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低張力的孩子,我們究竟能給予什麼協助呢?總是軟綿綿的不只會有姿勢上的偏差,久而久之甚至會產生人際社交或是情緒上的問題呢! ( 延伸閱讀: 我的孩子為什麼懶洋洋?低張力是什麼? ) 為了讓孩子不要延伸出姿勢不良及其他的問題,身為聰明的家長,我們還能給寶貝什麼幫助? 這回就讓小編跟大家分享幾個強化小麻糬們的方法囉! 針對寶寶們⋯ 對於嬰兒來說,我們可以增加與寶寶玩耍的時間,以增加其活動量: 「 肚肚時間 」(tummy time)是相當重要的,簡單來說,就是讓寶寶清醒的時候用小肚肚趴在床上或毯子,並鼓勵寶寶抬頭或挺起上半身,這個動作可以讓寶寶練習到相當多的肌群及支撐能力,對於頭頸部控制也有所幫助(延伸閱讀: 寶寶搖頭晃腦很可愛...其實有風險!? )。而根據研究建議,對於新生兒來說每次的肚肚時間也不需要太長,可以從 每次3~5分鐘開始 ,等寶寶逐漸習慣再慢慢增加時間,直到寶寶學會翻身,可以翻滾轉換姿勢自如 圖片來源: https://www.freepik.com/ 根據寶寶的 發展里程 (延伸閱讀: 真的是大隻雞慢啼嗎? - 認識孩子的發展里程碑 ) ,讓寶寶在不同姿勢往各個方向觸及玩具,例如側坐臥、趴姿等 一旦寶寶學會爬行,也可以讓孩子爬行在不同高低起伏的平面,增加路徑的困難度,像是要橫越枕頭棉被山等等,也可以讓寶寶嘗爬在階梯上 圖片來源: 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 而寶寶逐漸學會直立行走,可以讓孩子走在不同的平面或是手拿有些重量的玩具行走,練習蹲下站起也是不錯的肌力訓練方式喔 當然,當寶寶有低張傾向時,要完成這些活動會有些吃力,甚至會有哭鬧的情形,這邊要先提醒各位家長們,若聽到寶寶哭鬧就立刻結束練習或不練習是不對的喔!我們可以先評估一下寶寶的狀況,若真的有身體上的不適,如溢奶,確實可以立即休息,但若只是覺得有些累的哭鬧,不妨再讓寶寶撐一下,每次都多練習一點點,並給予鼓勵,寶寶才能漸漸建立起肌力喔!看著心頭肉哭泣的捨不得稍微收斂一些,換來的會是孩子更加強而有力的未來! 對於學會走路逐漸成長的寶貝們⋯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對於不同動作的需求也會增加,此時強化核心軀幹的肌力與穩定、加強四肢肌力肌耐力等,也就更加重要。 模仿動物的行走方式,像是熊爬、鴨子走路等 推或拉重物,比如行李箱內可以裝有較重的物品 執行球類活動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