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文章提到( 中風後的人森-需要重新學習的功能性動作 ):「 當我們的某側肢體無法使用時,很多平常簡單的動作都會變得異常困難,像是翻身、從躺到坐、維持坐姿或維持站立...」 ,因此需要物理治療師協助訓練功能性動作,像是如何躺到坐起來,但問題來了!會自己站起來,然後呢? 人就算再怎麼懶惰,每天至少也需要走個幾百步。 但中風患者卻不如正常人一樣,想走就隨時能走,很多中風患者可能一站起來,不到5秒就又跌坐下來,更不用提跨出第一步了 ,什麼原因可能導致這樣的情況? 平衡能力缺失 就是其中一個需要考慮的部分。 什麼是平衡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是否能 「感覺」 自己身體的位置,或身體相對於空間中的位置在哪,再者就是 「動作控制」 ,如何控制自己的肢體在可以達到穩定的狀況,詳細請參考文章: 動作控制無所不在-你是身手矯健還是笨手笨腳? 什麼因素會影響平衡能力? 影響平衡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包含肌肉骨骼系統、神經肌肉系統,感覺系統 肌肉骨骼系統 :關節處、骨頭等是否曾受過傷造成腳可以活動的範圍減少,或者肌肉筋膜等等軟組織是否有柔軟度不夠的問題。 神經肌肉系統 :中風後患者容易因腦部損傷,導致 神經肌肉連結異常造成肌肉無力 ,或 神經異常興奮造成肌張力過強 的問題,與柔軟度不夠不同,肌張力可能在患者出力時也隨著強化,影響患者活動時,時常感覺好像有條橡皮筋拉著,動起來特別不自在,或是看起來會像機器人一樣不協調。 感覺系統 : 分為 視覺 、 前庭覺 、 本體感覺 ,其中又以本體覺為重,比例多達70%左右。中風患者在視覺上容易有複視、視野缺損或半側忽略等問題,前庭覺受損症狀包含暈眩、眼球震顫等影響,而本體覺則是像觸覺、冷熱覺、重量覺等等,有些患者會說走路感覺腳都麻麻的,感覺不到自己踩在甚麼樣的地面上,這樣的症狀就可能與本體覺缺失有相關。 當患者有以上這些機能的其中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