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聊到跳躍常見身體的傷害有哪一些 延伸閱讀:帶你離開地球表面- 跳躍傷害知多少? 或許不存在著完美不會受傷的跳躍動作,但我們可以藉由分析跳躍動作的組成,來去了解什麼樣的動作容易產生壓力,以及怎樣的動作可以讓我們飛高高。
總覺得跳不起來?跳完總是膝蓋怪怪?
許多跳躍傷害源自於自己的動作習慣,特別喜歡某一部位出力完成跳躍的動作,導致壓力累積在同一個地方而最終感覺不適。舉例來說有些人跳的時候膝蓋總是動的特別多,就會提高受傷的風險。而較理想的跳躍動作應該兼顧不容易受傷的動作元素,以及更好的運動表現。
正常原地跳躍 |
膝蓋動過多的跳躍動作 |
沒有落下,要怎麼起飛?
在跳躍的動作中,大家都知道只要增加大腿的肌力與爆發力,讓大腿推地的力量增加,就能跳得更高。但其實在離開地面之前,我們更要去了解如何靠近地面,也就是蹲下去蓄力的動作(或者可以說跳躍落地),才能擁有更好的跳躍動作。所以我們可以將跳躍的動作粗分為兩大部分,分別為落下蓄力與推進離地
而在其中分別產生的動作為:
而在了解各關節分別在這兩個時期所產生的動作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來想想它們所扮演的角色~
髖關節:髖關節動作是我們非常大的爆發力來源,很多人跳躍時總覺得只跳一塊豆腐高重點就在於不會做髖與骨盆的相對動作。簡單來說
髖關節彎曲=「大腿往上彎」或「骨盆向前轉」
髖關節伸直=「大腿往下伸」或「骨盆向後轉」
所以當我們蹲下大腿往上彎的時候,假如骨盆並沒有同時向前轉的傾向,髖關節彎曲的角度就會不夠,反而讓我們相鄰的腰椎與膝蓋動的比較多,自然在向上出力時讓力量集中在膝蓋伸直的動作,並沒有將大腿後側與臀部的力量完整的發揮出來。
膝蓋:膝蓋的動作是相對大家都很熟悉會去做的事情,時常是幫忙幫過頭動得太多。身為下肢的中間點,上有髖下有腳踝,重點就在於如何與上下互相串聯,協助整個力量的傳遞與平衡。
腳踝:腳踝後側的阿基里斯腱可以說是人體裡的彈簧,當我們蹲下去時把它拉長去儲存能量,再快速縮短讓身體彈起來。千萬別看它細細一條就覺得大腿一定比它重要,我們可以單純只動腳踝下(不彎曲大腿與膝蓋)也可以彈很高,可惜的是很多人並未好好利用腳踝的彈性,反而讓腳踝成為容易受傷的部位。
最大化你的跳躍能力- 每個能用的地方都要用到!
看到這邊或許你可以了解,為什麼單一去強化個別關節或肌肉對於跳躍的表現來說,不一定會有很好的成效,全身有如此多的關節、肌肉與不同組織,當我們能在一個動作中越有效率的整合全身,我們就能安全地發揮身體最大的能力!至於我們要如何在訓練中達到此一目的,敬請期待下篇!
我是 #動次動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