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週前小編挑戰由戒茂斯山上嘉明湖,過程中聽到同為菜鳥團的團員討論手錶上顯示心跳已經在爬上戒茂斯山頭時達到146下/分......,現在科技十分發達,很多人都會使用科技型手錶來提醒行程,或者是偵測自己的心跳,當然不只有手錶可以做到這件事,現在很多App有研發出可以直接用手機感應來偵測心跳的程式,好的!這時候問題來了!請問你真的知道顯示出來、偵測出來的心跳,對你的意義在哪裡嗎?難道真的只是知道自己心跳是不是有過快或過慢而已嗎?跳到146下/分究竟代表什麼?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心跳這回事。 心跳代表的數值,那些我們所知道的生命徵象 生命徵象,指的不僅只有 心跳 的數值,還有 血壓、體溫、呼吸速率 也都被包含在生命徵象的偵測當中。首先想先知道自己是否有心跳過快或過慢的問題,你應該先了解這些項目的標準值應該分布在哪個範圍內。 先討論心跳,我們可以知道超過100下/分屬於心跳較快,若每分鐘低於60下則屬於較慢心跳,但這些僅能讓我們了解速率,心跳的品質就這時候就是個問號了,很多時候 心跳數值正常也可能伴隨有一些心律不整的問題 ,這就是我們單靠App或手錶偵測所看不到的東西了,心律不整一般需要 心電圖 才能偵測,那我們得知心跳到底可以做什麼呢? 運動強度的制定,可以從心跳開始算起 運動強度的制定可以用很多種方式,有些人會運用 自覺用力係數(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也就是病人自我感覺現在疲倦跟累的程度(如下圖),有些會用最大攝氧量、有些則是使用 最大心跳數、心跳儲存量 、無氧閾值、最高收縮壓等等作為指標。 因為心跳跟有氧容量呈線性的關係,加上心跳可以表示一個人的身體狀態與心臟負荷,比較容易測量,因此很常運用在運動強度的設計上,在制定運動強度前,須先了解每一個人的目標心跳數是多少,以下有幾個常用的公式來計算運動中的目標心跳數 (target heart rate, THR): 1. Karvonen method: 【症狀限制之最大心跳(SLmaxHR) - 休息時心跳(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