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神經科病人出院後,復健的部分該怎麼延續? 出院後的復健有非常多種不同形式,有些人選擇與醫院配合做門診復健,同時方便在院追蹤狀況及拿藥,有些人則選擇到家裡附近的復健科診所,有些則會被轉送到急性後期照護中心,有些狀況真的無法出家門需要申請居家復能,接下來就讓我們更細的說明其中的不同吧 出院前,我們被告知要做出選擇… (圖片來源:Gaylord Specialty Healthcare) 現在是個主張病人有自主選擇權的時代,任何醫療決策都需要與病人或其家屬討論過後才定案,復健方式也不例外,當醫療團隊評估過病人狀況後,會給予一些可行的選擇,但我想大多的病人及家屬對於其中的利弊其實也不甚清楚,以下就讓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與復健門診部配合進行復健 當 交通方便且移行能力至少可以靠輪椅代步 的病人,我們都會建議來住院時期的醫院進行復健,一方面是亞急性期還是有許多不穩定因素,若有 完整的醫療團隊配合較能應對緊急狀況 ,一方面是亞急性時還要常回門診進行追蹤及拿藥,對於移行能力較差需他人協助的病人而言,交通也會較為方便。 復健科診所或治療所 有些病人交通至大醫院不方便,但家裡附近就有診所或治療所可以配合復健的話,一般還是會建議 以交通方便為主 ,但診所或治療所在治療的內容、費用及時間上可能有些差異,建議若希望是由治療師本人 進行一對一長時間治療的民眾可尋求治療所協助 ,因一般診所還是會以健保治療為主,由於人數眾多較無法針對個人狀況進行太多的治療細部調整。 急性後期照護中心(PAC) 為與醫院相互配合的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復健時間會相較於上述提到的幾者都更長,是直接 以住院復健為主,可住長達12週不需轉院,一天最多可執行3-5次 復健,這是政府為 配合中風黃金恢復期所制定的計畫 ,但較適合體力佳可接受密集訓練且有潛力的病人。 居家復能 移行能力需靠他人完全協助或臥床的病人 ,但居家環境中無照顧者可協助帶去醫療院所進行復健,或 因居家環境限制無法離家復健 ,例如病人住公寓5樓沒電梯且病人無法下床或上下樓梯者,則較適合申請居家復能。 開啟漫漫長路的復健,腦部的創傷也會恢復嗎? 選擇完出院後的復健方式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