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贏在起跑點,那當孩子的懷孕週數不足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影響呢?早產寶寶因為神經尚未發展成熟,比起其他足月產的孩子有更高的發展遲緩風險 (延伸閱讀:真的是大隻雞慢啼嗎? - 認識孩子的發展里程碑 ) 。此外,早產兒由於各方面器官成熟度皆不足,其在調節、適應環境的能力相對較差,若長期處於不適當的環境下更容易造成孩子發展上的問題,故若能提早給予寶寶一些協助,便能讓寶寶逐步跟上發展里程。
什麼是早產兒?
根據定義,正常懷孕生產是 40 週,若懷孕不足 37 週就出生的寶寶即是早產兒,而研究指出,早產寶寶的罹病率比足月寶寶高上許多,其神經肌肉發展遲緩或患有腦性麻痺 (cerebral palsy,CP)的機率也較一般足月的寶寶來得高,甚至還會有更高的風險會出現視覺缺損、聽力缺損或認知障礙的狀況,而這些併發症隨著寶寶的懷孕週數越少,患有疾病的風險也越高,特別是出生體重1500公克(正常的新生兒是2500到4000公克)以下的早產兒更是高危險群。
早產兒究竟會有什麼風險?
前段文字提及,懷孕周數不足的孩子容易伴隨其他併發症,除了神經肌肉方面,亦可能出現呼吸窘迫症、開放性動脈導管、黃疸、壞死性腸炎、腦室內出血、腦室周邊白質軟化與視網膜病變等,其中,因肺部不成熟造成的呼吸窘迫症是早產兒常見的問題之一,患童併發壞死性腸炎、視網膜病變及腦室內出血的風險又更高,而腦室內出血、腦室周邊白質軟化等腦部病變,也將成為造成孩子動作缺損的因素,甚至造成腦性麻痺。以腦室內出血來說,若孩子的出生體重越輕,發生的機率也就越高。
可以幫忙早產寶寶做些什麼呢?
早產寶寶提早介入、進行物理治療的目的,主要是協助增進早產寶寶的神經發展,除了誘發肌肉張力、肌肉力量、動作控制能力,也預防併發症及維持心肺耐力。而早產兒因中樞神經系統尚未成熟,多數有張力較低的情況,此時我們可以利用擺位誘發寶寶的自主性動作,以下分為趴姿、側躺與仰躺三種:
另外,我們也可以在陪伴寶寶玩耍時,針對寶寶的手腳,協助進行被動關節活動,且活動時宜輕柔,避免對寶寶造成傷害。藉由被動關節活動,除了可以增加軟組織的彈性、延展性,對於低張或高張的孩子,也能正常化其肌肉張力。
上肢關節活動:協助寶寶肩關節做出高舉手的動作,且注意須將寶寶的手臂靠近身體,且手掌心面向身體。另外也可以配合呼吸,當寶寶吸氣時手臂上舉,吐氣時手臂放下,藉由上肢的活動可以增加寶寶的呼吸深度與效率。
下肢關節活動:協助寶寶做出下肢髖關節與膝關節彎曲的動作,可以雙腳交替執行,增加寶寶動作的協調性。
除了擺位與帶著寶寶手舞足蹈外,按摩也是給予寶寶協助的方法之一,利用輕柔按壓肢體的方式,不僅可以達到放鬆軟組織的效果,同時也可以提供寶寶感覺輸入,促進其動作的誘發,其中,若給予刺激的頻率、速度較快,可作為誘發動作的方式,而若頻率較低、速度較慢,則較能夠達到放鬆的效果喔。
總結來說,文獻指出早產寶寶出院後到3歲以前是黃金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如果能早期發現發展遲緩的可能,並盡早提供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等早療復健,對於發展遲緩高危險群的早產寶寶而言,在日後追蹤可看出顯著較高的發展分數、並且有較好的神經學發展表現,也就是說,開始進行早期療育的時間點對於未來的預後有極重要的影響。
早期療育是透過各種專業整合性服務,一方面支持並加強孩子的發展,一方面減輕障礙程度及併發症,使發展遲緩的孩子能增強與同齡孩子過正常生活的能力與機會,同時,增強家長運用資源的知識及能力,進而增進孩子的發展、提升家庭功能。
大家好我是#仙女編
身為與孩子們共舞的物理治療師,除了當孩子王、培養娃娃兵之外,還希望透過簡單的文字讓大眾更瞭解兒童早療的內容,同時也藉由資訊的分享,使大家能深入認知物理治療能提供的各項協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