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以物理治療師來說要碰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其實算蠻少見的,不過為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需要物理治療呢?這就是此篇要為各位講解的重點啦!繼上集簡介了類風溼性關節炎以及解答溫度與濕度到底會不會影響(文章回顧:天氣又濕又冷關節痛得吱吱叫 ?- 淺談類風濕性關節炎(上)),接下來帶大家了解診斷的方式及有哪些處置方式。
如何診斷?
通常先從症狀做判斷,例如上篇提到的關節腫脹、僵硬及變形等等。再來就是做血液及X光檢查,血液會檢查是否有異常多的類風濕因子 (RF)與抗環瓜氨酸抗體 (ACPA);而X光則是確認關節發炎的嚴重程度。綜合上述提到的線索,來區別其他可能造成關節炎的疾病(例如退化性關節炎)。不過在症狀初期,相對較難下結論,這時就只能依靠醫師的診斷能力或是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了!
以下是目前歐美風濕學會發表的最新診斷標準,主要希望能更早的篩檢出高風險病人並及早做治療。
治療方式有哪些?
由於此疾病無法完全治癒,所以在治療上面會強調以下幾點來發揮治療的最大效果。
→ 減輕疼痛、減緩關節損傷程度、盡可能維持關節的功能。
→ 愈早治療恢復的程度也越好(大約發病後的6個月內是黃金期)
→ 合併多種治療方式,包含藥物、適當休息、關節強化、關節保護、病人衛教等等。
→ 專家們(各專項醫師與治療師)與病人、家屬間的良好配合與溝通。
再來分別介紹上述提到的治療項目,至於如何結合這些治療必須根據每個病人的需求及狀況去做適當的調配,不是所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都使用同一種治療模式喔!
1.藥物治療:藥物目前是對類風性關節炎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藥物種類過多,此篇就不贅述。主要分為一線與二線藥物。雖然藥物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大多時候會合併好幾種藥物使用,相對的副作用所帶來的影響也不小,例如上吐下瀉、無力、肝功能受影響等。
→ 一線藥物:屬於藥效馬上就反應出來的類型,主要功能就是抗發炎、緩解疼痛。
→ 二線藥物:藥效須過一段時間才會反應出來(數週至數月),又稱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功能為避免關節繼續被破壞、停止病情繼續惡化。是目前主要使用的藥物類別。
2.手術介入:當所有治療都無法緩解症狀,甚至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最後就會考慮做關節置換或是切除一些發炎組織。
3.運動介入:透過低負荷的運動,可以幫助患者維持關節的活動度、肌肉力量,藉此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運動當下也能使患者有美麗的心情,才能好好面對疾病帶來的壓力。但要特別注意在選擇運動上,要避免關節壓力負荷大的運動,再來運動強度、頻率這些都建議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喔!一般來說瑜珈、太極、游泳、水中運動都有助於增加患者的關節活動與肌力且不致於造成關節過多的壓力。
物理治療能幫上甚麼忙?
除了服用藥物減輕症狀外,另一件重大任務就是維持我們身體基本的活動、基本的生活,像是走路、拿水瓶這些,對於關節炎的人而言可能是一項挑戰。所以我們必須想盡辦法評估患者所需並給予適當的訓練或輔助等,讓他們至少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1.電療/冰敷/熱敷:可以短暫減輕疼痛,或是運動前後減輕症狀。
2.輔具:給予拐杖或是特殊的吃飯輔具等,可以減輕患者的負擔,避免過多的關節壓力。(文章回顧:幫助您生活的器具,輔具與物理治療)另外,職能治療師也能提供副木,讓患者的關節固定在壓力最小的位置。(回顧"副木":手麻手痛難道又是媽媽手?- 腕隧道症候群(下))
3.動作的個人化設計與調整:上述雖然有提到幾個相對不傷關節的運動,但每個人在達到同樣的動作時,所使用的策略都不相同,也就是看似一樣的動作,有些人可能過度使用某條肌肉幫忙,這時關節受傷的機率就會增加。所以不是所有運動都適合每個人,尋求專業人員才能更直接的找出患者動作的問題並加以改善。
4.衛教(如何與類風溼性關節炎共處?)
→ 聆聽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在什麼樣的活動後疼痛可能加劇,或是超過一定的活動量後疼痛會變得更明顯,根據這些指標讓自己避免過多的活動。在運動過程中也是,只要出現疼痛或是有症狀加劇就要馬上停止並知道自己甚麼時候該停下來!
→ 讓家事變得有系統性:把家事平均分散在一周裡,規劃每日適當的勞動量,使用簡單不費力的打掃工具。
→ 使用工具減輕壓力:如同上述提到的輔具或甚至居家環境的改善來減輕身體的負荷。
小編嘮叨時間: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就像是一場馬拉松,即便不是很多人會注意到的疾病,但不管是自己還是家人得上都是相當辛苦的過程,不只專業間與病人的配合,病人的心理素養更是對抗此疾病的關鍵。總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共勉之~
為了讓大家享受健康與追求美好的體態,目前致力於皮拉提斯的教學同時加上物理治療的評估,希望帶給大家最有效率的運動。另外也希望將更完整的資訊轉化為文字讓各位了解並且重視自己的身體唷~快來與我一同分享健康的美好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