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電影情節還是親眼目睹,相信大家對於地震後,許多人被壓在碎石塊底下的場景一定不陌生。若沒有在黃金期將碎石塊移開,此時肢體可能就會缺氧、發黑最後面臨截肢!說到這裡,這個缺氧、發黑的過程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 '' 腔室症候群 ''。除了被壓到外,也可能出現在運動員身上喔!在這運動風氣盛行的時代,就來好好了解它是怎麼發生的,而物理治療又能幫上甚麼忙呢? 甚麼是腔室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 先來介紹何謂'' 腔室 '',在我們的四肢中,有許多的肌肉群,而神經、血管們則遊走在其中,給予組織適當的養分。在肌肉外層還有筋膜將肌肉分隔開來,從 橫切面來看肌肉被分隔成一圈圈的,像小房間一樣,因此稱為''腔室'' 。以小腿來說,我們還會根據腔室的位置,分為前腔室、側腔室、後側深層腔室及後側淺層腔室。(如下圖) 但筋膜有一定的延展性,因此當包在筋膜裡的組織受傷出血時,短時間內組織充滿血液及水,而筋膜無法無限制的擴大,使得 腔室裡的壓力急遽上升,這時血液排不出去也進不來,使得組織沒有獲得足夠的養分而造成壞死 。此時的腔室症候群屬於急性,若沒有及時處理則可能截肢或致命。而另一種較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的則是慢性腔室症候群,以下再一一介紹。 圖片來源: Google 容易發生腔室症候群的原因 * 急性 :主要發生於骨折後或是其他外傷,相較急迫, 若沒有在黃金期緩解腔室內的壓力,則可能需要截肢甚至影響性命 。 1. 骨折 :大約7成的腔室症候群是因骨折造成。閉鎖性骨折及開放性骨折都有可能導致,其中又以 粉碎性骨折 較多。 延伸閱讀: ~開完刀就沒事了?骨折後の物理治療~ 2.外力撞擊:壓傷、撞傷。 3.燒燙傷。 4.繃帶、石膏固定過緊。 5.高壓注射。 6.毒蛇動物咬傷。 7.血管組織損傷。 * 慢性 :目前未有確定的原因。主要發生在年輕的運動員身上。常見於小腿。有一種說法是可能因筋膜的厚度與僵硬度有關,在重複性或高強度的動作下加上筋膜的延展性不夠,使得腔室內壓力變大。通常休息時,症狀會好轉, 相對沒有危險性 。 腔室症候群的症狀 醫師診斷方式 對於一般人來說, 很難直接判斷是否為腔室症候群,甚至連專業人員都很難當下判定 。因此如果出現上述的症狀,建議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