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9的文章

腦傷大解密 - 撞到頭這麼嚴重?!

              當你在Google搜尋腦傷時,可能會找到一則新聞:「 台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21日參加晶華酒店的婚宴後,下樓梯不慎摔倒撞到後腦,搶救後仍然不治! 」這時你可能會很吃驚,心想:為什麼我也曾經撞到後腦勺,但我都沒有任何不適感呢? 答案在於當下 外力對於腦內部構造的損傷有多大!         與先前有提到的腦中風( 參考連結:物理治療師教你簡單認識十大死因之一的腦中風 )不同,腦中風為腦血管因阻塞或出血,造成所管理的部位遭受損害,而腦傷則是指 腦部因為突如其來的外力(非血管性),產生腦部出血性傷害進而導致生理及心理上的障礙。         生理上,腦傷如同腦中風,可能會有 張力變強、肌無力、功能性障礙等情況 ,但並不一定皆為左側或右側損傷,而心理上則可能造成 意識狀態降低、改變,認知能力障礙,或情緒及行為的失常 ,這些改變可能是暫時性也可能為永久性,並會造成局部身體及心理上的適應困擾。依嚴重程度可以簡單分為以下兩種 腦震盪: 腦部受到外傷後,意識在24小時內恢復的情況。 腦挫傷: 腦部受到外傷後,意識超過24小時才恢復,嚴重的人可能會伴隨腦細胞死亡或有腦出血的情形。 年輕人身強體壯比較不用擔心?         大錯特錯!!!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腦傷常見的年齡層主要為青少年、青年(15-30歲),其次為老年人。腦傷的原因有69.4%來自交通事故,其次是跌倒,再來為暴力事件。許多台灣人仍習慣以機車代步,特別是青少年,喜歡騎快車奔馳在大街小巷,一不小心就會發生意外,一時的快樂換來一輩子的傷害!而跌倒則較常見於老年族群,隨著年齡增加,平衡能力可能隨之走下坡,跌倒風險也隨之提升,瘀青是小事,若撞擊頭部造成損傷將可能是一輩子的障礙啊! 什麼?!腦損傷類型百百種?         腦部受到外力時,外力的方向、速度、強度跟性質都會對腦部產生不同程度的傷害。也不一定只有受到外力撞擊處會產生損傷,如下圖有示,直接受外力的頭皮、頭骨或頭顱內腦組織受傷稱之為衝擊性挫傷(coup contusion)。         腦部受撞擊的同時,腦可能吸收能量產生移動並撞擊對側部位造成對側受傷,稱之為對衝性挫傷(counter coup),兩者不一定哪個較為嚴重,兩種類型都有可能發生在腦傷患者身上,可藉由醫學影像的檢查

扁平足的迷思與真相-我有一雙大腳ㄚ?

   腳丫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到的部位,人類演化出雙腳著地,相比四足著地要有更強壯的雙腳才能足以支撐整個身體。當你雙腳不好,移動能力受到限制,想必人生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現代人最常見卻也最常被忽略的足部問題非扁平足莫屬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我們的雙腳,以及扁平足常見的迷思以及真相。 足踝構造放大鏡  我們的雙腳是個非常精密的構造,由28塊骨頭、42條肌肉去作活動與控制,還有許多細 微的神經與血管佈滿我們的雙足。足部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前足、中足與後足,三者 共同組成我們雙腳最重要的足弓。 迷人的足弓   我們的腳這這麼多塊小骨頭就像是拱橋一般靠著肌肉和韌帶支撐,在足底搭了三座小橋,分別是三個足弓:內側縱足弓、外側縱足弓、橫足弓,三者組成了腳掌的動態活動與靜止站立時的支撐,而我們常見的扁平足就是指中足部分向下向內塌陷,讓我們的內側足弓無法維持,進一步在動態活動走、跑、跳時,沒有辦法好好發揮它的功能。 走路時腳丫扮演的角色   走路雙腳在踩地的過程會經歷兩個時期,分別是腳跟著地和腳尖推蹬離地,而在這兩個時期腳丫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踩地緩衝期   當腳跟著地時,身體必須去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這時我們的足弓會下塌像海綿一樣來適應各種不同的地面以及將多餘的力量往上傳遞給身體其餘部位來吸收,避免地面的反作用力都集中在腳丫上。所以足弓塌陷都是有問題的?其實不一定哦,無法良好控制失控的足弓塌陷才是扁平足真正的問題。 離地推蹬期   當腳準備要向前跨準備離地時,我們需要藉由推蹬地面來給與向前的動力,這時原本在緩衝期塌陷的足弓就要再次撐起,讓腳丫呈現相對堅硬穩定狀態,好讓力量可以流暢不分散的讓身體向前移動。通常扁平足缺乏這種能力,造成推蹬力量無法集中,就會讓你移動得更為費力沒有效率,更有可能讓身體其他部位來代償,引發身體其它問題。這時物理治療通常會先教導個案執行縮足運動,來訓練足底長期罷工的小肌肉來初步改善這樣的狀況。 扁平足的迷思:一日扁平足,終生扁平足?   大家最常見的迷思就是覺得:啊我打從我有記憶以來就是扁平足了,那不是就沒辦法改變了嗎? 事實上扁平足主要分為兩種,結構性扁平足與功能性扁平足,結構性一般較為少見,與功能性扁平足的差異就在於當腳沒有踩地時(意

脊椎矯具-千變萬化的身體盔甲

「老師啊,啊我這個龍骨兩年前開過刀啦~但最近痠痛的金厲害餒!」 剛出社會時許多長輩們一口流利的台語總是讓我招架不住 , 原來龍骨就是脊椎啦! 脊椎問題百百種,是復健科的常客,而且族群可能涵蓋各個年齡層,從青少年脊椎側彎到老年下背痛。當然所謂儀器治療:熱敷、電療等可以緩解症狀,但治療師的專業在於了解疼痛背後是甚麼問題造成的?我們如何幫助患者們改善疼痛?而今天主要想探討的是 矯具在這中間扮演的角色與分類 。 脊椎矯具 ( 或裝具,以下稱矯具 ) 扮演的角色 1.        限制活動 回顧文章 穩如泰山的腰 說的一點也沒錯,各個關節都應在舒適的角度下活動。而矯具限制活動可 依照不同的材質,不同的位置達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效果 。例如剛手術後以金屬材質的矯具完全固定,限制活動以免影響骨骼復原;又或非彈性布料加上彈性調整帶,提供調整性,又不失限制部分活動的效果。 2.       提供支持 核心運動漸漸普及,例如之前的文章就有提過皮拉提斯增進對脊椎核心的控制。簡單來說核心肌群能使我們腹腔中的壓力上升,達到穩定脊椎的效果。小小影片讓大家很快的了解腹內壓與核心肌群的關係。      而我們常見的 束腹 則有增加腹內壓的功能,常常看到公園中的阿公阿罵的必備輔具,也常常會在舉重選手身上看到利用腰帶來保護脊椎也是這 個原因。 3.        預防畸形 先天小兒疾病中,有許多肌耐力不足,脊椎變形風險極大,穿著脊椎矯具像是藤蔓架一樣,給他們一個正確的生長方向避免畸形。另一個舉例則是已經輕度變形者,提供支持避免變形更嚴重。 4.       矯正 最常見於青少年的脊椎側彎,因為仍在生長期,矯正是最有效的,通常脊椎定型後,就比較沒辦法矯正了,因此脊椎側彎 20~40 度 (cobb 角度 ) 的青少年盡早穿背架,仍有部分矯正效果,超過 40 度者可能就需要以手術矯正了。 cobb angle是描述脊椎側彎的方式,由上方最傾斜及下方最傾斜錐體延伸平面所得的夾角 矯具分類 矯具的形式很多種,使用在四肢的也有,而且歷史悠久,可一直追朔到古埃及第五代王朝 ( 西元前 24 世紀 ) ,但就脊椎矯具而言是一直到 1946 年布蘭特與斯密特兩個發明家一起發明了一個脊椎矯具叫做

久坐久站?腰痠脖子疼?---你需要來點皮拉提斯

  還記得上次與大家分享了整個皮拉提斯的起源與概念嗎?忘了趕快回去複習一下唷 ~點我複習~ 。更重要的是練習皮拉提斯就是幫助你找回身體的 控制能力 !預防受傷又強健身心喔! ~複習動作控制的重要~   時常有人會問說:「老師~我回家可以自己練習哪些動作呢?那剛剛那個動作可以回去自己做嗎?」→很好的問題,如果你的基礎沒有打穩,在需要大量的核心運動下都是很容易受傷的。   小編今日就來告訴你回家可以自我練習的簡單動作喔~重點不在於你的動作有多漂亮也不在於要練到多酸、留多少汗才叫有練到!在於 你知道你的身體在做甚麼 !    首先建立你的呼吸方式   呼吸是身體交換氧氣及代謝廢物的重要功能, 呼吸可以 塑造出動作 以及 決定動作的動態表現 。當我們用 不同速度、深度及力量呼吸時可以模擬日常的活動。例如:快吸快吐→跑步、劇烈運動;呼吸深且慢→伸展動作、維持在某個動作。 1.平躺屈膝,雙腳間隔一個拳頭寬,雙手放在肚臍下方的位置。 2.鼻吸嘴吐:吸氣到雙手擺放的位置並吸到最飽;吐氣嘴巴微開,慢慢的將氣流吐出(發出哈或呵的音,可幫助我們氣流吐乾淨且不容易憋氣!) 3.通常吸吐的長度為1:2。保持呼吸的流暢,中間不憋氣不停留。可將吸氣先切成4等分,心裡默數1到4;吐氣則是以一樣的速度默數1到8。 4. 意念的想像: 想像肚子如同氣球,吸氣時慢慢將肚皮撐開;吐氣想像氣球消氣,肚子凹陷下去→記住凹陷下去的感覺,模擬肚子用力! *小技巧:可以拿紙風車或是衛生紙,練習讓吸氣吐氣維持在同個速度下→讓紙風車維持一樣的轉速;衛生紙維持在同個高度。 建立腹部的穩定與活動-骨盆時鐘運動   練習控制骨盆&腹肌與背肌兩者的協調性→幫助軀幹穩定、誘發核心、加強腰椎的活動。 1.平躺屈膝,確定腰部下方可塞下 一隻手掌的縫隙 。 2.想像骨盆上放了一個時鐘,頭頂方向為12點,腳的方向為6點,右手方向為9點,左手則是3點。 3.想像骨盆中裝了 一盆水 ,先將這盆水(骨盆)倒向12點鐘方向→腰會整個貼平在地面上,縫隙被填滿。 4.接著將這盆水倒向6點鐘方向→腰的空隙到最大的位置。 5.加上呼吸:邊吐氣邊搭配3,接吸氣時搭配4。 6.熟練上述後,加上3點鐘到9點鐘的方向。 7.先將這盆水倒向3點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