯的階差比醫院的高很多,或是沒有扶手。而這些困難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有障礙的環境。 沒聽過 「通用設計」 ,總聽過 「無障礙設計」 吧! 這兩種有什麼差別是什麼呢? 無障礙設計 的精神是 改善環境中的障礙 ,而 通用設計 的精神是 人人都能順利使用一個環境 。 狹義的來說,無障礙空間是 為有困難的人所設計 的,通用設計是 為所有人設計 的。 有點抽象…這麼舉例吧 無障礙空間中的鏡子很多會向下傾斜,因為坐輪椅者,或是個子較矮小者照不到一般廁所的鏡子,但平均身高,非坐輪椅者照此鏡子時,就會看著自己的肚子,反而成了一個障礙。 無障礙設計的鏡子 而通用設計則是設置不同高度的鏡子及洗手台,甚至在鏡子後面裝上電動升降設備,需要使用的人可以 選擇自己適合的高度 。 通用設計的鏡子 那麼是否就可以說,通用設計都是一種無障礙的設計。我也不敢說這句話絕對沒錯,畢竟身體的狀況急劇多變,我們只要知道,通用設計是綜合考量,對大多數人最有利的環境設計就足夠了。 這次我們就先來講講通用設計的原則。無障礙的部分下回待續… 通用設計有七大原則,環環相扣 一、公平使用 對任何使用者都不會造成傷害或使其受窘。 緩斜坡任何人通行都方便 斜坡對輪椅或腳踏車方便, 但步行者也可選擇走樓梯。 二、彈性使用 涵蓋廣泛個人喜好及能力。 左撇子的困擾… 左手右手都適用,相對彈性 三、簡易及直覺 不論使用者的經驗、知識,語言能力或集中力如何,都很容易了解。 按鍵複雜又小,又多,不管視覺障礙或老年人用起來不直覺。 按鍵大操作不過度複雜 熱水、溫水、冷水,顏色直覺 四、明顯的資訊 不論周圍狀況或使用者感官能力,能有效地對使用者傳達必要的資訊。 電梯開門~以聲音、點字、觸控後發光或回饋 、面板顯示等等,達到明顯訊息的告知 以顏色告知現在水溫的蓮蓬頭 五、容許錯誤 能將危...

減緩時間與力的威力- 減壓輔具

上一篇 時間與力的威力-淺談壓傷 提到,時間與組織受力是產生壓傷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為了預防或是改善壓傷,翻身技巧、重心轉移減壓是治療師的技能之一。除此之外,輔具的發展也在壓傷的預防與治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若以姿勢去區分,動作機能受損的個案最常被擺在坐姿及躺姿,因此我們也可以將輔具以姿勢分為 坐姿減壓輔具 及 躺姿減壓輔具 ,也就是大家常見的 坐墊 與 床墊 ,其實兩者預防壓傷的方式均大同小異,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壓傷因子中我們可以立即處理的就只有 力與時間 ,因此只要 減少組織受力 或 受力之時間 即可避免壓傷。 地心引力抓不住你,卻能給你壓力與剪力 當我們維持一個姿勢,組織主要會受到兩種力: 壓力 與 剪力 ,時間一久就會產生壓傷。 1. 壓力 : 單位面積中受到的垂直力(正向力)。 所以藉由國中物理所學: P(壓力)=M(正向力)/A(受力面積) ,我們可以得知施力越大與接觸面積越小,所施加的壓力就會越大。那人在坐或躺時要減少壓力,要不是 降低體重 ,不然就是 增加身體跟物品的接觸面積 。 甲:將水瓶正放於海綿上 乙:將水瓶倒放於海綿上,因為瓶蓋接觸面積變小,海綿受到的壓力>甲 丙:水瓶正放,但水量一半,因減少了重量,海綿所受的的壓力<甲 *RJ經驗談 :減少體重其實並非理想選擇,原因是因為體重重的人脂肪多, 坐下或躺下時有厚厚的肥肉(不知道有沒有看過椅子無法完全包覆住身體的個案)形成 最天然的減壓方式 ,完全增加了受力的面積。而體重輕骨瘦如材的個案往往因骨突很明顯,造成受力面積太小,而產生極大的壓力。 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增加受力面積以減少壓力。 靠著增加 沉入量 (immersion)與 包覆程度 (enveloping)可以增加受力面積,另外也可以將我們坐骨粗隆的壓力分散至兩側的大轉子。 屁股 坐於硬板 沉入量 包覆程度 適形坐墊可達到分散承重位置的作用 紅色箭頭:原本坐姿壓力處 紫色箭頭:分散壓力致雙側大轉子 2.剪力 剪力是一組未對正的力,兩個相反方向卻互相平行的力將物體不同部分拉往相反方向。在人體上是由摩擦力及重力結合造成組織產生拉扯的一個力量。在壓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