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孩子踮腳尖走路就是有問題嗎?


「我們家棠棠走路都會踮腳耶,將來長大,腳會不會變形?」

「老師!我的孩子常常踮腳走路,是不是有哪裡不正常?」

 

隨著家中寶貝的成長,孩子大約在1歲左右開始可以放手走(延伸閱讀:真的是大隻雞慢啼嗎? - 認識孩子的發展里程碑),此時,家長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就是孩子常常踮腳尖走路,疼愛寶貝的家長們也會開始擔心孩子的腳是不是哪裡有問題或是骨骼發育不正常等,但是,踮腳尖走路真的是不正常的嗎?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


孩子的步態發展 

首先,我們會需要了解孩子的步態究竟是怎麼發展的呢? 可以簡單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學會走路前

通常在走路之前,寶貝會先學會獨立坐姿、用手和膝蓋爬行、扶著家具行走等,當然,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有些孩子可能會跳過某些階段(延伸閱讀:你的寶寶越級了嗎?爬爬很重要?),然而,它們其實都是重要的粗大動作發展里程碑,用以建立強壯肌肉,並為開始行走做準備


12~14個月的寶寶

通常,孩子在 12-14 個月之間開始獨立行走,由於才剛學會走路不久,除了走路時兩腳會開開的,可能也會有點外八的樣子,此外,起步時還會跨出又小又快的步伐喔!而此時他們會需要高舉手臂保持平衡,雙手還沒辦法隨著步伐規律擺動,看來就會有些搖搖晃晃、不穩定。這個時候,孩子容易不自覺踮起腳尖,因為當腳尖踮起,小腿的肌肉會出力收縮,這時孩子就會感覺自己走路的力量增加了,因此,這個時期最相對容易出現踮腳尖走路的狀況


不過,通常這個現象只會持續幾個月喔!根據研究指出,15-18個月的孩子走路時會開始有雙手前後擺動,同時也會慢慢開始發展「腳跟著地」的動作。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


2歲的孩子

直到2歲時,大約會有75%可以發展出較成熟的腳跟著地走路方式,到這個時候,踮腳尖走路的現象通常會減少許多,直到3歲,孩子的步態便會逐漸接近於較為成熟的型態。


不過,一直到了2歲,還是有少部分的孩子是用前腳的力量,再加上肚子前凸、屁股後翹的方式,也就是前足加上骨盆前傾的姿勢來行走。在這種行走的方式下,若是孩子加快走路的速度、雙手擺動的幅度不足或雙腳打開的寬度不夠,就會造成走路時的穩定度下降,可能反而讓踮腳尖的情況看起來更明顯。


3歲的孩子

到 3 歲時,大多數孩子的肌肉力量、直立姿勢的穩定度和肢體協調能力已經發展到可以進行腳後跟著地,並開始使用腳趾推進,這便與成人的步態模式較為接近、相似,隨著他們的肌肉和骨骼成熟以及他們的神經系統繼續發育,孩子的行走能力將會提高。然而在這個時期,有些爸爸、媽媽可能會發現,家中孩子的膝蓋會有互相靠近、X型腿的狀況,主要是因為膝關節的骨骼在成長時,內外側的不對稱而造成的喔!(延伸閱讀:老師,我的孩子是不是腳有問題?)當孩子逐漸成長,X型腿的狀況也會逐漸下降。


那什麼時候我需要更進一步評估?

總結來說,孩子3歲前走路會踮腳尖,只要沒有腦部損傷或骨骼畸形等疾病或其他損傷,聰明的家長通常不需要過於擔心喔!腳趾走路是一種常見的不成熟步態,尤其是在剛開始走路的幼兒中可見,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修正,但是,正常行走一段時間後,突然開始用腳趾走路的孩子或小腿特別緊繃的兒童,都應由專業人員進行評估,若有其他疑慮,當然也歡迎爸爸、媽媽們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喔!


圖片來源:https://epidemicanswers.org/symptoms_and_diagnoses/toe-walking/


大家好我是 #仙女

身為與孩子們共舞的物理治療師,除了當孩子王、培養娃娃兵之外,還希望透過簡單的文字讓大眾更瞭解兒童早療的內容,同時也藉由資訊的分享,使大家能深入認知物理治療能提供的各項協助!



留言

熱門文章

腦傷大解密-物理治療的評估在幹嘛?

      腦傷大解密時間又到了!         先前的文章( 腦傷大解密 - 撞到頭這麼嚴重?! )已經解釋了許多關於腦傷的知識,包含了可能的症狀、迷思以及物理治療與腦傷的關係,而今天!則是要細說 細說 物理治療如何藉由評估得知腦傷患者的狀況 ,物理治療又該如何針對腦傷患者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協助呢?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那些關於腦傷的評估       1. 病史及醫學影像診斷 醫學影像:          通常會透過 斷層掃描 ,例如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了解腦部組織受損的位置並 結合理學檢查 找出患者的主要問題。若患者有瀰漫性腦傷( 參考:腦傷大解密 - 撞到頭這麼嚴重?! )或腦缺氧等問題,則可能在使用它類檢查,如正子攝影(PET)、功能性核磁造影(fMRI)等儀器進行檢查。針對昏迷狀態的檢查,則可使用腦波變化判斷昏迷程度,並評估預後狀況。 葛拉斯哥昏迷指數 (Glasgow Coma Scale):           用來判斷腦傷嚴重程度最普及的量表,依據眼睛(eyes, E)、肢體動作(motor, M)與語言(verbal, V)來評分,藉由圖上所示進行三種反應的評估,最後總分為三者加總,依總分可將嚴重程度分三種:輕微、中度、重度。              輕度腦傷: GCS  ≧ 13。患者可能有發生腦震盪,但創傷後失憶通常小於1小時,沒有昏迷及神經損傷,影像檢查也沒有任何發現,預後相當良好,但可能會有腦震盪症候群,意味著患者可能有嘔吐、頭暈、注意力分散或記憶力不好等情形           中度腦傷: 12 ≧  GCS  ≧9。通常創傷後失意期間介於1~24小時,但沒有昏迷現象,不過 情緒可能較容易躁動,也可能會昏睡,神經可能有永久性缺損或障礙       ...

肢體不協調也是一種病?小腦與協調障礙- 評估篇

  讓我們來延續上一段對話: 「欸 你家小孩是不是手腳不協調呀?」 「啊你怎麼知道我家小孩不協調? 是看到甚麼讓你有這樣的感覺啊?」        到底是甚麼原因讓我們會產生這樣的感覺,覺得自己孩子不協調?是看到了甚麼怪異舉動?確實如此!看到甚麼奇怪的地方、觀察到甚麼動作異常是我們治療師在評估協調動作時,首要先發現的部分,協調障礙在神經性疾患的人身上,從走路姿勢上就可以明顯發現與常人的不同,可能會走得歪七扭八、會走小碎步、動不動就會絆到腳跌倒。         這些是從比較大的動作上來看,那如果從小動作觀察,你可能會發現,光是對你比一個OK的手勢,對病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這時候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會覺得,我又沒有鷹眼,有時候根本觀察不到太細微的東西,那我該從何得知我身邊的人有協調障礙?來來來,標準化測試扺加啦~ 首要的評估 ─ 身體功能上的損傷 協調障礙中幾個較常見的症狀,不外乎就是辯距不良、姿勢控制異常、運動失調、輪替不能等,以下會一一介紹每種症狀常見的臨床測試方法。 1. 辨距不良 手指─鼻子測試 (finger-nose test)           請病人食指指尖摸著自己鼻頭,再將手伸直往前摸到治療師手指,反覆來回進行,越快越好,看看病人可以在15秒內重複摸幾次。           若是在過程中有摸得 超過目標物的情況 (Hypermetria) ,或 不到目標物即停 (Hypometria) ,都算是 辨 距不良(Dysmetria) 的一種,都為陽性反應(positive)。 腳跟─脛骨測試 (heel on shin test)            在受測者躺著的情況下,讓受測者的腳跟,先摸到另外一隻腳的外踝,再往 上沿著小腿滑向膝蓋,重複來回,在時間內做的越快越好,看病人在15秒內可以重複來回做幾次。 若在過程中像上面的測試一樣,有超過目標物或不到目標物就停的狀況,都是屬於陽性反應(positive)。   2. 姿勢控制異常        ...

你需要了解的身心障礙證明-幾分鐘帶你一次看懂

  身心障礙者是物理治療師常常接觸到的人群之一,身心障礙人口為總人口的5%,由先天疾病至後天創傷都有可能達到領取身心障礙證明的資格 ,在居家、長照、輔具這種需要到宅的領域更為常見。 身心障礙的小常識 1. 身心障礙者係指下列各款 身體系統構造或功能 ,有損傷或不全導致顯著偏離或喪失, 影響其活動與參與社會生活 ,經醫事、社會工作、特殊教育與職業輔導評量等相關專業人員組成之專業團隊鑑定及評估, 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 (以下略)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2. 身心障礙證明就是以前所說的殘障手冊,但他們 不等於重大傷病卡,也不是診斷書喔 ! 這是許多人會搞錯的。至於他們各享有什麼意義及享有什麼資源已經涉及社工領域了,就不在這兒說了。 3. 身心障礙相關法律的發展 1970「殘障福利法」立法 ,稱呼仍然為「殘障人士」,而「福利」一詞在社會中有著一種上對下的感覺。 ↓ 1997年改名為「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殘障」正式走入歷史, 正名為「身心障礙者」 ,並也將福利改為保護,以平輩的關係取代了上對下的關係。 ↓ 2007年再度改名「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落實了整個國家公平的精神。 4. 2012 年中開始推動新制,簡單來說就是要把所有身障手冊(綠色小卡)淘汰換成身心障礙證明(粉紅色小卡), 2019年7月11 已經全部完成更新 ,至今若尚未更新,則無法擁有身心障礙者的相關權利。 如何讀懂身障證明 有許多欄位是基本資料,確認身份用,我就不多解釋,今天就先從他的背面講起 障礙類別 新制障礙類別分為八大類,此八大類來自 ICF (國際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 專業間可以透過這個分類了解個案目前的障礙,但詳細解釋他的判讀實在過於複雜,ICF架構就留給後面再介紹,今天就以身障手冊上比較會看到的來講解。 小提醒:ICF碼是描述此個案的受限,不是診斷的名稱喔! 類別 第一類: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 第二類:眼、耳及相關構造與感官功能及疼痛。 第三類:涉及聲音與言語構造及其功能。 第四類:循環、造血、免疫與呼吸系統構造及其功能。 第五類:消化、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第六類:泌尿與生殖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第七類:神經、肌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第八類:皮膚與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 b 1 64...