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週前小編挑戰由戒茂斯山上嘉明湖,過程中聽到同為菜鳥團的團員討論手錶上顯示心跳已經在爬上戒茂斯山頭時達到146下/分......,現在科技十分發達,很多人都會使用科技型手錶來提醒行程,或者是偵測自己的心跳,當然不只有手錶可以做到這件事,現在很多App有研發出可以直接用手機感應來偵測心跳的程式,好的!這時候問題來了!請問你真的知道顯示出來、偵測出來的心跳,對你的意義在哪裡嗎?難道真的只是知道自己心跳是不是有過快或過慢而已嗎?跳到146下/分究竟代表什麼?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心跳這回事。
心跳代表的數值,那些我們所知道的生命徵象
生命徵象,指的不僅只有心跳的數值,還有血壓、體溫、呼吸速率也都被包含在生命徵象的偵測當中。首先想先知道自己是否有心跳過快或過慢的問題,你應該先了解這些項目的標準值應該分布在哪個範圍內。
先討論心跳,我們可以知道超過100下/分屬於心跳較快,若每分鐘低於60下則屬於較慢心跳,但這些僅能讓我們了解速率,心跳的品質就這時候就是個問號了,很多時候心跳數值正常也可能伴隨有一些心律不整的問題,這就是我們單靠App或手錶偵測所看不到的東西了,心律不整一般需要心電圖才能偵測,那我們得知心跳到底可以做什麼呢?
運動強度的制定,可以從心跳開始算起
運動強度的制定可以用很多種方式,有些人會運用自覺用力係數(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也就是病人自我感覺現在疲倦跟累的程度(如下圖),有些會用最大攝氧量、有些則是使用最大心跳數、心跳儲存量、無氧閾值、最高收縮壓等等作為指標。
因為心跳跟有氧容量呈線性的關係,加上心跳可以表示一個人的身體狀態與心臟負荷,比較容易測量,因此很常運用在運動強度的設計上,在制定運動強度前,須先了解每一個人的目標心跳數是多少,以下有幾個常用的公式來計算運動中的目標心跳數 (target heart rate, THR):
1. Karvonen method:
【症狀限制之最大心跳(SLmaxHR) - 休息時心跳(HRrest)】× ▓ + 休息時心跳(HRrest)
※▓代表基本強度,下方有圖表對應
2. Standing HRrest + (20~30下/分)
臨床上治療第一期心臟病患者較常使用,適合用於短時間的測試,或者是一些平常在心電圖檢測上容易出現異常的人,在第一期復健中建議心跳不宜超過120下/分。
3. (220-age) = HRmax, HRmax × ▓ = THR
在六分鐘行走測試中提到,預期達到的最大心跳計算方式,可以搭配想要達成的運動強度去計算。
了解目標心跳數之後,再經由專業評估得知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後,由目標心跳數乘以你想要的運動強度%數來得知,運動中心率達到多少的量值才有對應強度的運動效果,強度對應的%數可參考下表:
運動強度的拿捏,%並不是唯一重要的事?
常常聽到運動強度為中等強度是幾%,高等強度又是幾%,有氧運動確實可以以最大心跳數的幾%來決定運動的強度,但運動強度最高就真的好嗎?其實不盡然,運動原則上可以增進心肺耐力與肌肉耐力,並且給予這兩個生理系統高出訓練閾值的負擔,簡單來說就是去挑戰心臟的極限,訓練強度相對一個人健康狀況、活動能力、年齡及性別會各有不同,體能較好者或許就需要更高的運動強度去挑戰,當然,若運動強度對於訓練員來說已經適應,那就要開始調整運動強度到更高層級,越高的運動強度當然伴隨著一定的危險性,運動強度高、訓練時間長、運動效越快會顯現,但引起的併發症及肌肉骨骼系統產生的運動傷害可能也就越多。
近年來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提出FITT的架構,四個字母分別代表運動頻率(frequency)、強度(intensity)、時間(time)及模式(type),傳統以有氧訓練為主的運動模式,固然可以訓練到呼吸循環系統疾病的患者,但針對很多慢性期的病人合併有一些肌力不足的狀況,近年來也很常見將阻力運動應用在心肺方面的病人,當然不僅有阻力運動,柔軟度訓練及一些伸展運動也都應該被涵括在心肺病人相關的運動訓練中,但老話一句,還是建議經過專業物理治療師評估並協助制定運動處方後再行運動較為安全唷!
想知道更多關於運動處方的設計~敬請期待下一篇
大家好, 我是 #9949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