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小編評估到一個小兒麻痺個案,他是一位來自澳門的移民大哥,他用很開心得語氣跟我說,小弟弟你知道你們台灣是輪椅的王國嗎? 在其他國家取得輪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台灣卻唾手可得。可見輪椅對我們的重要性,對於步行沒有效率或是沒有能力行走的人,輪椅就是他們的雙腳。 就拿鞋子當比喻好了,當我們在 買鞋的時候我們會依需求選擇不同的款式 ,像是球鞋 、皮鞋、拖鞋等等 ;Jordan 打籃球必須穿籃球鞋,但當他想去沙灘走走,那一定就會有其他選擇。 輪椅也是一樣,要出門散步的、要運動的、提供支持性的,都會有不一樣的建議! 評估輔具時有幾個重點會做考量 : 人 Human :個人狀況、疾病、習慣生活方式。 活動 Activity: 我們要執行的活動→出門、運動、散步、工作等等。 輔具 Assistive technology : 使用什麼型式的輪椅或是輔具才能協助個案完成活動。 最後一個重要步驟,也是最容易忘記的就是 環境 ( Contex)→ 在什麼環境使用?會受到什麼樣的阻礙? 內行人都怎麼表示輪椅尺寸? 首先最常看到的就是輪椅大小的表示方法 ,通常 我們會說 16 吋的輪椅或是 18 吋的輪椅,這個尺寸代表是 輪椅的坐寬 → 大約坐面的寬度。精確的話每家廠商測量的都不一樣,有些是以側擋板間距離,有些則是坐墊桿間距離。 第二點是坐到輪椅內, 左右需各留約一指幅 ,坐墊太寬會讓屁股在坐墊布上左右滑動;太緊則會擠壓。像高活動輪椅或競技用輪椅,則會建議剛好合身,以提供一定的穩定性也提升運動表現。 再來是後輪的部分,我們可以 大小 、 軸心位置 、 材質 來做分類: 輪子是不是越大越好? 大輪常見有 20~26 吋,主要是以自推族群為主,通常會加手推圈。如果沒有自推能力,可將手推圈拆除或直接使用小輪 ( 戒護輪 ) 就可以了。 根據輪子的大小通常會搭配相仿大小的手推圈,手推圈越大越省力但耗時、重量重。而競速輪椅則是大輪配小推圈,花更多力氣為了爭取時間。 大輪比較穩是個迷思 , 穩定度是看支持底面積 (Base of support) ,不管是大輪還是小輪,只要輪椅接觸地面的四點一樣,穩定度就沒差! 輪子配置的位置會有什麼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