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2的文章

產婦交戰手冊 — 下篇

         產婦交戰手冊又來囉!上篇跟大家提到了跟生產相關的知識,孕產期間陪伴者的重要性、產程如何推進、生產中的激素如何影響人體以及遇到產痛時該如何調整,忘記的朋友們歡迎回顧: 產婦交戰手冊—上篇 ,說到生產,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溫柔生產?順勢生產而不靠任何藥物或工具是怎麼做的?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大家所熟悉的自然產真的自然嗎?         自然產顧名思義是指在無外物干擾的情況下進行生產,正常的產程進行時,產婦會經歷 規律且疼痛,不斷宮縮、子宮頸擴張 的過程,寶寶會隨著每次 子宮頸的擴張越來越大 而下墜,下墜時又會 引發催產素 釋放,讓擴張逐漸加大,進而使 寶寶產出 ,但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應人而異,通常初產婦會比起經產婦需要更多時間來演進。         一般而言, 第一產程的時間越長,第二產程寶寶出來時的速度越快 ,因為第一產程時已先將 許多組織的張力放鬆 了,寶寶比較不容易卡住,若寶寶卡住了呢?特殊情況會考慮用剖腹產取出胎兒,但絕大部醫療院所不會等產婦的組織張力慢慢均勻,而且會選擇用產鉗、真空吸引來取出胎兒,因擔心生產時間過長將導致胎兒或產婦有生命危險。         有些在醫療院所生產的婦女,會被告知在第二產程時,醫生可能會先告知會在會陰剪一小角,避免胎兒出來時撕裂會陰導致更嚴重的傷口,但這樣的方式真的是順其自然的生產嗎?         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為何近年台灣開始出現 「 溫柔生產 」這個詞,強調在專業醫療人員、助產士陪伴下,不靠剪會陰、真空吸引、產鉗等方式 來達到順利生產,但胎兒卡住、會陰嚴重撕裂的風險仍存在,我們該如何預防,或者遇到時該如何調整身體去面對嗎? 想自然產卻難產?什麼原因導致的?         為什麼胎兒會卡住?為什麼會難產?         研究統計一般 第一產程的時間約落在4小時38分加減80分鐘左右,而第二產程則是落在37.26分鐘加減14分鐘左右 ,但異常的產程在統計上比正常值多出了將近一倍的時間,特別是第二產程甚至可能高達86分鐘加減49分鐘!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如何預防及調整?再介入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可能造成異常生產模式常見的原因吧!         生產過程與產婦及胎兒習習相關,我們可以從這方的面向來討論: 產婦(woman) 產道(passageway) : 在骨盆入口到出口的位置 張力不均衡 ,

帶你離開地球表面- 跳躍傷害知多少?

  跳躍這件事大概是沒有人不會做,但隨著年紀越大做越少的動作。我們常看到小朋友在路上蹦蹦跳跳,彷彿跳躍是與生俱來就會的一件事,但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上次全力跳起來是什麼時候?現代我們的生活對於跳躍的需求可以說非常低,但不代表你不需要這項動作技能,許多身體肌肉骨骼傷害的發生,也跟跳躍脫離不了關係,就讓我們好好來了解跳躍這件事。 離開地球表面有多困難?只需要小腿出力就好? 從跑步兩腳懸空,到全力起跳灌籃,我們可以說 雙腳有同時離地,就是一種跳躍動作 。於是日常生活中乃至運動競技場上會出現的跳躍方式千百種,我們可以藉由分析跳躍動作中的不同參數,來更瞭解有哪些跳躍方式: 起跳方式 :原地起跳、助跑起跳 起跳腳 :單腳起跳、雙腳起跳 落地腳 :單腳落地、雙腳落地 跳躍方向 :前、後、左、右、上 跳躍目的 :垂直高度、水平距離、變換方向 以上的各種參數可以互相排列組合,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各種不同的跳躍方式所產生的動作模式、使用的肌群、每個關節貢獻的比例有何不同,進一步幫助我們釐清跳躍動作與身體的傷之關聯性。 photo created by jigsawstocker - www.freepik.com 起跳不難,唯獨如何落地而已 跳躍大致的動作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起跳與落地 。起跳是身體對地面產生力量推離地面,像是車子的油門;而落地則是身體要吸收衝擊力安穩降落,則像是煞車的功能。   photo created by wirestock - www.freepik.com 油門與煞車比較起來,我們一般人 大多是煞車功能較差也較容易造成傷害 ,起跳不好頂多跳不高(當然很多時候也是因為起跳動作連帶影響到落地動作)所以大部分的傷害發生在落地的這個階段。 而落地造成傷害的方式跟我們 力量在身體中的傳遞 就非常有關係,如何將落地的衝擊從腳掌接觸到地板的那一刻,持續將力量向上傳遞,平均分散在身體每一個部位,就是跳躍產生相關傷害非常關鍵的一個元素。當你習慣將力量集中停留在某一部位,時間久了自然會有不適的症狀產生。 所以當傷害集中在某一部位,該部位就會衍生出相關我們常見的運動傷害: 腳踝 :足底筋膜炎、跟腱炎 膝蓋 :髕骨肌腱炎、髕骨股骨症候群、半月板損傷、十字韌帶撕裂... 髖關節 :髖關節磨損發炎、髖關節夾擠症候群、 腰薦椎 :腰椎滑脫、小面關節卡住、神經壓迫... 這也是為甚麼發生運動

膝蓋喀喀聲是退化性關節炎?(上)

  時常聽到上年紀的哥哥姐姐們開始出現膝蓋疼痛、無力的狀況,於是到了醫院做檢查。醫生說是退化性關節炎,須要注射玻尿酸、PRP血小板注射等等。甚至嚴重一點需要做關節置換手術。那麼到底要如何選擇治療方式呢?一定要開刀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什麼原因造成?   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聽起來是因為年紀大了、軟骨的 退化磨損 使得我們關節內的緩衝功能逐漸消失。骨頭與骨頭 相互摩擦產生發炎、骨刺 。但其實 不一定 只有上了年紀才會發生;也不是"只會發生在膝蓋"喔!以下列出發生在 膝蓋 常見的原因: 1。年紀 2。肥胖 :可想而知,越重的重量壓在關節上,它肯定不好受。建議 BMI 維持在正常的範圍。 3。舊傷在膝關節 :曾經有半月板受傷或是韌帶撕裂進行手術的,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風險族群。 4。過度使用 :像是某些運動需要重複做膝關節的動作就要注意囉!(跪、蹲...) 5。大腿肌肉無力 :當肌肉沒有力氣時,就像一家公司少了員工幫忙分擔,此時所有壓力就會集中在主管(膝關節)身上! 圖片來源: Google 什麼樣的症狀須要注意?   根據不同的嚴重程度,表現出來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但要小心的是:不是膝蓋疼痛、出現腫脹就是退化性關節炎!詳細的評估還是需要 經過X光的判讀加上症狀的表現 去做診斷--> 即便影像上呈現退化,也不代表你真的有退化性關節炎 ! 整體而言你可能會出現的症狀: *當你做動作時明顯出現疼痛或僵硬,休息時會改善 *通常只有某一隻腳特別不舒服 *膝蓋彎曲伸直的過程發出喀拉的聲音 *覺得怎麼動膝蓋都卡卡的 *上下樓梯特別有感(痠軟、無力) *膝關節開始腫脹(內部有發炎)-->早晨特別僵硬 *膝關節有骨刺出現 *嚴重影響行動、睡眠甚至焦慮憂鬱 *開始不敢使用不舒服的腳-->肌肉萎縮-->依賴其他關節穩定-->髖關節、腰不舒服 圖片來源: Google 不同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策略 第一級(最輕微): 不太有疼痛感覺或是非常輕微的症狀-->通常可吃藥物或是做一些運動得到改善。 第二級: 坐久或膝蓋伸直後,出現僵硬、疼痛的狀況--> 除了藥物及運動的幫助;可穿戴護膝或是鞋墊減輕膝關節的壓力。 第三級: 軟骨明顯磨損,不管是走路、跑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