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中小寶貝扶著家具,慢慢站起來的時刻,是否讓身為家長的各位眼眶泛淚、感動滿滿呢?為了讓孩子更進一步的跟上發展里程,有些爸爸媽媽會使用「學步車」,也就是俗稱的「螃蟹車」,希望可以達到讓孩子「學習走路」的效果。然而,「學步車」真的有幫助到孩子嗎?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必要的嗎?這次我們就來談談所謂的「學步車」究竟是否對於寶貝們有所益處吧! 圖片來源: https://stock.adobe.com/ 你也用過學步車嗎? 大多使用學步車的家長們,都是在寶貝「學會」走路之前所使用,希望可以藉此幫助寶寶學習走路、避免孩子跌倒碰撞,甚至讓家長有喘息的時間,不需要時時刻刻看照孩子。但是,這樣常見的嬰兒用品,卻被美國兒科醫學會禁止製造與販售,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談談孩子在走路時,所需使用的動作,包含 重心移動到一隻腳,好讓另一隻腳可以跨步向前,並再次把重心轉移到前方腳 ,接著重複以上的過程,而這樣的動作模式,會讓孩子學習並且 練習軀幹的穩定度、重心轉移的能力、跨步的交替動作以及動態動作的平衡與穩定 ,簡單來說,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充分的學習與練習以上幾個能力,但在使用學步車的過程中,孩子的身體會被固定在坐椅上,雙腳只要輕輕推動就可以往不同方向前進,這會讓孩子缺乏練習控制、支撐自己身體的機會,不需要自主控制來避免跌倒,也會降低讓下肢承重的程度,如此一來就 大大限制了孩子提升肌肉力量與動作學習的機會 。 不僅如此,以下再詳細向各位說明美國兒科醫學會之所以不建議使用學步車的原因: 養成錯誤動作模式 如同前段所提及的,當孩子被固定在學步中,孩子們所呈現的步態方式並不一定是理想的,畢竟輕輕一推,滑輪就能讓孩子往不同方向移動,孩子的步伐會稍短一些,而且,為了移動,孩子的身體大多會前傾較多,有時候學步車甚至會使孩子產生踮腳尖走路的步態。 延遲步態學習 雖然有了學步車的輔助,不需要擔心孩子跌跌撞撞,但這樣過多的身體支撐與固定,反而會使孩子缺乏自主控制身體穩定、支撐自己體重的機會,也大大影響了孩子正確肌肉使用能力、正確步態執行。 人身安全危害 讓孩子待在學步車中,看似可以免除寶貝跌倒、撞傷的危險,然而,容易滑動、移動的學步車,反而也可能讓孩子因為移動速度太快,而撞到家具、產生物品掉落砸傷的風險,又或是從台階掉落的危險也不在少數,其他常見的傷害原因,也包含寶寶掉出學步車外。 學步
「你的手臂借女友當睡枕後直接廢了嗎?」 聖誕節、跨年都快到了,除了快樂過節安心過夜之外,也要注意小心周邊神經損傷!上集中阿瓜的手腕還是沒能翹起來,究竟該如何治療?坐等它自己好?我們沒有什麼努力可以做了嗎?欸欸!物理治療師這不是來教你了嗎!給我認真往下看啊! 治療原則,不同嚴重程度有相對應的治療 依據Seddon的分類來說分為3級,其中最輕微的 神經失用(Neuropraxia) 只要有適當的 衛教、運動介入 預後都很不錯,恢復速度也很快,若有徒手及儀器一併介入或許效果會更好,那麼針對軸突斷傷或神經斷裂呢? 把神經想像成腦與肌肉之間的橋樑,神經斷裂就如同橋樑斷了,受傷初期神經會無法順利傳遞訊息給肌肉,因此會容易有一些 肌肉癱瘓或無力 造成的循環問題, 例如水腫、關節攣縮、肌肉萎縮等 ,此時需要治療師給予 按摩、主動/被動的活動以及電刺激 來維持肌肉的長度來預防併發症。 除了徒手治療以外,也可以使用一些輔具,例如 功能性副木 將對肌肉的影響降到最低,撇開肌肉的影響外,感覺也容易受損,因此透過按摩跟電刺激等給予也可以維持或預防感覺忽略唷! 經過受傷初期後,傷口疤痕及神經都逐漸恢復時,則需加強 動作再教育 ,包含肌力訓練、動作控制、協調性訓練 ,幫助整體的功能恢復,但不一定可以恢復到完全正常,因此仍須搭配輔具一併訓練。 常見周邊神經損傷的類型,不只是手腳 全身上下都分佈著神經,在「解剖篇」中有介紹了周邊神經的位置,幾乎除了大腦、小腦、腦幹及脊髓之外,其他分支都屬於周邊神經,神經受損造成的傷害也就百百種,我們簡單分為上肢、下肢、臉部來探討,介紹可能出現的症狀。 上肢常見損傷 臂神經叢受損: 臂神經叢是由C5到T1五條脊神經組成,往下再接著分支成腋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等。臂神經損傷在感覺上可能會導致頸部、肩部到整隻手臂有灼熱及疼痛感,而動作部分則可能是整條手臂會有抬不起來的沉重無力感,症狀依傷及神經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阿爾布—杜氏麻痹(Erb-Duchenne paralysis) :若為C5、C6損傷,主要則是影響到比較靠近近端,例如肩膀及手肘的肌肉無力或肌肉萎縮,手掌及手指的部分較不會受到影響,感覺主要也是在三角肌部分有異常居多。 克隆普氏麻痹(Klumpke paralysis) :因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