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以物理治療師來說要碰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其實算蠻少見的,不過為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需要物理治療呢?這就是此篇要為各位講解的重點啦!繼上集簡介了類風溼性關節炎以及解答溫度與濕度到底會不會影響( 文章回顧:天氣又濕又冷關節痛得吱吱叫 ?- 淺談類風濕性關節炎(上) ),接下來帶大家了解診斷的方式及有哪些處置方式。 如何診斷? 通常先從症狀做判斷,例如上篇提到的關節腫脹、僵硬及變形等等。再來就是做 血液及X光檢查 ,血液會檢查是否有異常多的 類風濕因子 (RF) 與 抗環瓜氨酸抗體 (ACPA) ;而X光則是確認關節發炎的嚴重程度。綜合上述提到的線索,來區別其他可能造成關節炎的疾病(例如退化性關節炎)。 不過在症狀初期,相對較難下結論,這時就只能依靠醫師的診斷能力或是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了 ! 以下是目前歐美風濕學會發表的最新診斷標準,主要希望能 更早的篩檢出高風險病人並及早做治療 。 治療方式有哪些? 由於此疾病 無法完全治癒 ,所以在治療上面會強調以下幾點來發揮治療的最大效果。 → 減輕疼痛、減緩關節損傷程度、盡可能維持關節的功能。 → 愈早治療恢復的程度也越好(大約發病後的6個月內是黃金期) → 合併多種治療方式,包含藥物、適當休息、關節強化、關節保護、病人衛教等等。 → 專家們(各專項醫師與治療師)與病人、家屬間的良好配合與溝通。 再來分別介紹上述提到的治療項目,至於如何結合這些治療必須根據每個病人的需求及狀況去做適當的調配, 不是所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都使用同一種治療模式喔 ! 1.藥物治療 :藥物目前是對類風性關節炎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藥物種類過多,此篇就不贅述。主要分為一線與二線藥物。雖然藥物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但大多時候會合併好幾種藥物使用,相對的副作用所帶來的影響也不小 ,例如上吐下瀉、無力、肝功能受影響等。 → 一線藥物 :屬於藥效馬上就反應出來的類型,主要功能就是抗發炎、緩解疼痛。 → 二線藥物 :藥效須過一段時間才會反應出來(數週至數月),又稱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功能為避免關節繼續被破壞、停止病情繼續惡化。 是目前主要使用的藥物類別 。 2.手術介入 :當所有治療都無法緩解症狀,甚至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最後就會考慮做關節置換或是切除一些發炎組織。 3.運動介入 :透過 低負荷的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