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這件事大概是沒有人不會做,但隨著年紀越大做越少的動作。我們常看到小朋友在路上蹦蹦跳跳,彷彿跳躍是與生俱來就會的一件事,但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上次全力跳起來是什麼時候?現代我們的生活對於跳躍的需求可以說非常低,但不代表你不需要這項動作技能,許多身體肌肉骨骼傷害的發生,也跟跳躍脫離不了關係,就讓我們好好來了解跳躍這件事。
離開地球表面有多困難?只需要小腿出力就好?
從跑步兩腳懸空,到全力起跳灌籃,我們可以說雙腳有同時離地,就是一種跳躍動作。於是日常生活中乃至運動競技場上會出現的跳躍方式千百種,我們可以藉由分析跳躍動作中的不同參數,來更瞭解有哪些跳躍方式:
起跳方式:原地起跳、助跑起跳
起跳腳:單腳起跳、雙腳起跳
落地腳:單腳落地、雙腳落地
跳躍方向:前、後、左、右、上
跳躍目的:垂直高度、水平距離、變換方向
以上的各種參數可以互相排列組合,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各種不同的跳躍方式所產生的動作模式、使用的肌群、每個關節貢獻的比例有何不同,進一步幫助我們釐清跳躍動作與身體的傷之關聯性。
photo created by jigsawstocker - www.freepik.com |
起跳不難,唯獨如何落地而已
跳躍大致的動作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起跳與落地。起跳是身體對地面產生力量推離地面,像是車子的油門;而落地則是身體要吸收衝擊力安穩降落,則像是煞車的功能。
photo created by wirestock - www.freepik.com |
油門與煞車比較起來,我們一般人大多是煞車功能較差也較容易造成傷害,起跳不好頂多跳不高(當然很多時候也是因為起跳動作連帶影響到落地動作)所以大部分的傷害發生在落地的這個階段。
所以當傷害集中在某一部位,該部位就會衍生出相關我們常見的運動傷害:
腳踝:足底筋膜炎、跟腱炎
膝蓋:髕骨肌腱炎、髕骨股骨症候群、半月板損傷、十字韌帶撕裂...
髖關節:髖關節磨損發炎、髖關節夾擠症候群、
腰薦椎:腰椎滑脫、小面關節卡住、神經壓迫...
這也是為甚麼發生運動傷害或是長期有些不舒服時,並不是處理不適的地方就好,終究要回歸去了解到底為什麼身體在哀嚎,才能避免一直反覆受傷的無限循環,就讓我們下一篇來好好聊聊,究竟理想的跳躍動作,有著什麼樣的原則?
我是 #動次動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