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聊了在跑步中,容易碰到的運動傷害(回顧前文: 今晚,我想來點城市夜跑- 跑步傷害知多少? )相信不少人會被嚇到「蝦!原來跑步這麼的危險!」但嚴格說起來, 任何看似單純的運動,只要長期用相對對於身體結構壓力比較大的方式進行,就有可能產生運動傷害 ,跑步又是一個不斷反覆產生相同動作的運動,任何一個動作環節沒有顧好,就容易在幾千萬步伐的累積下顯露問題。 就像我們上篇文章開頭所說,每個人跑步的方式差異極大,怎麼樣才是正確的跑步方式,其實沒有一定,但有些原則可以幫助我們跑得更有效率、更輕鬆、更健康,而在了解健康跑步的原則之前,我們要先來聊聊, 跑步是由哪些動作所組成的? 跑步動作週期:落地、承重、起飛 是不是有時候走很快像是趕著過馬路時,默默就跑起來了?沒錯, 跑步就是很快地走路 ,最大的差別就在於 跑步會有雙腳完全騰空的時期 ,走路卻總有一隻腳踩在地上,所以我們可以將跑步的動作粗分為三大期: 落地期(A>B) :從腳在身體前側最高處往下落到腳掌接觸地面。 承重期(B>C) :腳掌接觸到地面後,單腳支撐體重,同時重心往前轉移。 推進起飛期(C>A) :重心向前轉移到極限,腳尖推地,整個身體離開地面,接著另一腳經歷落地期,同側腳推地完在空中往前帶動。 常見錯誤跑步方式 腳跟觸地 :在落地時用腳跟當作最先與地面接觸的部位,這樣 與地面的衝擊力會往後方傳遞 ,不但與身體前進的方向互相衝突,也容易對下肢肌肉關節產生額外的負擔。 全身晃動幅度大 :因為跑步相對比較激烈的活動,所以身體一定會有一些晃動,包含 垂直上下的震盪、左右腳交換支撐時的晃動 ,但別忘了我們在跑步時只是要單純地向前,所以過多上下左右的晃動都會是向前移動的阻力。( 點我複習:身體移動時頭也可以保持穩定 ) 想要用力推進 :我們都會覺得,要跑得快一定要在 推進時大力推蹬才有力量與速度向前 ,但這樣的跑步方式並不符合人體移動的方式,反而會額外消耗肌肉力量,破壞整個身體在移動時的平衡。 無傷跑步很難?釐清原則就不怕 腳掌前側著地、讓重力帶你向前 移動,就是身體與地心引力的互動 ,假如你想向前跑但身體重心一直往後放,那麼等於你一直在前進時踩著剎車,那自然覺得跑步是很費力,也容易對身體產生額外的負擔。所以將 重心持續保持向前 ,自然落地與地面接觸的部位會是腳掌前側,而腳的位置會差不多在身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