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神經科病人出院後,復健的部分該怎麼延續?
出院後的復健有非常多種不同形式,有些人選擇與醫院配合做門診復健,同時方便在院追蹤狀況及拿藥,有些人則選擇到家裡附近的復健科診所,有些則會被轉送到急性後期照護中心,有些狀況真的無法出家門需要申請居家復能,接下來就讓我們更細的說明其中的不同吧
出院前,我們被告知要做出選擇…
(圖片來源:Gaylord Specialty Healthcare)
現在是個主張病人有自主選擇權的時代,任何醫療決策都需要與病人或其家屬討論過後才定案,復健方式也不例外,當醫療團隊評估過病人狀況後,會給予一些可行的選擇,但我想大多的病人及家屬對於其中的利弊其實也不甚清楚,以下就讓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 與復健門診部配合進行復健
- 當交通方便且移行能力至少可以靠輪椅代步的病人,我們都會建議來住院時期的醫院進行復健,一方面是亞急性期還是有許多不穩定因素,若有完整的醫療團隊配合較能應對緊急狀況,一方面是亞急性時還要常回門診進行追蹤及拿藥,對於移行能力較差需他人協助的病人而言,交通也會較為方便。
- 復健科診所或治療所
- 有些病人交通至大醫院不方便,但家裡附近就有診所或治療所可以配合復健的話,一般還是會建議以交通方便為主,但診所或治療所在治療的內容、費用及時間上可能有些差異,建議若希望是由治療師本人進行一對一長時間治療的民眾可尋求治療所協助,因一般診所還是會以健保治療為主,由於人數眾多較無法針對個人狀況進行太多的治療細部調整。
- 急性後期照護中心(PAC)
- 為與醫院相互配合的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復健時間會相較於上述提到的幾者都更長,是直接以住院復健為主,可住長達12週不需轉院,一天最多可執行3-5次復健,這是政府為配合中風黃金恢復期所制定的計畫,但較適合體力佳可接受密集訓練且有潛力的病人。
- 居家復能
- 移行能力需靠他人完全協助或臥床的病人,但居家環境中無照顧者可協助帶去醫療院所進行復健,或因居家環境限制無法離家復健,例如病人住公寓5樓沒電梯且病人無法下床或上下樓梯者,則較適合申請居家復能。
開啟漫漫長路的復健,腦部的創傷也會恢復嗎?
選擇完出院後的復健方式後,一般民眾心中通常會湧上另一個問號:「那我腦損傷的地方會完全好起來嗎?」如果你指的是功能恢復的部分,中風病人的預後取決於許多因素,從發病到送到院的時間多久?多久開始投藥?屬於出血性或缺血性?影響的範圍多大?傷到的腦區在哪?這些都可能影響後續恢復狀況,答案如果你今天是問我:「從電腦斷層上看起來受傷的部位會不會恢復?」我必須很遺憾地告訴你,答案是不會,腦細胞不會再生,因此有些受傷較嚴重的區域在日後的影像上看來就會黑黑一塊,像是有空洞,既然不會恢復,那為何要復健?
復健不是在讓受傷的腦區恢復,而是在讓你的腦神經重塑進而恢復肢體功能!我們強調要恢復的是功能,舉例來說,病人今天中風傷到右腦掌管左手動作的區域,初期左手一定無法動作自如,但經過復健反覆刺激你的左手功能,誘發動作,可以重建起肢體與大腦間神經迴路,讓大腦其他區域去彌補你受傷的右腦所需具備的功能,進而達到重塑腦神經恢復左手功能的結果。
治療所給予的復健與去健身房訓練有何不同?
那天有一位行走能力佳,可以不靠拐杖在社區行走超過100公尺,但步態品質較差且患側仍有張力的病人跟我分享了一件事:「復健科醫師都叫我練肌力,那我現在可以自己走去健身房或公園練運動器材就好,為什麼要來醫院進行訓練?」同樣都是做肌力訓練,為什麼不能到健身房練就好呢?那我們來了解一下所謂的亞急性期復健到底都做了什麼肌力以外的訓練。
- 誘發動作、降低張力:為了達到更好的動作品質,在訓練開始時會先執行降低張力的手法,同時誘發、去喚醒睡著的肌肉,讓他們都可以出來幫忙。
- 肌力訓練:針對四肢及軀幹較無力的部分進行肌力的強化,這邊指的不只有一些手腳的大肌群,核心肌群包含呼吸肌、深層穩定肌群也都是肌力訓練該介入的部分。延伸閱讀:呼吸那件重要的小事、新冠肺炎讓我一直喘?簡單呼吸運動多練習、鬼滅之刃的呼吸,你參透了嗎?
- 功能性訓練:如同先前的文章中有提到的漸進式下床訓練到行走訓練,整個流程會指導病人在不需他人協助的情況下如何達成,針對做不到的功能將進行重複多次的訓練讓病人記憶與習慣動作流程及順序。
- 平衡與協調訓練:這部分倒是真的不會在健身房特別訓練,卻也十分重要的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及行走動作品質,對於平衡與協調不熟悉的朋友歡迎複習:中風後的人森 -那些缺乏平衡感的日子、肢體不協調也是一種病?小腦與協調障礙- 治療篇
- 日常生活功能訓練:為了讓以上訓練所恢復的功能可以真正移轉到日常生活上,我們會與病人討論並了解目前生活上遇到的難題是什麼,或未來的工作銜接上會遇到什麼問題,再設計相對情境去幫助病人恢復,或者鼓勵病人回歸日常生活、脫離醫療院所去進行自主訓練,這樣以任務為導向的訓練也是近年來探討最熱絡的,最多人建議的訓練方式。
以上就是針對亞急性期可能進行的訓練。訓練方式百百種,請與治療師討論並進行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充分溝通對雙方在制定治療計畫上一定會更有幫助唷!
大家好, 我是 #9949編
在醫療院所工作的小小物理治療師,看過太多患者及患者家屬因為對疾病不理解而感到焦慮無力,甚至選擇放棄治療!因此我希望可以透過在網路平台介紹各種神經相關疾病來衛教大家~讓大家更加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識,從而與我們物理治療師一起好好努力讓自己及家人生活得更好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