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人生的必修課- 關於動作學習的基礎觀念
過往我們提到學習時,都認為除了先天資質的差異,「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負苦心人」、「滴水能穿石」等等都在告訴我們最主要還是要不斷的努力,但其實你要努力的方向與方法更為重要,練習不能讓你有好表現,好的練習才會成就好的表現。
學習與表現
在開始練習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到,我們無法真正測試一個人是否學習完成某一件事,而只能藉由當事人當下的「表現」來推測他的「能力」,來看個案的學習狀況。
怎麼練也是門學問?有效率學習的注意事項
練習時間越長越好?
傳統學習的觀念,時常建立在「多練多好」、「表現不好一定是練不夠多」等概念上,但慢慢的我們了解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尤其在動作學習這一部分非常要求練習時的專注力以及動作的品質。
所以在比較耗費體力的練習,像是高強度運動、中風患者爬樓梯等等,練習時要有適當休息,保持體力才能讓練習效果事半功倍。而相對的,在一些體力消耗較低的動作學習裡,像是平衡訓練、一些動作技巧的練習,只要學習者能保持專注,那較長的時間地反覆練習可以幫助動作模式的建立,學習效果會比較好哦!
複雜動作分開練- 分解動作練習
有在學音樂的朋友就了解,一定會遇到一首曲子總有一些段落特別難,這時候一定會反覆練習那一小段,熟了之後再串聯起整首曲子。而我們遇到很複雜的動作時也可以比照辦理,像是中風後的患者要重新練習從躺在床上到站起來,而這動作包含了翻身、側躺到坐、坐到站,這時我們針對個案動作執行較差的部分挑出來加強練習,最後再合起來練習一個完整的躺到站,就可以達到最好的動作學習效果。
延伸閱讀:中風後的人森-需要重新學習的功能性動作
適時轉換練習項目、調整目標參數
在學習全新的動作時,可能會因為反覆練習或挫折感爆棚,而大大降低學習的效果。例如一個籃球新手剛開始練習投籃時,一定都投不太進,這時我們可以先換個練習動作像是上籃,或是調整練習目標的參數,像站近一點或是不同角度的練習,可以在大腦中建立更好的動作模式哦!
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心像練習
有時候想要好好學習一項運動,卻總無法天時地利人和嗎?其實用「想像」也可以有學習的效果哦!研究證實,光是在腦中想像去執行目標動作,也有類似直接執行動作的練習效果哦!心像練習也可以當作正式執行動作前的預備,先在腦中暖身一遍,也能提高你產生動作的成功率和品質呢!
沒有改進錯誤如同白費功夫- 回饋的重要性
練習,就是要不斷修正練習時的狀況,才能一次一次越來越進步。每次練習的結果可能都跟目標有些差距,有些可能是當事人自己可以感覺得出來,我們稱為內在回饋,而動作目標(動作的結果)沒有達到,或是根據個案表現而與目標有差別時,藉由旁人提醒給予調整,稱為外在回饋。
內在回饋依賴當事者自己有無辦法覺察,自己優化每一次練習時的狀況,而給予外在回饋常用的方式像是視覺引導:「來阿北眼睛看自己的腳哦~」、口語提示:「來阿嬤腳抬高一點」、觸覺回饋:「來大哥就是我手碰的地方出力多一點」
回饋給越多越精準,學習效果越好嗎?
其實重點要讓當事人自我覺察的成分越高越好,即為依靠內在回饋自我優化每次的練習,才會有最好的學習效果。所以給予回饋的頻率不要太高、不要每次練習完立馬給予回饋,讓當事人有自己感覺以及思考的時間。
如何判斷是否有成功學習?
既然練習時當下的表現不等於學習成果,那我們要如何判斷這個練習是有用的,可以讓個案進步的呢?
這時我們可以依照學習效果三指標:
- 動作表現有留存現象,今天會了明天還是會,下禮拜也沒問題。
- 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概化與轉移
- 改變不同情況與環境仍不受影響,依然具有同樣能力表現。
我是 #動次動編
一名在體育圈打滾的運動物理治療師,喜歡運動更喜歡用運動當作治療介入的手段。努力讓這社會更認識物理治療,更了解運動的好,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動次動起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